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古代剃光頭就能做和尚嗎 事實證明電視劇演的不一定是真的

古代剃光頭就能做和尚嗎 事實證明電視劇演的不一定是真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古代做和尚的讀者,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從東漢以來,佛教傳入中國。由於佛教的教義在於以生爲苦空,以涅槃(死)爲解脫,講究苦行禁慾,戒律煩苛,符合統治階級麻醉人民、緩和階級矛盾的要求,有利於封建統治的鞏固,所以經歷魏晉南北朝,傳播發展很快。隨着佛教發展規模的擴大,宗教事務管理制度亦隨之產生。

一、佛教管理機構

北魏置監福曹以統轄全國僧尼;北齊置昭元寺,掌管佛教與道教,置大統1人,都維那1人,又有主簿、功曹等員,以管理州沙門統與郡縣維那。北齊又於鴻廬寺置典寺署,有令及丞,又有僧祗部丞1人。北周置司寂上士、中士,掌佛教之政。

古代剃光頭就能做和尚嗎 事實證明電視劇演的不一定是真的

對國家卻不負擔賦役的義務。寺院經濟的惡性膨脹,日益造成了對政府的威脅和民生的害;其次,佛教自成體系,不敬王者,不拜父母等行爲又與儒家講究忠孝的傳統倫理觀念相悖。因此,統治階級中很多有識之士不斷提出抑佛的主張,於是在北魏和北周就有兩次使僧侶還歸編戶、寺院皆爲俗宅的滅佛事件的發生。隋文帝楊堅在北周大象二年(577年)奪取北周的政治權力,不久就下令恢復佛教。

在佛教恢復傳播之後,還利用政權的力量興建寺院,營立莊田,於開皇十三年(593年)下詔於諸州名山之下各置僧寺一所,並賜莊田。由於帝王的提倡,佛教又很快地發展起來。隋初管理佛教的機構是鴻臚寺所屬的崇玄署,設令、丞爲正副主官,管理佛教與道教事務。煬帝時改佛寺爲道場,各置監、丞,屬鴻臚寺。

唐代統治者自認爲老子李耳之後,崇尚道教,在武德八年(625年)規定道教的序次在佛教之前。其時沿隋制於鴻臚寺置崇玄署,掌管佛教與道教,每寺、觀各置監1人。

貞觀中廢寺觀監。武則天革唐命,以周代唐,罷玄元皇帝爲老君,而以佛經作爲女主受命符讖,“以釋教開革命之階,升於道教之上”,採取了抑道崇佛的政策。

延載元年(694年)又敕全國僧尼隸祠部,不屬司賓(即鴻臚寺)。中宗復位後又恢復崇道抑佛的政策,道教的序次又改在佛教之前,而管理機構未變,玄宗時一度又改屬鴻臚寺,不久又隸屬祠部。《通典》卷23《職官五》“祠部郎中”條謂其“掌祠祀、天文、漏刻、國忌、廟諱、卜祝、醫藥等及僧尼簿籍。”

古代剃光頭就能做和尚嗎 事實證明電視劇演的不一定是真的 第2張

管理僧尼簿籍是祠部職掌的一部分。德宗時又置左右街功德使與東都功德使、修功德使,管理僧尼和修建官寺。不過僧尼的度煤仍由禮部的祠部司掌管。憲宗時又在左右街功德使之下分設左右街僧錄。元和二年(807年)並以道士、女冠隸屬於左右街功德使。其後除會昌二年至六年(842~846年)以僧尼隸屬於主客之外,功德使總掌佛教和道教的管理,代替了前此的崇玄署。五代時亦大體沿用此制。

二、宋代和尚管理制度

宋朝對宗教事務實行國家統一管理的制度。其具體措施主要有:

1、凡興建佛寺或道觀,必須向國家辦理登記手續,得到批准,由朝廷賜給敕額,纔算合法。

真宗大中祥符間(1008一1016),統一改換全國寺名,實際是對全國寺觀實行重新登記,改換有些地區五代以來舊的名稱,統一頒賜敕額,以便加強管理。元豐改制後的祠部即專管此事。

2、各路每年剃度僧、尼有年齡等的限制。

真宗時,規定僧和道士、女冠年滿18,尼年15,獲得了剃度受戒的資格。此後,每逢一年一度的“誕聖節”即當朝皇帝的生日,參加本州的考試。由各州選差本州的判官和錄事參軍在長官廳舉行,應試者童行(指出家入寺觀尚未取得度牒的少年)唸經百經,或讀五百紙;長髮念七十紙,或讀三百紙,爲合格,才允許發給官方證明文件——度牒。

古代剃光頭就能做和尚嗎 事實證明電視劇演的不一定是真的 第3張

3、限制剃度人數和度牒發放數量,以控制僧、尼人數。

太祖開寶間(968-976),規定僧、尼每100人剃度一人。太宗至道元年(995),改爲每300人剃度一人。在太宗太平興國元年(976)以前,承襲晚唐之制,凡沙彌、童行領取剃度文牒,要交納一定的價錢。至這一年開始,取消了每道要費100貫文的做法。英宗治平四年(1067),朝廷賜陝西轉運司1000道度牒,以買谷賑濟,再次出售度牒。

