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北辛文化的陶器有什麼特點?生活方式又是怎麼樣的

北辛文化的陶器有什麼特點?生活方式又是怎麼樣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北辛時期的經濟以農業爲主,遺址出土了配套齊全的農耕工具和粟類顆粒。從翻地的石鏟、鹿角鋤、播種用的尖狀角器,到收割用的蚌鐮,脫粒用的石磨盤,石磨棒等,對研究當時的農業生產狀況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同時從出土的陶器來看,其工藝較爲原始,陶質有夾沙陶和泥質陶兩種,紋飾有附加堆紋、劃紋、指甲印紋等等,手工業在北辛時期也出現了萌芽。遺址中還發現了家豬型的頭骨,刷新了中國的養豬史。由於北辛文物獨特的文化面貌,因而被命名爲“北辛文化”。1982年向全世界公佈並編入歷史教科書。

北辛遺址的發掘與“北辛文化”的命名,是海岱文化區,新石器時代的一次重要發現,是山東大汶口文化發展的源頭,她將山東的始前考古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

表現在北辛文化中的農業特徵,一是粟粒碳化顆粒的發現,二是大量磨製生產工具的出土。在一些窖穴的底部,發現了粟類作物的顆粒,這些碳化了的粟顆粒,是中國北方發現較早的農作物之一,這說明了農業生產是他們生活資料的主要來源,也是定居生活賴以生存的重要保障。

北辛文化的陶器有什麼特點?生活方式又是怎麼樣的

粟是耐旱作物,從地理環境、土質和氣候方面觀察,北辛文化所處的地帶是非常有利於古代人類的居住和古老的農業生產的。因爲這一地區的降水量集中於夏季,不及南方年降水量平均,所以,北辛文化的居民很自然的選擇具有耐旱早熟之特點的粟作爲主要農作物。它的發現不僅證實了中國有發達的原始農業,同時還證實中國是世界上農業發達最早的國家之一。

發現的農業生產工具,石制的有斧、鏟、刀;鹿角制的鋤等。斧多爲打製,主要的平面呈梯形或長方形,是開墾荒地砍伐樹木的工具。鏟,體形扁薄,平面有呈長方形的,梯形和舌形的,有呈圃角方形的,有呈橫長方形的,有的在其刃部遺留有使用痕跡,通體磨光,是翻土播種的工具。石刀,分打製和磨製兩種,打製的大多利用石片加工製成,略呈長方形;磨製的有略呈長方形的,半月形的,可能作爲一種收割工具。

鹿角鋤主要是利用鹿角的分叉處,把短枝的一側磨成斜面刃,長枝的一側爲柄部。另外,還有的截取鹿角的一段,將上部進行修整,可安柄。這種鹿角鋤,可能爲種植時開溝播種或挖坑點種用,也可以作爲中耕鬆土之用。石磨盤、石磨棒和石磨餅爲配套器物,是一套糧食加工工具。磨盤的形狀有方形的,有近似鞋底形下有矮足的,經過磨製而成,有的盤面因經長期使用作弧形下凹。這些工具都是在原始生產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這樣就爲原始農業的較快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北辛文化的陶器有什麼特點?生活方式又是怎麼樣的 第2張

北辛文化的陶器以夾砂黃褐陶和泥質紅陶爲主,有少量黑陶。夾砂陶火候較低,陶胎較厚;泥質陶火候較高,質地細膩。全部陶器都是手製的,尚處在原始階段,出土的器皿種類單調,造形簡單,主要有鼎、釜、罐、鉢、壺等。這些陶器均爲當時人們的生活用具。 編織、縫紉和制骨等手工業也有了初步發展,在出土的兩件殘陶器的底部清晰地印有規整的席紋。磨製精細的骨針和陶紡輪的出現,使利用野生纖維和動物毛絨紡線編織,縫製穿着成爲可能。因此可以說當時的北辛人們已由身披獸皮、腰圍樹葉的時代進入了穿衣階段。

北辛文化的人們除對農業生產勞動外,狩獵、捕撈和採集仍是不可缺少的生存手段。遺址中出土的骨鏃、鹿角矛形器、彈丸、骨魚鏢、陶網墜、骨梭,以及數量相當多的獸骨、魚骨和貝殼,經鑑定,有豬、牛、梅花鹿、獐、四不象、貉、獾、雞、龜、青魚、麗蚌、中國田螺等種類。這些動物除豬已經是人工馴養外,其餘皆爲野生動物,都反映了這一事實。

綜上所述,在距今7000多年以前的時代,自然氣候和地理環境都與現在有着很大的差異,我們的祖先在那樣的條件下。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用粗笨的生產工具發展生產,過着較穩定的定居生活,卻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北辛遺址發現後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視,於1991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佈爲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