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北辛文化對中國歷史有什麼影響?有着怎樣的文化特徵

北辛文化對中國歷史有什麼影響?有着怎樣的文化特徵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0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北辛遺址的發現和北辛文化的命名,揭示了七八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在此定居並繁衍生息的生活情形,爲中華東方文明找到了淵源。

一、從出土的石鏟、石斧、石磨盤、石磨棒、鹿角鋤、蚌鐮和窖藏的穀物來看,當時的農耕生產從耕作、播種到收割、加工已有一套較爲完備的工具,原始農業已初具規模。

二、通過出土的家豬型動物骨架和雞、狗等動物遺骸來看,當時的家畜馴化已經開始,畜牧養殖業已近雛形。

三、從出土的陶網墜、魚鏢來看,當時的捕魚技術已相當高超。

四、從出土的骨針、石紡輪來看,當時開始用野生纖維和動物絨毛進行紡線或編織,北辛先民由身披獸皮過渡到穿衣的文明階段。

五、從出土的骨器、牙器、蚌器來看,當時的生產工具中截、劈、削、刮等器物已初步成型,製作石器、陶器已有專門分工,手工業已較爲發達。

六、從出土的蓋鼎、紅頂鉢、指甲印紋鉢、紅陶壺來看,當時的製陶燒陶技術已比較先進,這些器物不僅講究生活的實用性,而且還講究審美的藝術性。特別是紅頂鉢,據考古學家說,爲東方的彩陶找到了淵源;在一件陶器的底部還發現了一對酷似鳥足的刻畫符號,被文字學家和歷史學家譽爲“文字的起源”、“文明的曙光”。因此說,北辛文化代表了中華民族輝煌的歷史文明。

北辛文化對中國歷史有什麼影響?有着怎樣的文化特徵

北辛文化主要分佈於泰沂山系南北及江蘇淮北地區,目前已發現60多處。作爲北辛文化的發祥地——北辛遺址。1982年春,官橋鎮政府在此建立紀念碑亭一座。此後,滕州市政府將原城郊鄉更名爲“北辛街道辦事處”,將北留路更名爲“北辛路”。按照規劃,下步還要建設北辛遺址博物館,開發原始部落民俗村旅遊區,讓更多的人來此參觀學習,感悟歷史。

黃褐陶鼎

黃褐陶鼎,炊器。

夾砂黃褐陶,火候較低,質地粗疏,手工製作。通高37.5釐米。口徑23.5釐米。口微斂,腹深微鼓,下收成尖底,圓錐狀高足。口沿外有一週鋸齒狀窄條堆紋和兩兩對稱的四個小鼻。有蓋,呈覆盆狀,上置弧形提手。蓋與腹部均飾短窄條堆紋組成的曲折紋,壁上殘存加工時所留細篦狀痕。器形樸實,裝飾簡練,爲北辛文化的典型器物。1979年滕州市北辛遺址出土,藏滕州市博物館。

鳥形鬹

鳥形鬹,炊煮器。

泥質灰褐陶,手工製作。長24.4釐米,高19.1釐米。通體仿鳥形,引頸昂首,尖喙,小圓耳。腹寬肥扁圓,底平,設三矮足,前二後一。脊背兩側各有一小扳金,呈翅形。尾豎起,呈上闊的喇叭形,是爲流口。1983年長島縣北莊遺址一期文化層出土,藏長島縣博物館。

北辛文化對中國歷史有什麼影響?有着怎樣的文化特徵 第2張

指甲紋紅陶鉢

指甲紋紅陶鉢,盛器。

泥質紅陶,手工製作。高7.7釐米,口徑20.8釐米,底徑7.5釐米。器內外施紅陶衣,打磨光滑。口微斂,腹微鼓,下部內收成小平底。通體飾指甲印紋,排列有序。製作精巧,紋飾新穎,爲北辛文化的典型器物。1979年滕州市北辛遺址出土,滕州市博物館收藏。

北辛文化對中國歷史有什麼影響?有着怎樣的文化特徵 第3張

鉢形鼎

鉢形鼎,炊煮器。

夾砂紅褐陶,質地較粗疏,手工製作。通高16.3釐米,口徑20.5釐米。敞口,圜底,呈鉢形。口沿外側飾附加堆紋,三足側扁形,外緣飾齒紋。是新石器時代白石村一期文化的代表性器物。1981年煙臺白石村遺址出土,藏煙臺市博物館。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