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古代讀書真的是搖頭晃腦嗎 這樣讀書有什麼好處

古代讀書真的是搖頭晃腦嗎 這樣讀書有什麼好處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真的瞭解古代讀書嗎?在很多影視作品中,學生讀書都是搖頭晃腦的,事實究竟如何?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現今我們看影視劇,常常會有這樣的情景:教書先生在私塾裏教授孩子們讀書,孩子們和私塾老師在讀書的時候都在搖頭晃腦的讀,這似乎跟現在的學生們讀書與背誦課文不太一樣,那麼在影視劇中所表現的這種情況是真實的嗎?

按照現在專家的推斷,這確實很有可能是真實存在的情形,因爲不光在文獻中有記載過這種情況,在最能表現中國古典文化的一些戲曲與說唱裏都有對私塾學生們讀書的表現,那麼古代讀書人爲什麼要讓學生們在讀書的時候搖頭晃腦的讀書呢?這麼讀書方式又有什麼好處呢?

搖頭晃腦的讀書是爲了增加記憶

在兒童們上私塾的時候,最開始要學的是基礎讀物。主要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這三種讀物合稱《三百千》,再加上《笠翁對韻》、與《朱子治家格言》、《童蒙集訓》、《弟子規》、《唐詩》、《宋詞》等等,這些讀物起到的作用是普及基礎的知識,讓學生對於中國古代社會的倫理觀念,基本的社會規矩有一個基礎的瞭解,再加上還需要認識一部分的字,纔可以較好的完成少兒時期的教育。

這些課程相當於我們現在小學的課程,教授的知識不能太深,主要以寓教於樂爲主,能夠背誦即可,不太要求理解。像《三字經》、《朱子治家格言》、《百家姓》這些書本都是古代有文化的人專門編輯出來用來教育少兒的教材,朗朗上口,富有教育意義,好記好背。

由於古人在編輯的時候考慮到誦讀的時候的方便記憶問題,採用合轍押韻的辦法,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韻律,記得也快,減少了兒童接受的難度,增加了記憶的速度,朗朗上口的古詩文就會讓人不自覺地配合古詩文的旋律搖頭晃腦。

在經過長時間的合轍押韻的思維訓練後,纔有可能對以後系統的學習《四書五經》這些書籍形成一種對韻律的感覺。《四書五經》裏開篇的詩經就很有韻律感:開篇的《關鳩》就是非常樸素的民間感情描寫,這讓很多學問都能寓教於樂的傳達到兒童的思維中,有利於教育普通大衆向上與向善,維持社會穩定。

在學習中我們大人都會經常有注意力不集中的時候,更不用提自制力較差的小孩。古人在教育小孩子的時候發現讓孩子們在誦讀的時候跟隨古文的節奏搖頭晃腦,更不容易讓孩子們分神,能更集中的沉浸在學習的氛圍之中。久而久之,這就成爲了私塾老師在教學之中的一個規矩。

其實現在的很多教育方法應該逐漸向古人去學習,現在的科學就發現,人在專注思考的時候,都會有一些小動作。而現在的教育觀點認爲這些小動作是不注意上課聽講的,其實孩子們很有可能是在思考問題。就像佛教在念經的時候,是要求心無雜念的,一般和尚在念經的時候不光要誦讀經文,還隨手拿着一個佛串,用手來盤轉佛串,更能夠集中精神去除雜念。

搖頭晃腦更讓孩子們可以有節奏地活動,更能體會編纂者在編纂的時候對於韻律的把握,不但阻止了孩子們開小差的可能,還可以讓教師能夠更好地監督孩子們學習,這樣做一石二鳥,對於教育孩子來說以一項非常好的方法。

古代讀書真的是搖頭晃腦嗎 這樣讀書有什麼好處

古代的書籍都是沒有標點符號的,在中國古代讀書,第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搞懂“句讀”,這在少兒讀物《三字經》中對於少兒有着明確的要求要“明句讀”,如果不明白句讀就會對古文造成誤讀、誤解原意的情況。《師說》中就有“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的句子,用來說明句讀的重要性,古代私塾老師在教授學生們的學習時爲了方便學生們理解,通常給學生們在句子結束的地方畫圈,方便學生知道句讀。這也就是今天標點符號的由來。