神宗熙寧元年(1068),採納知諫院錢公輔的建議,今後祠部遇歲飢、河決,“鬻度牒以佐一時之急”,皆減少一半。從此,宋朝政府出售度牒漸趨經常化和制度化,每年立有定額,價錢也有定格。史稱:“新法既行,獻議者立價出賣,每煤一紙,爲價百三十千,然猶歲立爲定額,不得過數。”最初每年售3000至4000道。至元豐六年(1083),限爲一萬道。每道定價130貫文。

夔州路轉運司增價至每道300貫文,後漸減爲190貫文。依此推算,宋朝每年財政收入達100萬貫。哲宗時,度牒價格上漲,每道達200貫文。徽宗時,一度毫無節制地出售度牒,祠部一年賣度牒近3萬道,使每道價錢降至不到90貫文,以致全國僧尼激增。

後來加以整頓,甚至下令暫停3年至5年出賣,才稍有限制。南渡後,推行“新法度煤”,價格漸從60貫文增至100貫文。從高宗紹興十二年(1142)至三十一年(1161),近20年停賣度牒,致使“僧徒消爍殆盡,福建諸寺多用保甲看管”。

紹興三十一年,爲了籌集軍費,恢復製造和出賣度牒,每道定價500貫文。

古代剃光頭就能做和尚嗎 事實證明電視劇演的不一定是真的 第4張

孝宗朝,降到300貫文,後又陸續增加到500貫文,最高達700貫文。這時,“朝廷謹重愛惜,不輕出賣,往往持錢入行都,多方經營,而後得之。”後來又下“停榻之令”,准許客人增出100貫文興販,又增至每道800貫文。此後,朝廷給降度牒轉多,各州不得不降價推銷。

通過按額剃度僧尼和定額出售度牒,宋朝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控制了全國僧、尼的人數。

真宗天禧五年(1021),僧、尼和道土、女冠共479191人。仁宗景祐元年(1034),共454388人。神宗熙寧元年,減爲273982人。熙寧十年,又減爲251785人金。徽宗宣和七年(1125),聚增至1000000人。南渡後,到高宗紹興二十七年(1157),減少至210000人。

在宋朝人口不斷增長的情況下,使僧、尼的人數保持在200000人略多的程度,顯示了限制度牒發放數量所取得的成效。

4、建立一套僧官和道官制度。

神宗以前,各大佛寺均由朝廷授予宣敕,差補主首(住持),遠地大廟多用黃牒選補。神宗後,改由祠部給帖。一般寺觀的僧、道正副及寺觀主首、主事,由本州的僧、道正司審察補授。各州的僧、道正,由知州和通判從現管僧、道中從上選差;如上名人不能勝任此職,即從以下名次人中揀選有名行經業和沒有過犯、爲衆所推、可以勝任者,申報轉運司審覈,由本州軍差補。

京師設左街和右街僧正、僧錄、副僧錄、鑑義、額外守缺鑑義等,道教也設相應的左街和右街道錄、副道錄、都監、首座、鑑義等,分管本街教門公事。

真宗景德年(1005),曾親臨便殿接見京師各寺院的主首,詢察其行業,優長者補爲左、右街僧官。大中祥符三年(1010)前,僧職逐級遷補,由開封府負責,但“濫選者衆”。是年,改命知制誥李維等在中書門下出經題考試左、右街僧官,依成績序遷。

兩個月後,又命考試道官”。哲宗紹聖四年(1097),凡遷補僧職,皆要考試大義七道、器義三道,取文理優長者充任。徽宗政和三年(1113),爲避用“主”字,下令全國道士不準稱爲“宮主”、“觀主”,而一律改稱“知宮觀事”。

古代剃光頭就能做和尚嗎 事實證明電視劇演的不一定是真的 第5張

女冠也依此改稱。僧、尼不準稱寺主、院主、庵主、供養主之類,皆改院主爲“管勾院事”,副院主爲“同管勾院事”,供養主爲“知事”,庵主爲“住持”,等等。

重和二年(1119),改稱佛爲“大覺金仙”,其餘爲“仙人”、“大士”;僧爲“德士”,改換服飾,稱姓氏。改女冠爲“女道”,尼爲“女德”,次年,“復德士爲僧。”宣和七年,撤銷道官。宋朝還對有名望的僧人授予二字或四字、六字“大師”或“禪師”的稱號;授予道士二字或四字“真人”稱號;另外,或賜給紫衣。

5、重視佛經的翻譯和佛、道經典的雕印。

鴻臚寺最初設譯經院,後改稱傳法院。又設印經院。皇帝親自組織佛經翻譯,製作序文。真宗時,還委派宰相兼譯經使,其他大臣如參知政事和知樞密院事爲潤文官。朝廷不時發佈詔令,要求將新譯佛經全部刻版印,以廣流佈。還曾由二館校定道藏經。

6、建立一套法律制度。

詳盡地規定了“試經撥度”、“師號、度牒”、“違法剃度”、“受戒”、“住持”、“行遊”、“供帳”等方面的條法,諸如規定一般僧人和道士犯杖以下的私罪,僧錄和道錄犯杖贓私罪或徒以下公罪,皆允許贖。

聖節試度童行,道士和女冠每50人各度一人,僧和尼每100人各度一人。各戒壇不遇聖節,而擅自開壇受戒,連同受戒者,各徒二年;臨壇的主首,與之同罪。各童行,皆留髮,仍於本戶收其身丁錢米。收童行的本師,要申報主首,到造帳時,主首保明入帳,等等。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