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詩詞名句 > 杜甫困頓長安時所作的《對雪》,寫出了詩人內心的憂愁

杜甫困頓長安時所作的《對雪》,寫出了詩人內心的憂愁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7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他被後世譽爲“詩聖”,對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有着非常深遠的影響。下面跟小編一起了解一下杜甫所作的《對雪》吧。

杜甫之所以被後人稱之爲“詩聖”,大抵與其喜愛“在場寫作”有關;當然,也不能說他是“喜愛”這種方式,只能是命運如此,讓他不得不去正視那些命運中的坎坷與傷痛。說到“命運”,對於杜甫來說真的沒有什麼公平可言的,固然生前無名,死後赫赫,可誰不喜歡享受生之大歡樂呢?如此想來,終究還是有些讓人感到氣餒的。

好吧,我們有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感覺,杜甫想來並不強求這些,雖然生前也是有幾分牢騷話“百年歌自苦,未曾有知音”。但是,相比於杜甫那付憂國憂民的熱血衷腸而言,這些大抵只是歷史煙雲裏面的幾顆灰塵罷了。杜甫終究是具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的詩人,面對生命中的各種苦難,他仍然不初心,始終悲天憫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杜甫困頓長安時所作的《對雪》,寫出了詩人內心的憂愁

《對雪》

【唐】杜甫

戰哭多新鬼,愁吟獨老翁。

亂雲低薄暮,急雪舞迴風。

瓢棄樽無綠,爐存火似紅。

數州消息斷,愁坐正書空。

我們在前面說過,杜甫大多是以“在場寫作主義”者的身份混於詩壇的。寫這首《對雪》的時候,很不幸,杜甫那是真正參與其中。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年)冬,時在長安的杜甫是被叛軍抓回來的。幸好,當時的詩人名聲不顯,被他糊弄過去,沒有受到叛軍的注意。後來,在沒有人注意的情況下,杜甫纔好不容易地逃脫出了長安城。

說到這裏,要提到一個人,便是當時的宰相房琯,這個人有點志大才疏,本身並不識兵事,竟然敢放言平叛,結果,接連兵敗,數萬兵馬慘遭叛軍殺害。本詩《對雪》開篇就寫“戰哭多新鬼”,便是指的此次戰役。杜甫此次被困長安,也算是受到他的牽連。

最搞笑的是,後來,皇帝要降罪房琯的時候,大家都保持沉默,然而杜甫倒好,爲了營救房琯,把好不容易纔當上的左拾遺這個小官職都給弄丟了。然而,沒過多久,人家房琯又得皇帝恩寵,官復原職。詩人呢?得宰相張鎬力救之後,卻“帝自是不甚省錄”,永不重用。想想這個事情,真是不知道怎麼說我們的詩人才好。

杜甫困頓長安時所作的《對雪》,寫出了詩人內心的憂愁 第2張

首聯“戰哭多新鬼,愁吟獨老翁”,頭句可以理解到兩個意思,是面對“戰哭”這個詞而言:一是戰場上死去戰士的怨魂在哭泣,一是接到戰士戰死的音訊之後的親人們的哭泣。所以此處用了一個“多”字,並不是沒有道理的,可以用來說明戰死沙場的人有很多,也能夠理解到悲慟的士兵劫後餘生的極多。“新鬼”,更是非常明顯兩個意思:或是指才戰死過去的士兵,或是指出參加戰爭的士兵都是新丁。

涉及到雙方你死我活的戰爭,當然會顯得非常殘酷,但詩人並沒有直接展開描寫,僅是從側面委婉觸及一個“慟哭”的場景,想象出來飄蕩在戰場之上的那些死去的鬼魂,從而爲我們來呈現出一幅戰爭失敗之後的悲慘場面。這種宛轉的妙處,在於能夠更加清晰地讓人們認識到,戰爭帶給人們的不是幸福,而是死亡和恐懼。

首聯次句則迴歸到詩人自身上來,於是讓我們忽然醒悟,頭句之中的描寫既可以是真實發生的,也是來自於詩人對某種“新聞”的加工與想象。所有這一切當然是建立在“曾經的真實事件”的基礎之上的,並非是虛構和憑空撰寫出來的“傳奇”。此處,由“多”轉向“獨”,由“死”指向“生”,在這種巧妙地場景轉換過程裏,沒有令人感覺到生澀和突兀之感,反而能夠讓我們愈加感受到戰爭的嚴肅性和殘酷性。

開篇就是對偶:“戰哭”對“愁吟”,“多”對“獨”,“新鬼”對“老翁”,如此鮮明又如此強烈!正是在如此大膽地對比中,方纔突出和明晰事情的權重感,愈發顯示出來戰爭的惡劣性質,以及它帶給廣大的普通老百姓的災害有多麼嚴重。也正是在這種高妙的藝術手法裏面,讓我們可以看見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形象。他的愁苦,他的悲鳴,以及他的日漸衰老的年華,都隨着詩句的被人重讀而漸漸使人熟知。

