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宋應星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創作的《野議》?表現了他憂國憂民的心情

宋應星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創作的《野議》?表現了他憂國憂民的心情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8.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宋應星,字長庚,明朝著名科學家,他最傑出的作品是《天工開物》,被譽爲“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宋應星從科舉夢中甦醒過來,面對現實,他發現犧性的代價太大了。家財耗盡,又逢家中添丁加口,家庭的經濟負擔越來越重。父親國霖和母親魏氏在兩年裏相繼去世。弟兄們悲痛地掩埋了雙親,自然又增大了家庭的開銷。界應星想,不能再長期閒居下去了。需要謀一項職業養家口,也可藉此來實現他從事實學研究的夙願。哥哥應昇已早一年謀得官職。他告別應星,赴浙江桐鄉當縣令。四年後,又轉到廣東肇慶府恩平任縣令。按當時習俗,應星弟兄倆爲父母守喪三個年頭。在崇禎七年,宋應星在奉新不遠處的分宜縣謀到一個官職——教諭。就在他任分宜縣教期間,中外聞名的科技百科全書《天工開物》在他手中誕生。

奮力寫作

分宜縣屬袁州府(今江西宜春一帶),在奉新西南二百多裏。教諭是管理縣學的小官,地位不高,俸祿也很少。在文職官員中,教諭這個卑微的官職根本沒有人瞧得起。但是,在宋應星看來,官微俸薄並不在乎,貼補點家用已心滿意足,而給縣學20名庠生授課,倒也輕鬆自在,不費多大氣力,正可騰出餘暇時間從事科學研究和著述。他根據五次進京會試沿途考察、訪問的記錄,加以整理、提煉,再利用縣、府的圖書資料,參照分析,開始了極其繁忙、緊張的寫作。宋應星當時正處在家境窘迫、囊中羞澀的情況下,寫作的物質條件並不好。他的心境也不似太平盛世悠閒的文人墨客,可以從容寫來。“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朝廷腐敗,黨權奸當道,民不聊生,四處揭竿而起,邊關急報頻傳,朋友無辜遭難,再加上家業破落,科舉屢遭戲弄,宋應星的心境如波濤洶涌。

宋應星結交的朋友有兩類:直言敢諫、清廉正派的地方官,還有就是視仕途、重視實學的文人。他和朋友們議論朝政,關心國事,力主革新政治、挽救民族危亡;也和他們探討工農業生產,振興經濟,推動科學技術發展。宋應星和一般寒窗苦讀的文人不同,既鑽研學問,又關心“窗外事”。他很欣賞東林書院的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他把革新政治和發展科技兩個方面聯繫在一起,想以此來挽救明末的危機局面。時不我待,憤筆疾書。在分宜教諭的四年任期裏,宋應星不管是酷暑嚴冬,也不論白晝黑夜,都秉燭通宵,日以繼夜,握筆不止。他好像要在一夜之間,把心胸敞開,傾吐盡肺腑之言。

在50歲那年,宋應星一年內就刊行了《畫音歸正》、《原耗》、《野議》和《思憐詩》等著作。其中1萬多字的《野議》,是在一夜之間疾書而成的。第二年,他發表了重要的代表作、十八卷的《天工開物》,以及《卮言十種》等書。宋應星的代表作《天工開物》和《野議》,表述了他在科學研究和改革政治兩方面的心得和主張。由於寫作時間緊迫,宋應星來不及對他的文章修辭潤色,也不按常規旁徵博引,發鋪陳。他的著作大多是樸素無華的陳述,言簡意賅,直抒胸臆。他自也承認無暇考慮“文章工拙”,“故有議而無文”,請讀者鑑諒。

