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詩詞名句 > 《月夜》爲杜甫所作,詩人將離亂之痛和內心之憂熔於一爐

《月夜》爲杜甫所作,詩人將離亂之痛和內心之憂熔於一爐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4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出生於河南鞏縣,原籍湖北襄陽。爲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爲“老杜”。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那麼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杜甫的《月夜》,一起來看看吧!

《月夜》爲杜甫所作,詩人將離亂之痛和內心之憂熔於一爐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賞析】

此詩選自《杜工部集》,題爲《月夜》,作者看到的是長安月。如果從自己方面落筆,一入手應該寫“今夜長安月,閨中只獨看”。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處境,而是妻子對自己的處境如何焦心。所以悄然動容,神馳千里,直寫“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這已經透過一層。自己隻身在外,當然是獨自看月。妻子尚有兒女在旁,爲什麼也“獨看”呢?“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一聯作了回答。妻子看月,並不是欣賞自然風光,而是“憶長安”,而小兒女未諳世事,還不懂得“憶長安”啊!用小兒女的“不解憶”反襯妻子的“憶”,突出了那個“獨”字,又進一層。

在一二兩聯中,“憐”字,“憶”字,都不宜輕易滑過。而這,又應該和“今夜”、“獨看”聯繫起來加以吟味。明月當空,月月都能看到。特指“今夜”的“獨看”,則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來的“同看”。未來的“同看”,留待結句點明。往日的“同看”,則暗含於一二兩聯之中。“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這不是分明透露出他和妻子有過“同看”鄜州月而共“憶長安”的往事嗎?我們知道,安史之亂以前,作者困處長安達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時間,是與妻子在一起度過的。和妻子一同忍飢受寒,也一同觀賞長安的明月,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記憶。當長安淪陷,一家人逃難到了羌村的時候,與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憶長安”,已不勝其辛酸!如今自己身陷亂軍之中,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那“憶”就不僅充滿了辛酸,而且交織着憂慮與驚恐。這個“憶”字,是含意深廣,耐人尋思的。往日與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雖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爲妻子分憂;如今呢,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遙憐”小兒女們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負擔,哪能爲她分憂啊!這個“憐”字,也是飽含深情,感人肺腑的。孩子還小,並不懂得想念,可是,杜甫又怎能不念呢?!從小孩的“不念”更能體現出大人的“念”之深切。

《月夜》爲杜甫所作,詩人將離亂之痛和內心之憂熔於一爐 第2張

第三聯通過妻子獨自看月的形象描寫,進一步表現“憶長安”。霧溼雲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憶念愈深,甚至會擔心她的丈夫是否還活着,怎能不熱淚盈眶?而這,又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當想到妻子憂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時候,自己也不免傷心落淚。兩地看月而各有淚痕,這就不能不激起結束這種痛苦生活的希望;於是以表現希望的詩句作結:“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雙照”而淚痕始幹,則“獨看”而淚痕不幹,也就意在言外了。

作者在半年以後所寫的《述懷》詩中說:“去年潼關破,妻子隔絕久”;“寄書問三川(鄜州的屬縣,羌村所在),不知家在否”;“幾人全性命?盡室豈相偶!”兩詩參照,就不難看出“獨看”的淚痕裏浸透着天下亂離的悲哀,“雙照”的清輝中閃耀着四海昇平的理想。字裏行間,時代的脈搏是清晰可辨的。

題爲《月夜》,字字都從月色中照出,而以“獨看”、“雙照”爲一詩之眼。“獨看”是現實,卻從對面着想,只寫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而自己的“獨看”長安之月而憶鄜州,已包含其中。“雙照”兼包回憶與希望:感傷“今夜”的“獨看”,回憶往日的同看,而把並倚“虛幌”(薄帷)、對月抒愁的希望寄託於不知“何時”的未來。詞旨婉切,章法緊密。如黃生所說:“五律至此,無忝詩聖矣!”

藉助想象,抒寫妻子對自己的思念,也寫出自己對妻子的思念。

這首詩借看月而抒離情,但抒發的不是一般情況下的夫婦離別之情。字裏行間,表現出時代的特徵,離亂之痛和內心之憂熔於一爐,對月惆悵,憂嘆愁思,而希望則寄託於不知“何時”的未來。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