頷聯“亂雲低薄暮,急雪舞迴風”,直到此聯,詩人方纔照應詩歌題目《對雪》。杜甫果然是與衆不同,不走尋常道路,在這種“戴着鐐銬跳舞”的藝術裏面如魚得水。在首聯裏面,詩人大肆描寫戰爭的殘酷以及自身內心裏的悲苦,場面看上去多少有些沉重,然而他仍顯不夠刺激。那麼如何增加幾分凝重的氛圍呢?詩人暫時放下開始時由對內心世界裏的挖掘,慢慢地穩步移向對自然環境的描寫。

一切彷彿水到渠成,詩人從原本閉塞的內心走了出來,開始面對眼前的自然事物。他沒有盲目應用此種手法,胡亂選擇之後應付一下,而是進行了一番仔細地挑選,從而細膩地描繪,爲我們展現出一幅“亂雲舞雪圖”。在詩人悲憤的筆墨渲染之下,雲是混亂的,雪是狂舞的,整個天空都陷入低迷狀態。

仔細閱讀頷聯兩句,就會察覺到詩人是有意這般,專門營造給人一種血脈賁張的緊急氣氛,皆是因爲詩人高度凝練使用文字所有意造成。“亂雲”對“急雪”,“低薄暮”對“舞迴風”,自然環境的惡劣程度越是兇險,越是能夠用來表現和映照出來世間戰爭的大凶大惡。

杜甫困頓長安時所作的《對雪》,寫出了詩人內心的憂愁 第3張

頸聯“瓢棄樽無綠,爐存火似紅”,到了這裏,詩人大筆一揮,從氣勢雄渾而悲壯的自然環境裏,忽然之間又回到了詩人自身。其實很好理解這種場景的轉換,詩人完全是站在自我的角度上來敘寫這些場面的。這種種跳脫,卻被感情這根重要的線索牽連着,不至於畫面散亂或崩潰。

作者被困在長安城的時候,那日子過得完全是一塌糊塗。這個場面大家基本上都可以預料得到,當時長安失守,叛軍進入,杜甫在《哀王孫》詩歌裏有着詳細地描述:“金鞭斷折九馬死,骨肉不得同馳驅。腰下寶玦青珊瑚,可憐王孫泣路隅。問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爲奴。”看,連當時的“王孫”都落得個悽慘下場,他又能夠過上什麼樣的“幸福”生活呢?

杜甫當時可憐到什麼地步呢?從這兩句裏面可以感受得到他的慘況:想找點兒酒喝,可是酒葫蘆裏空空如也,早已被棄之一邊;而爐子裏的柴火也已經燃燒殆盡,只剩下來一點兒餘燼散發着最後的紅光。初讀以爲爐中有火,然而顯眼一個”似“字,太扎眼了。這種場面不要太美,簡直可以說是飢寒交迫啊!大家看到這兩句,是不是有一種眼熟的感覺?這就對了:“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杜甫之後的大詩人白居易寫的《問劉十九》中的兩句。兩種生活場景這麼一對比,簡直是天壤之別。

首聯寫了整個事件的重要背景,是大環境;頷聯描寫自然事物,用來突出現實社會各種混亂狀態;那麼到頸聯的時候,詩人妙筆突變,又回到對自身所處困境的敘述上來。這種“一波三折”的藝術形式,在古典詩歌創作上,特別是對於這種謹嚴的格律詩而言,簡直不要太神奇。別急別急,還有一個收尾的動作。

杜甫困頓長安時所作的《對雪》,寫出了詩人內心的憂愁 第4張

尾聯“數州消息斷,愁坐正書空”,又從逼仄的自身生活狀況回到宏大的時局。這就有意思多了,好比波浪起伏不定,歸屬仍是兜轉在這個殘酷而無情的現實社會裏。一個“消息斷”,把當下時局十分不樂觀的場面刻畫得極其生動,而“正書空”,與時事相併的便是家事,詩人內心裏充滿了憂愁,因爲一直無法能夠得到家中親人們的消息,正發愁牽掛着。

這就是杜甫能夠被後人稱爲“詩聖”的真正原因吧!他無時無刻不在掛念着現實事務,即使自身尚處於沒有安穩的境地,也是如此;所以,他總是以一副愁眉苦臉的形象出現在後人的文章裏面。他也想要“白日放歌須縱酒”,想要開懷大笑,但是並非他不願,而是他不能,而不讓他如此的,恰是因爲杜甫本質裏所具有的那份良知。這恰好也是杜甫的詩作能夠被後人尊稱之爲“詩史”的緣故,這份無價之寶貝實乃豐富的精神食糧,從而值得我們後來者永久珍藏品味。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