夜著《野議》

崇禎九年三月的一天,已是暮春時節,應分宜縣令曹國的盛情邀請,宋應星暫時從研究和寫作中抽身,兩人一同去當地的名勝山遊覽。“蝶飛芳草花飛路,把酒已嗟春色暮。”他倆在青石板上坐下,對酌清酒,吟詩詠賦,耳聽黃鸝啼鳴,身在鬆影之蔭,是何等的清幽愜意啊!但是,這良辰美景卻被突然出現的縣衙公差攪散了。公差追蹤而至,遞上新到的邸()報份。曹縣令和宋應星的遊興頓時一掃而光。那報是官家的政治公報。兩人感到無聊之餘隨手翻翻;一眼瞥見一篇奇文,是有人給皇帝上書論述自己可以得官職而請求封官。應星認爲這是千秋難遇的怪事。

宋應星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創作的《野議》?表現了他憂國憂民的心情

奇文共欣賞。兩人又重讀了這份奏議,互相議論起來。應星說:“曹先生,您看這要求授官者命詞立意倒也磊落可人,只可惜啓奏者的見識太淺薄了。如此當官,政界該黑暗到什麼程度!”曹知縣表示贊同。兩人你一言我一語,鍼砭時弊,抨擊權奸,熱烈非凡。曹國建議宋應星把這些議論寫成文章發表。應星十分激動,思緒涌動,回到官署立即點燈疾書。待天色已明,完成萬言全篇,他纔算長舒一口氣。這篇萬言政論,宋應星題名爲《野議》。“野議”是相對於“朝議”而言的。他在《序》中指出,朝議既然已無敢直言者,而民間卻議論紛紛,這些野議並無惡意,想必對朝議不會有妨礙吧!《野議》共十二議,包括《世運》、《進身》、《民財》、《士氣》、《屯田》、《催科》、《軍餉》、《練兵》、《學政》、《鹽政》《風俗》和《亂萌》。

《野議》強烈抨擊當時王公國成、宦官黨大肆霸佔田地、強徵租稅的行徑。皇帝賜田給各王府,田畝數往往以萬頃計,如萬曆末年福王朱常洵在洛陽封王,神宗賞賜莊田兩萬頃,中原良田不足,竟取遠在山東、湖廣的良田湊足數目。各地還出現了不少佔地萬畝的大地主。魏忠賢等宦甚至借朝廷之名要百姓“投獻”,佔良田無數。他們豢養家奴、打手,強收租稅,欺壓佃戶。在《亂萌議》中,宋應星指出,由於土地兼併,農民“憤怨不堪”,起義軍一到則羣起響應,“勾連歸附”,而“全楚沿帶長江,遂無一塊乾淨土”。

《民財議》則揭露富貴人家放高利貸盤剝“耕耘蠶織之輩”,使他們終日“勤苦耕桑,而飢寒不免”,鐮刀籮筐還未收藏完畢,收穫已被掠空。農民逼得走投無路,加入起義隊伍。《催科議》則揭露官府又是蒐括又是加派。昔日徵銀一兩,今天增至一兩五六;過去派米一石現在變成一石二三。農民在極度貧困中掙扎度日。宋應星正確分析出農民起義、城市手工業者暴動的根本原因就是土地兼併、高利貸剝削和苛捐雜役。這是當時百姓身上的三副枷鎖。

宋應星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創作的《野議》?表現了他憂國憂民的心情 第2張

與百姓的悲慘境遇相對照,朝廷、官府則過着荒淫無度的奢侈生活。宋應星在《軍餉議》中憤憤發問:十年來都大談節約,可是又有誰敢議論給朝廷上貢的事?比如儀真上貢酒缸10萬口,楚之衡嶽,浙之臺、嚴諸郡貢奉給官廷做門簾用的黃絲絹,動輒以百萬計,運到京師又何嘗適用?以江西省爲例,袁州府上繳的粗麻布,官中竟用來蘸油充當火把!信州府貢獻的櫺紗紙,中用來糊窗戶這酒缸、黃絹門簾和窗戶紙,哪能一年就棄置而換新的?節省一年,省下的錢財就有十餘萬金。文章中要求暫停一些浪費錢財的貢奉項目,開源節流,解決財政困境。

