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古代官職縣令和知縣有什麼區別?

古代官職縣令和知縣有什麼區別?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4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從春秋戰國時代起,秦國等諸侯國已經逐漸廢除分封制,建立郡縣,由中央直接統治,而此時的縣級最高長官就已經被稱爲“令”了,這是“縣令”的起源。

古代官職縣令和知縣有什麼區別?

到了秦漢時期,常規情況下,一般對人口萬戶以上的縣的長官稱爲“縣令”,不滿萬戶的則稱爲“縣長”。

到了南北朝時期,每個國家的疆域都很不穩定,人口也大量流失,每朝每國一般將縣的最高長官統統稱爲“縣令”。

當然,在唐朝的時候,已經出現了偶爾有縣裏的其他官員臨時代理縣令職權的情況,這時候這個官員就被稱爲“知縣事”,這是是“知縣”一詞的起源。

古代官職縣令和知縣有什麼區別? 第2張

總體來說,秦漢至隋唐,主流的稱呼還是縣令。

而此時,由於中原王朝作爲千年東亞文明圈的宗主,縣令一次也被傳播到了朝鮮、日本、越南等地,稱爲這些地區各國的一縣之長的稱謂。

到了宋代,“縣令”這一稱謂開始出現變化。

由於唐朝後期以及五代十國時期,藩鎮割據極其嚴重,也導致了五代十國軍閥混戰的嚴重後果,宋太祖建立宋朝之後,一方面杯酒釋兵權剝奪武將們的兵權,而對於如何抑制地方官員的權力也是苦思冥想。

古代官職縣令和知縣有什麼區別? 第3張

終於,趙匡胤從唐朝的“知縣事”職位裏受到啓發,他索性不再正式任命地方官員,而是由中央派遣官員下去,代理地方的事務,稱爲“知事”,“知”諧音爲“執”,也就是執掌、主持的意思,相應的,以前朝代的縣令、太守、刺史等稱謂也統統被相應的“知州”、“知府”、“知縣”等“知”字頭的名稱代替。

趙匡胤通過這個辦法,逐漸廢除了前朝的前朝的刺史、太守、縣令等職位,從此,宋代以後在名義上就沒有正式的地方官了,地方事務都是由中央派遣官員署理,“縣令”和“知縣”一字之差,其背後是中央集權發展的一個標誌性事件。

如果大家有印象的話,就會發現,那些明清時代的電視劇裏,府縣的最高長官都是“知”字頭的稱呼。

古代官職縣令和知縣有什麼區別? 第4張

不過元代縣的主官改稱縣尹,明、清還是以知縣爲一縣的正式長官,正七品,俗稱“七品芝麻官”。

知縣雖然品級不高,但是在明清時期,要當上一名知縣,卻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很多讀書人辛苦一輩子,等了一輩子,也沒當上縣太爺。

在清代,一個人要坐上知縣的位置,要麼通過正常的科舉之路,要麼就走買官、舉薦的他途。

在清代,一個讀書人,要一路通過童生試、鄉試、會試三大關口,先後取得秀才、舉人、進士的功名,這才擁有成爲知縣的資格。這每一關都很不容易,幾乎都是百裏挑一的競爭激烈。

古代官職縣令和知縣有什麼區別? 第5張

而如果要買官,在清末,捐個知縣的價格需要4600兩銀子,這相當於130個家庭一年的生活開支,除非富貴人家,一般人家根本捐不起。

但是,不管你通過科舉,還是通過買官,你都是隻獲得了做知縣的資格而已,接下來,你就得排隊候選,等待“出缺”。

清朝時期,全國有1500個知縣的職位,但是每3年一次的會試會產生200多個進士,再加上6年一次的大挑考試以及不定期的恩科考試,即使在清朝前期,競爭者已經非常激烈,而到了清朝後期,買官之風流行,就把更爲龐大的買官者放進了這個等待的池子裏。而只有出現在職知縣死亡或者去職了,才能補上一個候選官員,一個蘿蔔一個坑,這個等待的時間是極其漫長的。

鄭板橋44歲中進士,中二甲第八十八名,但他在京城等了一年,也沒等到朝廷的分配,不得不回到家鄉,5年後,他再次入京等待,剛好受到慎郡王允禧的重視,在允禧的推薦下,鄭板橋纔有機會去範縣做知縣。

古代官職縣令和知縣有什麼區別? 第6張

鄭板橋運氣還算不錯,有一個叫劉黎閣的人,候補了26年,很多人候補了一輩子,也沒等到上任的聖旨,有個叫王竹的人,候補了20年,好不容易等到了上任荊溪知縣的聖旨,卻在4天后就去世了。

還有很多人,等了小半輩子,終於等來了官位,但卻已經在漫長的等待中耗盡家財,而他們任職的地方往往相隔千山萬水,爲了赴任,他們不得不舉債上任,上任後,爲了還本付息,他們也只能從地方上搜刮民脂民膏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