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古代人是怎麼讀書 古人都用什麼方法讀書的呢

古代人是怎麼讀書 古人都用什麼方法讀書的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6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古人是怎麼讀書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籍是前人總結出來的財富,通過讀書,才能掌握前人總結出來的知識,繼承前人的智慧,在巨人的肩膀上發展創新。另一方面,書籍是精神食糧,人活着,不僅需要物質食糧,而且需要精神食糧,才能豐富自己的人生。世界上有許多人不愛讀書,還總爲不讀書找出種種理由。實際上,一個不愛讀書、不愛學習的人,是不可能做出很大成績的。做學問,要從愛讀書開始。那麼,古人有什麼樣的讀書方法,可供我們借鑑呢?

古代人是怎麼讀書 古人都用什麼方法讀書的呢

做學問,要從愛讀書開始

讀書沒有時間?讓古人告訴你讀書時間

時間是海綿裏的水,只要去擠,總會有的。但現代許多人往往認爲讀書沒有時間,一天二十四小時都在忙,就是沒有時間讀書。

後漢三國時期的魏國,出了一個儒宗董遇,他提出了一個讀書觀點:“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一本書如果讀一百遍,估計再笨的人,也能悟出個七七八八的道理。當有人提出誰有那麼多時間讀書時,董遇說,讀書有“三餘”,“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也。”,什麼意思呢?在古代,四季之中,冬天都沒有農活了,可以利用這個時間讀書;一天之中,白天可以工作,但晚上睡覺的時間,可以擠出來讀書;遇到陰雨天,不能出去工作,可以利用這個時間讀書。事實上,不願意讀書的人,冬天可以打牌遊戲,夜裏可以呼呼大睡,陰雨天可以三五喝酒解悶。不讀書,理由可以多多;想讀書,怎麼會沒有時間呢?

古代人是怎麼讀書 古人都用什麼方法讀書的呢 第2張

歐陽修

另外一位古人,宋朝的大文豪歐陽修,則提出了“三上”讀書法。“三上”即馬背上、枕頭上、廁所座上。出行騎在馬背上,閒着也是閒着,可以利用這個時間讀書、上牀睡覺前,睡不着時,可以躺着讀會書,上廁所坐在馬桶上,可以利用這點時間讀會書。這些時間,閒着也是閒着,完全可以利用起來,通過讀書增長點見識。歐陽修利用“三上”讀書法,每天熟讀三百字,竟將《孝經》、《論語》、《詩經》等十部書用三年半的時間熟讀完畢,七年時間背得滾瓜爛熟。

如何讀進去?讓古人告訴你讀書方法

讀書,是爲了汲取知識,豐富自身的精神營養。但很多人不會讀書,找理由說自己記性不好,前頭讀後面就忘了。爲此,不少古代哲人提出了不同的讀書方法,今人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借鑑。

三國名相諸葛亮,提出了“觀其大略”讀書法,讀一本書,知道這本書的精華就可以了,沒有必要字字句句都背下來,讀死書;晉朝的陶淵明,與諸葛亮異曲同工,提出了“會意”讀書法,“每有會意,則欣然忘食”。其實所謂的“會意”,就是通過讀書悟出了人生道理,書與現實相通,書中找到了知音;宋代大學問家蘇東坡,把讀書比喻爲“八面受敵”,所以他讀書,每讀一遍,領會的精神皆不同,“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並取,但得其所欲求者爾。故願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比如他讀《漢書》,第一遍學習這本書中的“治世之道”,第二遍學習這本書中的“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這本書的“人物和官制”,每讀一遍,收穫各有不同。

古代人是怎麼讀書 古人都用什麼方法讀書的呢 第3張

鄭板橋

清代畫家鄭板橋,提出了“求精求當”讀書法,什麼求當呢?就是根據自己的水平、愛好和工作需要,讀適合自己的書。讓一個農民讀科學家的書,肯定讀不懂。那就是不當。找準適合自己水平、愛好和工作需要的類書,還要善於從浩如煙海的書籍中選擇出精品讀,這就是“求精”,不然那麼多書,就會浪費大量的精力。他說:“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運多”、“當則粗者皆精,不當則精者皆粗”、“學問二字,需要拆開看。學是學,問是問,今人有學而無問,雖讀書萬卷,只是一條鈍漢爾”。

明代學者張溥則發明了“七焚”讀書法,並把他自己的書齋命名爲“七焚齋”。這是什麼意思呢?張溥一邊讀書一邊抄寫,差不多了燒掉,然後再讀再抄寫,這樣往返七、八次,書也就背熟、理解了。這樣好是好,就是太浪費紙張了。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顧炎武就不這樣,他發明了“三讀法”,即復讀、抄讀、遊讀。復讀好理解,抄讀和張溥一樣,但不燒,至於遊讀,就是“讀千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意思了,通過遊學增加學問。而清朝的另一位“聖人”級的人物曾國藩,則垂青“讀書不二”法,一本書不理解通透,決不讀另一本書。這和宋朝朱熹的“循序漸進讀書法”異曲同工。

讀書爲什麼?讓古人告訴你讀書用處

讀書爲什麼?有人說爲了長學問,有人說爲了考功名,有人說爲了繼承前人的智慧,有人說爲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在三國大帝認爲,讀書是爲了“進步”,他曾經教導呂蒙與蔣欽說:你們如今都身居要職,掌管國事,應當多讀書,使自己不斷進步。呂蒙本來是個大老粗,聽了孫權的話,加強自身學習,等魯肅再見到他跟他談話時,大爲驚異,“刮目相看”這個成語就來自於此。讀書後的呂蒙“非復吳下阿蒙”,便是讀書的用處。

古代人是怎麼讀書 古人都用什麼方法讀書的呢 第4張

呂蒙

當初呂蒙不愛學習,推脫的理由是“軍務繁忙”。也有以“不識字”爲理由不學習的。其實,越是文盲越要加強學習,才能由文盲變成“文化人”,如果不學習,豈不是一輩子甘心當文盲了。南北朝時有一個大將叫楊大眼,就是一個文盲,但他找到了一個文盲學習辦法,就是“耳讀法”,他坐在那裏,讓別人唸書給他聽,而他對於所念的東西,全部能記住。就憑這堅強的毅力,楊大眼竟然成爲北魏名將、荊州刺史。

南宋大詩人陸游,讀書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爲了來日在疆場征戰時派上用場。那個時候,宋朝受到金國的軍事威脅,收復失地就是最大的愛國。陸游“飲食起居,疾病呻吟,悲憂憤嘆,未嘗不與書俱”,他的詩“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至今傳唱,抒發了他壯志未遂的思想,和三國的諸葛亮同樣“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而明代的大思想家,三個完人之一的王陽明,則認爲讀書是爲了成“聖賢”,結果他果然邊讀書邊悟道,最後成爲了與孔子、范仲淹齊名的三個“完人”之一。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