這種上層腐敗的現象已經傳染到軍營。宋應星在《練兵議》中指責將帥“偷息閒功,則歌童舞女,海錯山珍,以自娛樂。此等人豈能見敵捐軀,舍死而成功業者?”他罵這些將官奪得軍馬一匹,斬獲首級二顆、箭桿三支,就公然報功,也不知羞恥!世風發展到這步田地,欺騙日甚而私心日重,臉皮日厚而心眼日昏,豈有撥亂反正的一天!宋應星以切身的體驗,嚴厲批評科舉制度。在《進身議》中寫道:快三百年了,注重科舉而僵死不變的,只有我宋朝。取士進身,不是靠才能,而是依靠“人薦”,走門路,託私情,賄賂舞弊,而八股文只是掩飾而已。

因而在《學政議》中,他沉痛地指出:在讀書之鄉,學問極佳而再三應考終未獲進身的人,到頭來只得流落四方,求職不成則“竄入流寇之中,爲王爲佐;呈身夷狄之主,爲牒爲官”。難道這樣的人還少嗎?這種不重視人材,不重視知識分子,逼他們爲盜、爲敵人服務的弊端,宋應星分析得十分深刻。他大聲疾呼:要“大公至正”,“一破情面”,嚴格執法,廢止請客和說情,“貧士方無淪落之嗟”。宋應星就是這樣直言敢議,絲毫不加遮掩地批評時政、鞭笞世弊,一瀉幹裏,敞抒胸臆,連夜寫完《野議》。明顯可見;他的觀點是和東林黨人和復社成員相通的,而他的摯友、親戚中不少人本身就是反對閹黨權奸的有骨氣的文人。

詩也激憤

宋應星寫完《野議》,覺得意猶未盡。他乘寫作的激情,連忙整理歷年來散寫的詩篇,結集成書。他受哥哥應昇喜歡著詩的影響,從20歲束髮時即開始賦詩,30年來間斷寫成的詩稿已經“握之盈把”。其中《思美詩》10首。都是七律;《憐愚詩》42首,均爲七絕。總共52首,以兩卷名的首字合集名爲《思憐詩》。這部詩集形象地補充說明了《野議》中的議論和政見。有一首詩寫道:“青苗子母會牙籌,吸骨吞膚未肯休。直待飢寒羣盜起,先從爾室報冤仇。”宋應星把地主、高利貸者刻畫得入木三分。他們在谷尚青的時候,就撥動着算帳工具牙籌來通債了,吸盡骨髓、吞食皮膚後仍不肯罷休。飢寒交迫的佃農們揭竿而起,當然要首先向你們這些吸血鬼們報冤仇!

宋應星憂國憂民的心情在詩集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皇室內宮過着腐化的生活,還一味追求長命百歲、萬壽無疆,爲此,供養大批方士道人,日夜求仙煉丹。宋應星的詩諷刺他們爲“癡人”。詩中寫道:“天垂列象聖遵模,爲問還丹事有無?萬斛明珠難換,癡人妄想點金須。”他痛恨把持朝政的魏忠賢等閹黨宦官,假借嘲諷南宋時的荒淫宰相賈似道,抒發激憤之情”“乘勝元兵已破襄,葛坡賈相半閒堂。且偷睫下紅妝豔,爲虜明年豈足傷!”元軍鏖戰五年最終攻陷了襄陽、樊城,南宋實力幾乎喪失殆盡。在國家危亡的緊急關頭,賈似道還在他特地修建的臨安(今浙江杭州)葛嶺“半閒堂”豪華莊園裏和侍女鬥蟋蟀玩呢!你們這些權臣們眼下還可賞玩紅妝豔女,來年當了元朝的俘虜又有什麼可哀嘆的呢!朝廷腐敗,下官效尤。宋應星寫詩嘲笑桐鄉近宦:“桐鄉近宦一何愚,欲積鎏金百萬餘。數未盈時冤已集,一夫作難委溝渠。”

