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詩詞名句 > 《野望》杜甫晚年時期所作,表現出憂國傷時的沉痛感情

《野望》杜甫晚年時期所作,表現出憂國傷時的沉痛感情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6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杜甫的一生十分坎坷,早年時期家道中落,中年時期仕途不暢,晚年時期又趕上了安史之亂,家破人亡、顛沛流離。下面跟小編一起了解一下杜甫晚年時期所作《野望》吧。

公元760年(唐肅宗上元元年),晚年的杜甫在友人的資助下,終於結束了長年的奔波無定,在成都郊外蓋起了一間草堂。在經受了多年的戰亂後,生活暫時得到安定,妻兒老小相聚一起,重獲了天倫之樂。在成都浣花草堂的那段日子,是他後半生最安逸閒適的歲月。“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晝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

杜甫,一生坎坷一生愁。從一個充滿朝氣的貴族少年,到一位心懷衆生的滄桑老者,杜甫所經歷的生活,遠比唐朝其他詩人更加真實。他遊走在大唐的水深火熱之中,卻懷着“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抱負,在長安整整困守了十年,即使是“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他也從未放棄心中的夢想。

《野望》杜甫晚年時期所作,表現出憂國傷時的沉痛感情

因此,杜甫的一生始終都用一顆悲憫之心,來體會百姓的疾苦;用一雙憂患的眼,來俯瞰家國的瘡痍。而這一切,又都被他手中那一支詩筆所銘記。就在剛剛定居草堂不久的第二年,有一次,他在躍馬出郊、極目遠眺時,不禁想起了國家的時局和兄弟的離散,因而百感交集、黯然神傷,再也無法抑制心中之情,提筆疾書,以《野望》爲題,寫下了一首唐詩中的千古名作。

《野望》

〔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

南浦清江萬里橋。

海內風塵諸弟隔,

天涯涕淚一身遙。

惟將遲暮供多病,

未有涓埃答聖朝。

跨馬出郊時極目,

不堪人事日蕭條。

《野望》杜甫晚年時期所作,表現出憂國傷時的沉痛感情 第2張

在這首《野望》裏,詩人杜甫出城野望,表面上一派清旖景色,潛藏在下面的卻是海內風塵。憂國傷時,想起諸弟們流離分散,自己孓然身在天涯,未來就更見艱危,表現出一種沉痛的感情。

詩的首聯“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萬里橋。”兩句寫野望時所見的西山和錦江景色。西山白雪皚皚重兵三城戍守,南郊外的萬里橋,跨過泱泱的錦江。“西山”在成都西,因主峯終年積雪,故以“白雪”形容。“三城”,鬆、維、保三州,(在今四川松潘、理縣一帶),時駐軍嚴防吐蕃入侵,是蜀地要鎮。南浦,南郊外水濱。清江,錦江。萬里橋,在成都城南。

頷聯“海內風塵諸弟隔,天涯涕淚一身遙。”兩句由野望聯想到兄弟的離散和孤身浪跡天涯。海內外處處烽火,諸弟流散,此時“一身遙”客西蜀,如在天之一涯。詩人懷念家國,不禁“涕淚”橫流。真情實感盡皆吐露不由人不感動。

《野望》杜甫晚年時期所作,表現出憂國傷時的沉痛感情 第3張

頸聯“惟將遲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聖朝。”抒寫遲暮多病不能報效國家之感。當時杜甫已年近五十,在平均壽命不高的古代,算是遲暮之年,又兼疾病纏身,更令他傷感的是,大半生已過,而他卻未能爲國盡忠,爲百姓謀福,“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夢想離他越來越遙遠。所以他嘆息說:我只有將暮年付諸給“多病”之身,但“未有”絲毫貢獻,報答“聖朝”,是很感慚愧的。

尾聯“跨馬出郊時極目,不堪人事日蕭條。”兩句寫野望的方式和對家國的深沉憂慮。杜甫“跨馬出郊”,“極目”四“望”,本來是想排遣心中愁苦、放鬆心情的,不料,眼目所及之處,盡是蕭條荒涼的景象,於是,愛國愛民的思想,驅迫他由“望”到的自然景觀引出對國家大事、弟兄離別和個人經歷的種種反思。一時間,報效國家、懷念骨肉和傷感疾病等等思想感情,結集心頭。他特別爲“遲暮” “多病”發愁,爲“涓埃”未“答”抱愧。杜甫的愛國意識,跳動詩行,撞擊着讀者心靈的窗扉。

這首詩內容深廣,意境雄渾,感情深沉,很能體現杜甫精神,是他晚年心情的真實寫照,被譽爲《唐詩三百首》最催人淚下的一首詩!此詩前三聯寫野望時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尾聯才點明這種變化的原因。在藝術結構上,頗有控縱自如之妙。元朝詩論家方回評價這首詩“格律高聳,意氣悲壯。唐人無能及之者”,我深以爲然。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