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朱元璋知道封藩危害大,爲什麼還要這樣做?

朱元璋知道封藩危害大,爲什麼還要這樣做?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5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朱元璋知道封藩危害大,爲什麼還要這樣做?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一提明朝,就沒法繞過朱元璋和朱棣這對父子。

朱元璋九死一生,開創了大明天下。他兒子朱棣,靠“靖難之役”,再造或重塑了大明。雖朱棣這個再造過程很難看,但從效果來言,卻又不得不承認,是個相當不錯的結果。倘若能跟老爸朱元璋在那邊見面,也算有個交代。

且這對父子,還分別擁有歷史上的一個唯一。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唯一自南向北打,成就帝王之業的皇上。朱棣,則是歷史上唯一以藩王身份起兵,最終奪了天下的藩王。

可問題是,話雖這麼說,朱棣違逆朱元璋,再造大明卻是實錘。因此在探討明朝的這次“再造過程”時,總有人把朱元璋扯進來。理由就是,朱元璋明知封藩危害大,卻還堅持做。於是給建文帝出了一道難題,迫使建文帝不得不削藩,動了朱棣的奶酪,使得朱棣起兵。那麼是這樣嗎?

想明白這個問題,就必須要看看,朱元璋爲何堅持封藩了。

首先必須要承認,歷史上的封藩,幾乎都導致了兵戎相見。如劉邦,雖在他活着時拼了老命,把那些異姓王都幹掉了。但卻沒料到,他的子孫卻互毆起來了,一個七國之亂,差點毀了漢朝。

朱元璋知道封藩危害大,爲什麼還要這樣做?

西晉也是這德行,八王之亂,直接摧毀西晉,使得中國歷史進入到了最黑暗的五胡亂華時期。

顯然封藩的危害,朱元璋不可能不知。且在他搞封藩時,也的確遭到了大臣們集體給他“上課”,可朱元璋就是不聽。那麼朱元璋爲何這麼固執?

因爲地位不同!對朱元璋來言,他更多考慮的是,如何讓大明活下來,而不是未來活得如何。

也就是說,大明朝建立之後的生存狀況,是相當惡劣的。可謂是四面都是敵人。如,逃歸大漠的元朝,湖廣、川桂地區的土皇上(土司),這些勢力,隨時都有可能狠狠咬朱元璋一口。

而更讓朱元璋難受的是,南北不平衡。北方由於戰亂時間過長,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想從南方向北方運送,必要的軍糧、兵力等,顯然是一個大問題。

面對這些問題,他可以依靠手下大將解決一時,比如徐達、常遇春對元廷的窮追猛打,但解決問題了嗎?沒有!

還需要,有人鎮守北方,既要能對元廷保持壓力,更要恢復當地經濟。敢問,你若是朱元璋,這等重大任務,你是交給兒子們去做,還是給其他人?須知這相當於裂土爲王!

因此,朱元璋只能選擇給兒子,讓最有軍事才能的朱棣做燕王,鎮守北方。至於其他的朱家王爺,也都是這種作用,如比較著名的寧王,就頂在了北部防線處。分擔了燕王朱棣的壓力。

同時,齊、魯、周等朱家王爺,也都分佈在,保證南北暢通的關鍵節點處,讓整個大明朝政令、經濟等都暢通起來,不至於被封住。這些活兒,只能給兒子去幹才放心。這既是朱元璋不得已,也是最安全的選擇——大明先活下來是最重要的。

其次,就是朱元璋也吸取了,漢、晉分封的教訓。從朱棣起兵之前,其實就能看得出來,朱元璋只給了藩王兒子們一定程度上的軍事權,真正的地方治理,如財政大權,地方官員任命等,卻都收歸於皇帝手中了。

若不是因爲這樣,朱棣被削藩時,也不會爲了自保而要裝瘋。也就是說,這些藩王敢不聽話,分分鐘滅掉你。比如潭王朱梓,剛有了反叛的苗頭就被幹掉了,最後自焚於長沙城。

朱元璋知道封藩危害大,爲什麼還要這樣做? 第2張

只這兩條就說明了,朱元璋搞封藩是爲了大明天下,當然也可以說,是爲了子孫後代,而煞費苦心。其實,完全可視爲是一種過渡——既發揮了藩王作用的同時,也極大保證了削藩的簡易。一旦大明活下來,並發展起來了,這套藩王制度,隨時可作廢。

且朱元璋臨死前,怕那些武勳權貴們,不服新皇上建文帝,或他們跟各地藩王聯手,還幹掉了藍玉,並殺掉了跟晉王走得比較近的馮勝、傅友德等人。又給建文帝,增加了一道保險!

但哪料朱元璋的這份苦心,卻被建文帝和朱棣,給毀了!

先說建文帝,他是位悲情帝王,能在那麼巨大的優勢下,最終被朱棣逆襲,也算是難得。所以,後人雖同情他,甚至因同情而美化他。卻誰也無法迴避這樣一個問題:朱元璋塞給他這麼一手牛逼王炸,他卻還輸了,這叫“合格”嗎?

不但自己輸得下落不明,還把朱元璋也給搭進去了。就比如這個問題,建文帝失敗,卻怪罪朱元璋搞封藩。

同時,朱棣雖是勝利者,所謂再造大明。但對於朱元璋的封藩制,他既不敢全盤否定,也不能無視不理。誰讓他是以藩王身份起兵的呢?否認了,就等於打自己臉,不否認,萬一後人再唱一出呢?

因此朱棣就表示,只要你乖,我就養着你,於是大把金銀撒下去。結果到了最後,朱家的衆多藩王,竟成了明朝的財政負擔。至於這個黑鍋,則又被朱元璋給背起來了。

因此,本來是爲了保證明朝活下來的過渡性封藩,就這樣失去了正面作用。朱元璋的苦心,全部被毀!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