那麼沒有句讀中國的古人是如何分辨句子的呢?中國古代文化開始的時候,很多文字都是刻在竹子做成的竹簡上,編纂成冊,要求文字言簡意賅,能省則省,於是中國的古人就指揮的開發了一套非常複雜的的用很少字來表示很多的意思的文化語言。等到造紙術發明後,中國的造紙也十分困難,爲了節省紙張,這種習慣就流傳了下來。爲了節省字數,古文只保留了最關鍵的部分,所以沒有標點的古文只能依靠讀出古文的韻律來理解古文的意思,根據文章節奏搖頭晃腦,可以更加塊的瞭解到古文的節奏,明白古文的句讀,在以後就能通過讀文章,不用句讀也能快速的看明白文章的意思。

在孩子們長久閱讀,形成思維習慣與身體習慣後,就不再需要刻意的句讀來分辨句子的意思,通過身體與思維的雙向感知,就很明白的知道那裏應該停頓,那裏應該鏈接,經過這樣的訓練,給書寫省下了很多的麻煩,省下來大量的紙張與費用。

爲了緩解讀書的疲勞、符合孩子們的天性

古人讀書極其刻苦,古語講,十年苦讀,才能一朝得以上得考場。在古代要想考中一個進士是相當難的事情,錄取率是今天大學的上百倍,當然回報也是豐厚的,不然也不會有范進中舉那樣的事情發生了。在那樣艱苦的環境下,整日讀書,古代讀書人竟然很少出現頸椎病與近視的情況。我們今天很多上班族都會被這兩項不大不小的疾病所困擾,但是古人很少有這樣的情況,在古人當時的營養條件與照明條件都不如現在的情況下,爲什麼古人的頸椎與眼睛大多數都非常健康呢?

因爲古人在小的時候上私塾的時候在誦讀古詩文的時候就形成了搖頭晃腦的習慣。現代醫學在教上班族如何預防與緩解頸椎病與近視的時候,都是讓我們頭在空中劃“米”字,眼睛四處活動,而我們的古人在幾千年前就發現了這種方法,讓我們一代一代的讀書人避免了頸椎病與近視眼的困擾,這就是我們古人的智慧。

人在兒童時期彷彿有着無限的能量,兒童時期好動是兒童的一大特徵也是兒童的正常生理現象。古人把人的兒童時期比喻成春天,活潑柔軟,靈活有趣,對於兒童來說如何才能讓他們能夠接受枯燥的知識,抑制住他們的躁動的小心靈。

中國的古人想了很多辦法,一方面是威嚇,打手板,另一方面也根據孩子的特點,編纂有趣的科教書本,使書本的內容朗朗上口,可以搖頭晃腦的讀,就像兒歌一樣,符合兒童好動的天性,提高兒童讀書的樂趣感。古人用自己的聰明與智慧儘可能做到了快樂教育,我們印象中的刻板的古人,也在生活中迸發了不比今天差的智慧。

古代讀書真的是搖頭晃腦嗎 這樣讀書有什麼好處 第2張

搖頭晃腦的誦讀可以防止學生們上課開小差,交頭接耳,有助於提高學生們的學習效率。很多開小差的學生通過身體有節奏搖晃更容易穩定住自己的專注力,一旦他分神或者交頭接耳,就很容易被老師發現,就會遭到懲罰,老師也更好的提高教學效率,管理好學生。在古代老師嚴格的要求下,很多學生養成了很好的學習習慣,爲將來能夠成爲國家的官員,爲國家做過貢獻打下了基礎。

結語:

搖頭晃腦誦讀不是現在影視作品的杜撰,而是在古代就非常普遍的現象,這種教學方法有着這麼多的好處,是古代教書育人,培養健康、有學識人才的重要一項教育方法。古代人用自己的智慧達到了今天很多人都沒有做到的事情,今天很多孩子都出現了近視的問題、身體歪斜的問題、頸椎前傾的問題。這些問題在很多教育條件比較發達的地區非常多見,已經引起了不少社會上公共人士與國家教育局的高度重視。但現在這個問題卻沒有什麼辦法去根本解決,還在往愈演愈烈的方向上發展。

古代讀書真的是搖頭晃腦嗎 這樣讀書有什麼好處 第3張

在中國的古代社會,學習的時間並不會比今天的孩子學的少,教育資源與科學技術也比較落後,但他們還巧妙地避免了孩子因爲讀書出現很多身體問題。在這一點上,我們還需要向古人學習,學習他們的智慧與經驗,更好的根據孩子的需求去引導孩子正常而快速的發展。避免現在孩子身體因爲教育的不平衡而出現問題,至少在以後的語文教學上,對於古文與古詩,能夠推廣這些搖頭晃腦的學習辦法,讓孩子們儘量在快樂的環境中學得更好一些。

參考文獻:

《三字經》

《昌黎先生集》

《朱子治家格言》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