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朱元璋到底是怎麼想的 朱元璋爲何還要選擇分封藩王

朱元璋到底是怎麼想的 朱元璋爲何還要選擇分封藩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3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朱元璋和分封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明代歷史藩王亂政歷朝歷代一直存在,朱元璋爲何還要立藩王?

朱元璋到底是怎麼想的 朱元璋爲何還要選擇分封藩王

在中國歷史上,藩王作亂的事情屢屢發生,比如漢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晉惠帝時期的“八王之亂”都是因爲藩王爲爭奪政權,而發生的爭鬥。

而藩王能起兵作亂,就是因爲藩王手中擁有封地和大軍。所以纔會發生了歷史上的“七國之亂”和“八王之亂”。

至於唐代時期,各地的節度使和藩王具有相似性,在安史之亂後唐代中央的變弱,最終導致藩鎮割據,而唐代的滅亡,自然也和藩鎮割據存在直接的關係。

公元1370洪武三年,朱元璋在借鑑歷代藩王分封的基礎上,建立了明代藩封制。朱元璋將自己的兒子全部分封爲藩王,而朱元璋有二十多個兒子。

藩王的數量可以說說是歷代之最。那麼爲什麼朱元璋沒有吸取前代藩王作亂的經驗,一定要將自己的兒子全部分封爲藩王呢?

01明代初期人心不穩,外患嚴重

朱元璋在建立明代之後,外有強敵內有憂慮,外部的威脅主要是來自於北方的北元勢力,內部由於剛剛結束戰亂,明代處於休養生息的狀態,民心尚未穩定。

在元代末年,起義揭竿而起,整個華夏地區,其力量非常之多,朱元璋只是其中的一個。後來,逐漸發展成了三股勢力,分別是江南地區的張士誠、湘鄂地區的陳友諒、江淮地區的朱元璋。

後來朱元璋先後擊敗了湘鄂地區的陳友諒和江南地區的張士誠,又將元代的勢力趕回了長城以北的草原。

但是想要完全掌握天下,自然需要一個過程,因爲剿滅農民起義和擊退元代的力量很多都是地方豪強和心向元代的舊勢力,加上西部的夏國還沒有被消滅,明初時地方上不安穩因素依舊存在。

明代初期雖然都城在南京,但是主要的軍事部署在北方,因爲北元勢力依然對中原地區虎視眈眈,隨時都會南下重新奪回中原地區。

這些問題都讓朱元璋感到十分的頭疼和棘手,是他想到了將自己的兒子分封成藩王,並分佈在邊境戰略要塞和內部的主要城市附近,讓這些藩王替他扼守戰略要地,通過這一佈局朱元璋建立的明代就可以迅速掌控天下。

一旦明代出現地方的叛亂和北元勢力的入侵,那麼這些擁有大軍的藩王就可以迅速地響應,去鎮壓叛亂和抵禦外敵入侵。

可以說朱元璋分封諸王對抵禦外侵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朱棣就是最好的例子,他屢次擊退北元大軍戰功顯貴,鞏固了明王朝對北方的統治。朱元璋特別重視親情,對自己的兒子那是相當的信任。

02取代功臣

朱元璋建立明代之後,爲了樹立自己英主的形象和嘉獎統打天下的功臣,都給功臣們封了官,有的甚至封了公或侯。

比如湯和封了信國、沐英封了西平侯、李善長封了韓國公兼任中書省左丞相、徐達封爲魏國公兼任中書省右丞相等。

後來有些功臣居功自傲,甚至出現了軍事集團。比如藍玉矯橫跋扈、肆意妄爲,收養了許多義子、莊奴,甚至強佔民田。

在文官集團上也出現了朋黨,尤其是淮西勳貴地位顯貴,在朝中都是身居高位。而朱元璋認爲將自己的兒子立爲藩王之後就可以取代這些功臣,因爲有血親關係朱元璋覺得這些藩王的後代也會對明代的皇室忠心耿耿。

朱元璋因爲楊憲欺君之事後,對文官更加的不信任,因此他覺得要穩固大明江山立自己的兒子爲藩王勢在必行。

03立藩王保江山

朱元璋與同爲布衣的漢高祖劉邦相比,出身可謂是更加貧寒,他的童年可謂是吃盡了人間的酸甜苦辣,他自然不希望自己的後代也像他一樣苦,朱元璋分封藩王自然是想給這些親人一個溫馨的港灣。

朱元璋對朝中的大臣冷麪無情,心狠手辣,但是對自己的兒子是十分的寵愛,就是一個慈父形象,他的20多個兒子被封爲藩王之後的待遇都非常優厚,在俸祿上就比朝廷的正一品高官多出了近50倍。

除了親情之外,朱元璋分封藩王也有自己的帝王之術,他認爲元代後期之所以衰弱就是沒有強有力的藩王。

如果有強有力的藩王,就有了屏障,就會將農民起義扼殺在搖籃之中,不至於城燎原之勢。如果朝中有奸臣想要篡奪皇位,各地的藩王可以一同起兵勤王。

另外,藩王林立必然會犬牙交錯,相互牽制,相互支撐。如果皇室衰微之時,還可以被強勢的藩王所取代。

因爲歷朝歷代皇室衰微必然會被權臣或者地方豪強所取代,朱元璋深刻地明白這一點,與其讓外人取代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還不如讓自己的子孫取代後世的無能之君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朱元璋將自己的20多個兒子立爲藩王,首先是因爲明代的初期人心不穩,外患嚴重,他想立藩王抵禦外敵入侵和鞏固自己的統治。

其次,朱元璋對明代的功臣十分的不信任,他想立藩王,取代功臣在朝中的地位。最後就是朱元璋出身貧寒,想讓自己的後代享受榮華富貴,同時還可以避免自己的江山被自己的臣子奪取。

參考文獻:《唐書》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