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朱元璋登基後還要分封藩王,是什麼原因?

朱元璋登基後還要分封藩王,是什麼原因?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9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洪武三年,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做了很多事情,比如開設科舉,制定王府官制,制定五等勳爵,設立欽天監等。其中還有一項舉措特別重要,因爲它影響了明朝兩百多年的歷史,那就是分封諸皇子爲藩王。

其實分封制自古有之,但歷朝歷代以來,古代分封一再出現問題,比較出名的就是漢朝的“七國之亂”、西晉的“八王之亂”。既然有這麼多前車之鑑,爲何朱元璋登基後,還要分封藩王呢?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衆所周知,朱元璋出身很低,他與劉邦都是歷史上著名的“草根”皇帝。但劉邦還要好一點,畢竟人家好歹當過亭長,可朱元璋呢,在參加起義之前,他最“優越”的身份,就是皇覺寺的和尚。

憑藉這樣的出身,最後卻能取代元朝,建立起屬於漢人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大明,論誰都會無比珍惜。所以朱元璋稱帝以後,並沒有馬上急着開始享受,而是接着清除元朝殘餘勢力,穩固大明江山。

直到洪武三年,他纔開始制定一系列制度,並加封開國功臣。畢竟要是沒有這幫陪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明朝也不可能建立起來。而且也是因爲他們,才讓大明江山穩固起來。

朱元璋登基後還要分封藩王,是什麼原因?

所以朱元璋一口氣,就加封了六公二十六侯,這樣他還覺得不夠,於是又賜予他們丹書鐵券,也就是所謂的“免死金牌”。這時候功臣們無不感激涕零,紛紛認爲跟了個好大哥。

然而過完“好大哥”的癮之後,朱元璋就開始覺得不對勁了。這些兄弟固然勇猛,可現在情況不一樣了。當初大傢什麼都沒有,可謂是赤腳的不怕穿鞋的,所以個個都敢豁出性命。現在有了高官厚祿,時間久了,他們還會一心一意效忠自己嗎?

思來想去,朱元璋還是認爲,兄弟再親,也親不過自己的兒子。與其依靠這幫功臣保護大明江山,還不如採取老朱家子孫自我保護模式。就這樣,朱元璋決定分封兒子爲藩王。

但是分封制有隱患,稍微有點歷史常識的人都知道,所以爲了讓朱元璋打消這個念頭,有位叫葉伯巨的大臣,率先站出來反對。葉伯巨向其陳述了分封的種種弊端,希望朱元璋三思而後行。

結果朱元璋聽後大怒,認爲葉伯巨是在離間他們父子之情,當即要將其處死。羣臣紛紛站出來求情,朱元璋才“網開一面”,將葉伯巨下獄,可最終還是將他餓死在大牢中。

可見在朱元璋心中,古代分封一再出現問題,只是帝王沒有處理好罷了。他將自己兒子分封爲藩王,這是最“保險”的事情。在他心中,這些反對的大臣纔是愚昧的,而他這樣做,是萬無一失的,老朱家的子孫一定會團結一致的。

於是他將在世的兒子都封爲藩王,到了一定年紀後,就讓他們前往封地就藩。這些藩王各個盤踞一方,擁兵自重,尤其是九大邊塞王。史書記載:

“此九王者,皆塞王也,莫不敷險隘,控要塞,佐以元戎宿將,權崇制命,勢匹撫軍,肅清沙漠,壘帳相望。”

就好比燕王朱棣,他在北平擁兵過萬。寧王朱權,除了擁兵過萬以外,其麾下的朵顏三衛更是驍勇善戰。後來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就是看中朵顏三衛的實力,想借其成事,才承諾與寧王“共分天下”。

朱元璋看到兒子們個個能夠獨當一面,將大明每一寸土地都保衛得密不透風,他認爲自己決定分封,實在是明智之舉。與此同時,還有一個隱患,就是這批開國功臣,既然兒子們均能擔當大任,那麼這些異姓大臣不僅沒多大作用,還會對皇權產生威脅,也是時候清除了。

於是朱元璋藉由“胡惟庸案”,率先處置一批功臣,其中包括已經年過古稀的李善長。太子朱標死後,他更是覺得功臣的存在威脅太大,於是又有了“藍玉案”,又一批功臣被牽連進來。

到了最後,朱元璋僅留下幾位功臣輔佐皇孫朱允炆。此時此刻,他認爲功臣的威脅沒有了,兒子們也能夠擔當大任,他辛苦打下來的江山,終於可以“穩固”地傳下去了。洪武三十一年,這位自認爲給子孫,留下了一個“鐵打江山”的明朝開國皇帝,終於放心閉上了眼睛,結束了他這傳奇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