首頁 > 史學文史 > 白蓮教起義對清朝的統治產生了哪些影響?

白蓮教起義對清朝的統治產生了哪些影響?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2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白蓮教起義爆發於嘉慶元年,持續九年的時間,沉重打擊了清王朝的統治,導致清朝一蹶不振,徹底走向衰敗。盛世末年的白蓮教起義爲何會走向失敗?

白蓮教起義對清朝的統治產生了哪些影響?

乾隆末年,由於乾隆皇帝的好大喜功以及衆朝臣的驕奢淫逸,各級官員貪腐暴虐,橫徵暴斂,康乾盛世走到了盡頭,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因此,起源於唐宋時期的白蓮教又逐漸興旺起來。

而發生在乾隆末年及嘉慶年間的白蓮教大起義,則是由鹿邑縣的白蓮教首領樊明德、劉鬆領導和發動的。 這次發生在乾嘉年間的白蓮教大起義,歷時10年4個月,起義軍隊伍先後轉戰鄂豫陝川甘,人數一度達到數十萬之衆。

這次起義雖最終失敗,但給清政府以沉重的打擊。據史料記載,滿清政府爲了剿滅白蓮教起義,調集了全國16個省的軍隊,陣亡二品以上高級將領20餘人。這次白蓮教大起義,有力地撼動了滿清政府的腐敗統治。

乾隆末年,由於乾隆皇帝七下江南,耗盡了國庫。加上各地貪婪成性,欺壓百姓,爲了推翻當時的封建統治,,鹿邑縣人樊明德自乾隆三十九年,便和另一位同是鹿邑人的白蓮教首領劉鬆在江淮一帶廣爲傳經收徒,提出了“換乾坤,換世界”的口號,廣泛發動羣衆,祕密策劃發動推翻滿清王朝的武裝起義。

當時以河南的鹿邑縣和湖北的襄陽活動中心的白蓮教,反對黑暗,追求光明,最後光明必將戰勝黑暗”的教義,宣傳“大劫在遇,天地黑暗,日月無光”“黃天當死,蒼天當生”,提倡和號召教徒要相互友愛,男女平等,團結了廣大貧苦農民來推翻清政府的統治,當時前來與清政府對抗的民衆達到了數十萬。

清政府逐漸感到了白蓮教所帶來的壓力,決心徹底根除白蓮教,對白蓮教首領和教徒進行了大逮捕和大屠殺,急忙調集軍隊清剿。

白蓮教起義軍在歷時九年多的戰鬥中,佔據或攻破州縣達二百零四個,抗擊了清政府從十六個省徵調來的大批軍隊,殲滅了大量清軍,擊斃副將以下將弁四百餘名,提鎮等一﹑二品大員二十餘名,清政府耗費軍費二億兩,相當於四年的財政收入。

最後,由於白蓮教各支義軍缺乏統一的指揮和明確的政治目標,嘉慶十年九月,最後一支由王世貴領導的起義軍全軍覆沒。一場由鹿邑人最早策劃領導的白蓮教大起義終歸失敗。這次起義最後以失敗告終,使清王朝元氣大傷,讓本就國庫緊張的清政府更加雪上加霜,此後清王朝的統治逐漸走向衰落。

白蓮教起義爲什麼會走向失敗?

沒有明確政治綱領

川楚陝五省白蓮教亂從性質上來說是一次披着宗教外衣的農民階級領導的起義,“所謂宗教戰爭也根本是爲着十分明確的物質的階級利益而進行的,這些戰爭都是階級鬥爭。”

從本質上講,白蓮教亂仍然是農民階級反對地主階級的階級鬥爭,“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不應當在人們的頭腦中,而應當在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變革中去尋找”。

教亂軍主要由破產農民、失業工人、流民、棚民及僱工組成,教亂軍的領導階級實際上是分散經營的小生產者,他們思想意識保守、狹隘,與歷史上無數次的農民起義一樣,由於其階級的侷限性,白蓮教的領導階層仍然不可能提出徹底解放他們的政治綱領。

白蓮教亂前川楚陝社會這種特殊的社會經濟關係,決定了參加起義的階層的階級性質,從而制約了白蓮教亂不可能提出明確的政治綱領。白蓮教亂軍所採取的軍事行動,僅爲解決生活問題,沒有遠大的目標,也提不出進一步的政治綱領,而這種沒有革命遠景的單純軍事行動,不可能經常鼓舞羣衆的鬥志,以號召農民來反抗統治階級。

勞動人民跟着白蓮教起來反抗清朝統治者的剝削與壓迫只是暫時的現象,白蓮教亂軍很難取得廣大人民羣衆長期的支持與清軍進行長期的鬥爭。階級的侷限性決定了他們不可能去奪取封建政治重心的城市,更不可能建立自己的根據地來保存和發展自己的實力。

白蓮教起義對清朝的統治產生了哪些影響? 第2張

流寇主義風氣

游擊戰爭是中國曆代農民起義反抗統治階級的主要鬥爭形式,但如果僅僅停留在游擊戰爭上,不把大小隊伍匯合壯大進行集中統一的鬥爭,是不可能取得最終的勝利的。白蓮教亂軍多由破產農民、手工業者、城市無產遊民及農場僱工組成,中途更有大量流民加入。

他們都受到官僚、地主及手工業場主的剝削及壓迫,生活朝不保夕、漂泊不定,經濟地位很不穩定。加入教亂軍之後,自然會把原來的經濟生活習慣及所帶有的意識帶進亂軍的隊伍,這種社會根源導致了白蓮教亂軍在整個起義過程中都採取了流寇主義的作戰方式。

例如白蓮教亂初期,襄陽教亂軍從嘉慶二年正月到同年十二月,在一年的時間內,兩次進入陝西,兩次進入四川,繞三省邊界轉了半個圈子,行程幾千公里。白蓮教亂軍在漢水川楚陝南巴老林地區穿來穿去進行東蕩西遊的游擊戰,也沒有建立起穩固的根據地進行統一的戰爭。

在白蓮教亂初期,義軍的力量不夠強大,這種“東蕩西遊”的游擊戰無疑是正確的和必要的,但機械呆板的運用勢必導致教亂軍最後的失敗。對白蓮教亂軍這種流寇式作戰方式,清政府應付闕如,採取了堅壁清野、築堡團練的政策。

白蓮教始終處於清政府軍隊的追剿下。清政府“堅壁清野”的政策,切斷了亂軍與當地人民羣衆的聯繫,使白蓮教亂軍的糧食和兵員得不到補充,教亂軍受到重大打擊,軍事行動難以爲繼,最終導致了教亂軍的失敗。

內部宗派主義

白蓮教亂軍本身是一個個狹隘的小集團組成,它以自然經濟爲基礎,爲一個社會特定的階層或特定的集團利益服務。它幾乎吸收了各個階層的人物,由於各自利益不一致,在反對清政府封建剝削和階級壓迫前進的道路上,必然會有所分化,必然會產生宗派主義。

在清政府招撫政策宣傳之後,很多已加入白蓮教義軍的下層羣衆開始動搖。清政府的這些政策,使得“困極思安”、“久勞思息”的白蓮教亂軍紛紛乞降、投誠,出現了“賊夥自行投誠及難民由賊營逃出者絡繹不絕”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