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印度佛教的演化發展:什麼是部派佛教?

印度佛教的演化發展:什麼是部派佛教?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0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部派佛教:在佛陀逝世的100年後,佛教內部由於對戒律和教義看法的不同,開始分裂。先後形成了許多部派。最初分爲大衆部和上座部,這被稱爲根三二部,以後又從兩個根本部中分裂爲十八部或二十部,稱爲枝末部派。部派佛教爭論的主要總是訶梨跋摩在《成實論》中曾概括爲“十論”,即二世有無?一切有無?中陰(輪迴的主體)有無?頓悟或漸悟?羅漢是否有退?隨眠(煩惱)與心是否相應?未受根業是否存在?佛是否在僧數?在無人我(靈魂)等。對於這些問題各個部派都有不同的回答。

上座部認爲佛教徒修行的最高境界應是阿羅漢果,阿羅漢果與佛果位相同,他們把一切現實存在分爲色法(物質存在形式)和心法等,色法有“四大種”(地、水、風、火四元素)及所造色(長、短、大、小、方、圓等形象和青、黃、赤、白等顯色以及其他感官對象),心法有八十九種,並作了詳細的分析。上座部後來又分爲根本上座部和說一切有部。前者流傳於雪山即喜馬拉雅山麓,後者流傳於克什米爾地區。說一切有部後來分出犢子部,犢子部又分出正量等四部,繼又分出化地部、經量部等共十一部,說一切有部的基本特徵是重視三藏中的論藏,也就是着重對佛教理論問題的闡述。在1世紀貴霜王朝迦膩色迦統治時,曾舉行大規模的結集,編纂了《大毗婆沙論》、《發智論》和六足論等龐大的論書,主張“法有我無”、“三世實有”和“法體恆有”;經量部約成立於3世紀末,是最晚從說一切有部分出來的,主張“過去未來無本,現在實有”。

印度佛教的演化發展:什麼是部派佛教?

佛陀以蘊、處、界概括一切法,但未區別實有和假有。說一切有部主張蘊、處、界都是實有。經量部則主張蘊、處是假有,界是實有,這意思是說外界一切的事物或主客觀的存在形式(蘊)以及人們的認識器官和對象(處)都是一種虛假或唯名的實在,它們不過是人們認識中的感覺材料,只有人們的認識的根源(界)纔是真實的存在(實有)。大衆部崇信超越的、神化的佛陀,特別提倡“一心相續說”和“心性本淨說”。部派佛教後來向大乘發展,從大衆部向中觀派(空宗)發展,從上座部向經量部發展,進而向瑜伽行派(有宗)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