宋應星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創作的《野議》?表現了他憂國憂民的心情 第3張

一個地方官貪心積斂黃金百萬,欲壑沒有填滿,卻結下深重冤仇,自身反被填沒在溝渠中而喪生。天啓七年春暮,宋應星弟兄倆四上公車不第返回家鄉。這一年裏,熹宗朱由校駕崩後,弟弟朱由檢即位爲毅宗,改年號爲崇禎。毅宗平素就知道魏忠賢把持朝政,倒行逆施,心中早有忿然不滿之意。因此,他一即位,黨便人人自危果然,毅宗斷然將魏忠賢貶至風陽(今安徽風陽)。這一來,奏効、控訴魏忠賢一夥罪惡的人越來越多。消息傳到魏忠賢耳中,他知道大勢已去,沮喪萬分,在充軍途中的旅店裏懸樑自盡。他的乾兒子、閽黨副頭目崔呈秀也投繯自鎰。

但是,在他倆末日來臨之前,多少忠勇將帥遭閹黨誣陷加害,以至冤屈而死。千宋應星聯想起在薩爾滸(今遼寧撫順東)大戰中,被努爾哈赤打得大敗,喪師失地的遼東經略楊鎬。楊鎬戰敗後,神宗不情由,在宦官們攛掇下迅速從大獄中提出楊鎬問斬。朝廷又派出老將熊廷出關指揮作戰。在關外備戰期間,熊廷弼遭到閹黨、廣寧巡撫王化貞的極力破壞,大軍孤立無援,被迫撤回關內。最後,廣寧失守。朝廷卻不分青紅皁白,把熊廷弼打進大牢。魏忠賢趁危向熊廷弼敲詐勒索,開價4萬兩白銀,可免死罪。熊廷弻嚴辭拒絕。閹黨就誣陷熊廷弼貪污軍餉,將他處死。忠勇老將慘遭屈殺,輿論然,羣情激憤。宋應星的詩中記下了這兩件事:“宦豎麼麼穢濁躬,投旅店疾如風。官高經略師徒喪,俯首求生貫索中。”他的愛憎是多麼分明,激憤之情溢於言表。

宋應星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創作的《野議》?表現了他憂國憂民的心情 第4張

《論氣》《談天》

宋應星在任分宜教諭的四年裏,寫作的勤奮和高效率在科學家中也不多見。他在崇禎十年繼完成《野議》、《思憐詩》和鉅著《天工開物》後,緊接着又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完成了《論氣》、《談天》兩部著作。這兩部書是後來的結集《卮言十種》中的第八、第九種。可惜《卮言十種》已經失傳,後世只能讀到其中的這兩種《論氣》以問答對話的形式,討論有關自然哲學問題。

全書有《形氣》、《氣聲》、《水火》、《水塵》、《水風歸藏》、《寒熱》六篇,從哲學的高度分析了燃燒、腐爛、蒸發、凝結、生物的新陳代謝、金屬冶煉等自然科學問題。中國古代先哲們認爲“氣”是構成萬物的最基本的物質成分。先秦的荀子、漢代的王充、宋代的張載和宋應星的同時代人王夫之等哲學大師們都極力主張“氣”是萬物的基礎。宋應星在《論氣》中寫道:“盈天地皆氣也”“由氣而化形,形復返於氣。

結語

初由氣化形,人見之。卒由形化氣,人不見者。”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氣”這種原始物質充滿於宇宙,它構成萬物,萬物又還原爲“氣”。由“氣”變化成萬物,人都看得見。萬物又變化爲“氣”,人們就看不見它了。因此,宋應星認爲,“天地間非形即氣,非氣即形。雜於形與氣之間者,水火是也。”他的這種看法比理學家程、程頤和朱熹的“程朱理學”要高明得多。程朱認爲“理”是世界的本源,“萬物皆出於理”,先有理,然後纔有萬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