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在古代知縣和縣令有什麼區別?那個官職更大呢?

在古代知縣和縣令有什麼區別?那個官職更大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5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影視劇中一個地方官有的叫縣令,有的叫知縣,直接將兩者混爲一談,認爲只是叫法不一樣而已,雖說只有一字之差,但實際上卻是相差甚遠,那這兩者之間有什麼區別呢?又是哪一個官職比較大?

在古代知縣和縣令有什麼區別?那個官職更大呢?

一聽“縣”,許多人會想起郡縣制,認爲這個官職起始於秦朝。其實並非如此,戰國末期就有許多諸侯國推行了郡縣制,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郡縣制纔在全國推行。在郡縣制的體系中,朝廷只管到郡、縣一級,其長官由朝廷直接任命。但是,縣以下還有“鄉、亭、裏”三級,其長官都由本地人推薦,朝廷並不干涉。

秦漢時期,一縣長官稱爲“縣令”或者“縣長”,但兩者也有微小區別。一般情況下,人口達到萬戶以上的縣,長官被稱爲“縣令”,俸祿從六百石到千石不等;人口萬戶以下的縣,長官被稱爲“縣長”,俸祿從三百石到五百石不等。

魏晉時期,因爲戰亂的關係,導致人口大減,所以縣令和縣長的衡量標準又有不同。

《晉令》有記載,“縣千戶已上,州郡治五百已上,皆爲令;不滿此爲長。”

在古代知縣和縣令有什麼區別?那個官職更大呢? 第2張

縣令這個稱呼可以說是由來已久,自從有了縣以後,可以說就有了“縣令”,只不過我國古代是以農業爲主,生產力水平低下,導致人口也不是很多,再加上戰爭,人口並不充裕。而“縣令”管的人還是不少的,達到了一萬以上,如果沒有達到這個數字,那這個地方也就沒有縣令了,只會有“縣長”。而這些官員並不是朝廷派下來的,只是地方性的官員。我國古代出了許多非常有名的縣令,像陶淵明、像狄仁傑等那都是當過縣令的人。只不過這種職務可不是朝廷派下來的,而只是地方性的官員。

知縣是出現在唐朝,大家都知道唐朝那是一個非常繁榮的朝代,人口也得到了極大的增長,這樣的結果就是事越來越多,縣令又沒長三頭六臂的,所以縣令忙不過來了。於是又出現了一個職務,那就是“知縣事”。看到這個名字,大家就應該能理解它的意思了,就是字面上的意思,知道縣裏的一切事情,就像是現在的包打聽一般,所以“知縣”的稱呼是始於唐朝。

值得說的是,因爲中國自漢以來的強大,千百年一直是東亞諸國的宗主國,因此縣令一詞也傳到朝鮮、日本、越南等地,縣令也是這些國家一縣之長的稱呼。直到宋朝,“縣令”一詞才發生改變,從唐朝中後期到宋朝初期,兩百年的藩鎮割據,引發連年戰亂,百姓流離失所。

到了宋朝,雖說宋朝的軍事力量真不怎麼樣,而且這個朝代真的是太重文輕武了,導致最後那麼悲慘的結局。但是知縣國家化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趙匡胤在位的時候,就取締了許多的官職,像縣令、太守等等,都被他給取締了。而同時也給知縣明確了身份,那就是一個縣的最高長官。這個縣所有的一切都歸他管,根本不分什麼軍事、行政等類別,全由知縣說了算,大家可以想像一個,知縣的權力有多大。其實知縣的官職不高,只是一個七品,但是其權力很大,可以說是一個肥差。

不過元代縣的主官改稱縣尹,明、清還是以知縣爲一縣的正式長官,正七品,俗稱“七品芝麻官”。

知縣雖然品級不高,但是在明清時期,要當上一名知縣,卻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很多讀書人辛苦一輩子,等了一輩子,也沒當上縣太爺。

在清代,一個人要坐上知縣的位置,要麼通過正常的科舉之路,要麼就走買官、舉薦的他途。

在清代,一個讀書人,要一路通過童生試、鄉試、會試三大關口,先後取得秀才、舉人、進士的功名,這才擁有成爲知縣的資格。這每一關都很不容易,幾乎都是百裏挑一的競爭激烈。

而如果要買官,在清末,捐個知縣的價格需要4600兩銀子,這相當於130個家庭一年的生活開支,除非富貴人家,一般人家根本捐不起。

但是,不管你通過科舉,還是通過買官,你都是隻獲得了做知縣的資格而已,接下來,你就得排隊候選,等待“出缺”。

那麼,縣令和知縣有什麼區別呢?兩者雖然都是一縣之長,但“縣令”是地方性官員,而“知縣”卻是朝廷選派的。

從官職的高低來說,縣令大多是“正五品”官員,而知縣則是“正七品”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