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清朝知縣的月俸祿只有幾兩銀子 知縣是怎麼維持日常生活的

清朝知縣的月俸祿只有幾兩銀子 知縣是怎麼維持日常生活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1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清朝知縣俸祿有多低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在中國有一句話叫做“三年清知府,10萬雪花銀”。表達的意思指的是如果能做三年的縣官兒,可以攢夠10萬兩的雪花銀。尤其在清朝晚年的時候,國家經濟幾近崩潰,十兩銀子完全可以挑一個長得非常漂亮的老婆。所以一兩銀子在清朝晚年的時候購買力還是比較強的。

根據相關史料記載,清朝的時候,縣衙一年的俸祿是45兩銀子,摺合下來每個月還不到四兩銀子。在古代的時候,一個縣中從國家拿俸祿的也只有知縣、縣丞,主簿,典吏,教育,訓導這6個人。而對於人們所熟知的衙役、師爺、轎伕等全部都是知縣自己掏腰包僱傭的。那麼知縣一年才這麼多點銀子,哪來錢去僱傭這批人呢?知縣這點微薄的工資是怎麼維持他日常生活的呢?

清朝知縣的月俸祿只有幾兩銀子 知縣是怎麼維持日常生活的

一、古代地方的知縣生活成本是非常低的

雖然知縣每年的俸祿不多,但是畢竟身份和地位在那放着,因此平時外出消費的時候很少需要自己親自買單,因爲有很多人想要巴結知縣還來不及。

知縣若是光顧自家生意,那簡直就是一個活招牌,肯定會讓自己的生意變得更好,有了這樣的一個廣告效應,一般來說知縣在衣食住行方面完全不需要自己買單。甚至偶爾消費之後,還會得到店主的一點“孝心”。

雖然偶爾會碰到一些不太懂規矩的店面,但是這種畢竟是少的。

因此知縣雖然每年的工資比較少,但是維持自家人的日常開銷完全足夠。

清朝知縣的月俸祿只有幾兩銀子 知縣是怎麼維持日常生活的 第2張

二、逢年過節所收到的禮物要遠超國家給的俸祿

雖然知縣一年俸祿沒有幾個錢,但等到逢年過節或家裏二老過生日的時候,地方的鄉紳貴族自然不會放過討好知縣的機會。

畢竟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知縣可以說是某個地區的土皇帝了,而這些做生意的商人如果能夠巴結上知縣並且能夠混個眼熟的話,對於日後的經營自然會產生很多的好處。

所以可能某一個富商一次所給的紅包甚至比知縣一年的俸祿還要多——而且能夠給知縣送禮物的人大多都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普通的小商人想要送,未必能夠將這份禮物給送到出去。

因此每到過節的時候知縣也可以說是收禮收到手軟。

清朝知縣的月俸祿只有幾兩銀子 知縣是怎麼維持日常生活的 第3張

三、雖然僱傭的人多,但具體的支出並不是很高

雖然知縣是一個地區的最高官員,但是真正替知縣執行法令、向老百姓徵稅的是知縣手下的衙役。而這些衙役雖然表面上是知縣拿錢去僱傭的,但實際上就算不給錢,還是有很多人想要擠破腦袋去做的。

因爲在稅收還有辦案的過程中可以撈到很多的油水,所以能夠到裏面當衙役,是一個他人羨慕的肥差,別說是要工資了,和知縣關係不硬或者說給知縣送的紅包不夠的話,還未必能夠當上這個衙役。

雖然從電視劇上來看這些人都是跑腿吃苦的,但是實際上他們卻是能夠賺得盆滿鉢滿。所以知縣在招了這麼一大幫子人的時候,不但不用做出太多的支出,反而還會賺錢。

清朝知縣的月俸祿只有幾兩銀子 知縣是怎麼維持日常生活的 第4張

至於知縣的轎伕和傭人支出其實也是用不了多少錢的。

——根據《紅樓夢》這本小說中做出的參考,像賈府這樣的大家族裏面的丫鬟,級別最高的每個月工資纔是二兩銀錢,而普通的丫鬟則是兩個月給一兩銀錢。像知縣家裏面所用的丫鬟的級別自然沒辦法和那種賈府相比擬,所以一個丫鬟最多也就是兩個月能夠得到一兩銀錢。兩個丫鬟一年不會超過12兩銀子。就算再僱兩個傭人,當時的高級工匠一個月是二兩銀子,普通的傭人兩個人一年的支出不會超過24兩銀子。四個轎伕最多也就是40兩銀子。

這樣總體算下來不到80兩銀子,雖然超出了知縣一年的總俸祿,但是和過節時候所收的紅包相比,這點錢根本不算什麼。

清朝知縣的月俸祿只有幾兩銀子 知縣是怎麼維持日常生活的 第5張

四、師爺們的幫助

古代的時候知縣雖然到一地方爲父母官,但是對於判案稅收這一點可能根本不懂,所以必須找一個瞭解相關知識的人來給自己做祕書幹一些輔助的工作,於是也就出現了師爺這樣的一個職業。

而最開始的時候,師爺是完全需要有知縣拿銀子去聘請那些有學問有閱歷有經驗的人,因爲沒有這些人的幫助,每年的稅收計算,還有判定案件就能將知縣忙到頭昏腦脹。

隨着時代的發展,師爺這一職業逐漸形成了一個產業鏈,尤其是紹興地區的師爺最爲出名——他們精通國家律法還有各種稅收制度,凡是那些知縣感覺到非常頭疼的問題,他們都可以完美的解決,而最重要的一點他們不要工錢,反而會每個月向知縣發錢。

清朝知縣的月俸祿只有幾兩銀子 知縣是怎麼維持日常生活的 第6張

師爺精通國家法律還有稅收政策,一般來說地方上所發生的案件都是交由師爺來處理,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中,收禮自然也是一個非常可觀的收入,而這筆錢一般都是直接到達了師爺的手中,最終再分給知縣一部分。在組織稅收的時候,師爺總能夠精打細算的露下一大筆油水。

——最爲典型的就是古代百姓向國家交稅的時候,當地的知縣會向當地百姓徵收一定的“火耗”。所謂的“火耗”指的就是老百姓交上來的碎銀子,在融成整體銀錠子的過程中會存在一定的損耗。而這個實際的損耗量是不大的,但是師爺會將這個“火耗”提高到很高的一個標準,而衙役在真正稅收的時候,可能還會再一次提高標準。

因此,往往存在一種情況就是,國家規定向老百姓每人收一兩銀子,但是真正老百姓交的可能就是一兩半的銀子,所以在稅收過程中所產生的油水是最多的。

清朝知縣的月俸祿只有幾兩銀子 知縣是怎麼維持日常生活的 第7張

師爺將這部分錢自己留一部分,大部分還是交給了縣官兒,因此相當於啥都不做,只需要年年等着師爺給分錢就行了。

不過等到雍正上位之後,取消私人規定“火耗”制度,由國家統一規定。不過雍正也清楚,如果知縣沒有這些油水可撈的話,那麼肯定會大肆貪污,所以等到雍正之後,國家便開始給官員們發養廉銀。每年大概1500兩到2000兩銀子。

而在有了這筆錢後,知縣自然也就變得相對富裕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