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印度佛教的演化發展:什麼是大乘佛教?

印度佛教的演化發展:什麼是大乘佛教?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8.0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乘佛教:在部派佛教流行時期,大乘的思想在南印度已開始產生和傳播。當時在家佛教徒中流行着對安置佛陀舍利的佛塔崇拜,從而形成了大乘最初的教團——菩薩衆。參加這些教團的有出家的導師(僧侶)和在家的支持者(俗人)。他們中間一部分人爲了修持和傳教的需要,編輯了闡述大乘思想和實踐的經籍,最初爲般若系經典,以後又有《妙法蓮華經》、《維摩經》、《華嚴經》和《無量壽經》等出現。這些經典闡發了空、中道、實相、六度、菩薩道、多佛、三乘分別和一心本淨等等思想。

在上述種種經典思想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大乘兩個主要派別——中觀派、瑜伽行派。中觀派大概在2世紀纔開始形成,創始人是龍樹,經提婆、羅睺羅跋陀羅傳至佛護和清辨時,因對中觀的理論有不同的解釋,分爲自續派和應成派。中觀派發揮了般若經中的思想,認爲修持最高的境界是空,空是“不可描述的存在”,世界上的一切現象都是一種相對的依存關係(緣合)和一種假借的要領或名相(假名),它本身沒有實體(無自性)。對於真正的佛教徒應該證悟上述空性的“真諦”,但是對於被無知(無明)覆蓋的凡夫仍應導以“俗諦”,即承認世界相對存在的真理。瑜伽行派興起於4~5世紀間,因強調瑜伽的修行方法並以瑜伽行總括全部佛教教義而得名,該派的理論奠基人是無著和世親,主要經論是《解深密經》、《瑜合伽師地論》、《唯識二十論》、《成唯識論》等。世親的繼承者有親勝和火辨兩家,較親勝稍後併發揮親勝學說的有德慧和安慧,以上稱爲無相唯識派;世親的另一繼承者是陳那,他是後期瑜伽行派的先驅。

印度佛教的演化發展:什麼是大乘佛教?

陳那的後繼者有護法和法稱,護法發展了世親和陳那的唯識學說,法稱發揮了陳那的因明學說。瑜伽行派認爲人所認識的一切現象都是由人們的認識主體即“識”所變現出來的,提出“萬法唯識”、“三界唯心”。他們把識分爲三類八識,而把第八識即阿賴耶識(藏識)看作是現象世界(現行)的根源(種子生現行),所以名之爲“所知依”。他們又把一切存在現象分爲“五位百法”。另外還闡揚五種姓說,認爲有一種“無種姓”的人,畢竟不能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