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古文名著 > 哲學名作《莊子》:外篇·知北遊(3)原文及白話譯文

哲學名作《莊子》:外篇·知北遊(3)原文及白話譯文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莊子》,又稱《南華經》,是戰國後期莊子及其後學所著的一部道家學說彙總,是道家學派經典著作,與老子》《周易》合稱“三玄”。《莊子》一書主要反映了莊子的批判哲學、藝術、美學、審美觀等,其內容豐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學、人生、政治、社會、藝術、宇宙生成論等諸多方面。《莊子》不僅是一本哲學名作,更是文學、審美學上的寓言傑作典範。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知北遊》出自《莊子·外篇》,本篇是“外篇”的最後一篇,以篇首的三個字作爲篇名,在外篇中具有重要地位。本篇內容主要是在討論“道”,一方面指出了宇宙的本原和本性,另一方面也論述了人對於宇宙和外在事物應取的認識與態度。

莊子·外篇·知北遊(3)

孔子問於老聃曰:“今日晏閒,敢問至道。”老聃曰:“汝齊戒, 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掊擊而知。夫道,窨然難言哉!將爲汝言其崖略:

夫昭昭生於冥冥,有倫生於無形,精神生於道,形本生於精,而萬 物以形相生。故九竅者胎生, 八竅者卵生。其來無跡,其往無崖,無門無房,四達之皇皇也。邀於 此者,四肢強,思慮恂達,耳目聰明。其用心不勞,其應物無方,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廣,日月不得不行,萬物不得不昌,此其道與!

哲學名作《莊子》:外篇·知北遊(3)原文及白話譯文

且夫博之不必知,辯之不必慧,聖人以斷之矣!若夫益之而不加益, 損之而不加損者,聖人之所保也。淵淵乎其若海,魏魏乎其終則復始 也。運量萬物而不匱。則君子之道,彼其外與!萬物皆往資焉而不匱 。此其道與!

“中國有人焉,非陰非陽,處於天地之間,直且爲人,將反於宗。 自本觀之,生者,喑噫物也。雖有壽夭,相去幾何?須臾之說也,奚 足以爲堯、桀之是非!果蓏有理,人倫雖難,所以相齒。聖人遭之而 不違,過之而不守。調而應之,德也;偶而應之,道也。帝之所興, 王之所起也。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 ;油然寥然,莫不入焉。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類悲之 。解其天韜,墮其天帙。紛乎宛乎,魂魄將往,乃身從之。乃大歸乎 !不形之形,形之不形,是人之所同知也,非將至之所務也,此衆人 之所同論也。彼至則不論,論則不至;明見無值,辯不若默;道不可 聞,聞不若塞:此之謂大得。”

哲學名作《莊子》:外篇·知北遊(3)原文及白話譯文 第2張

白話譯文

孔子對老聃說:“今天安居閒暇,我冒昧地向你請教至道。”老聃說:“你先得齋戒靜心,再疏通你的心靈,清掃你的精神,破除你的才智!大道,真是深奧神妙難以言表啊!不過我將爲你說個大概。

“明亮的東西產生於昏暗,具有形體的東西產生於無形,精神產生於道,形質產生於精微之氣。萬物全都憑藉形體而誕生,所以,具有九個孔竅的動物是胎生的,具有八個孔竅的動物是卵生的。它的來臨沒有蹤跡,它的離去沒有邊界,不知從哪兒進出、在哪兒停留,通向廣闊無垠的四面八方。遵循這種情況的人,四肢強健,思慮通達,耳目靈敏,運用心思不會勞頓,順應外物不拘定規。天不從它那兒獲得什麼便不會高遠,地不從那兒獲得什麼便不會廣大,太陽和月亮不能從那兒獲得什麼便不會運行,萬物不能從那兒獲得什麼便不會昌盛,這恐怕就是道啊!

“再說博讀經典的人不一定懂得真正的道理,善於辯論的人不一定就格外聰明,聖人因而斷然割棄上述種種做法。至於增多了卻不像是更加增加,減少了卻不像是有所減少,那便是聖人所要持守的東西。深邃莫測呀它像大海一樣,高大神奇呀它沒有終結也沒有開始,萬物的運動全在它的範圍之內,而且從不曾缺少什麼。那麼,世俗君子所談論的大道,恐怕都是些皮毛啊!萬物全都從它那裏獲取生命的資助,而且從不匱乏,這恐怕就是道啊!

哲學名作《莊子》:外篇·知北遊(3)原文及白話譯文 第3張

“中原一帶有人居住着,不偏於陰也不偏於陽,處在大地的中間,只不過姑且具備了人的形體罷了,而人終將返歸他的本原。從道的觀點來看,人的誕生,乃是氣的聚合,雖然有長壽與短命,相差又有多少呢?說起來只不過是俄頃之間,又哪裏用得着區分唐堯和夏桀的是非呢!果樹和瓜類各不相同卻有共同的生長規律,人們的次第關係即使難以劃分,也還可以用年齡大小相互爲序。聖人遇上這些事從不違拗,即使親身過往也不會滯留。調和而順應,這就是德;無心卻適應,這就是道;而德與道便是帝業興盛的憑藉,王侯興起的規律。

“人生於天地之間,就像駿馬穿過一個狹窄的通道,瞬間而過罷了。自然而然地,全都蓬勃而生;自然而然地,全都順應變化而死。業已變化而生長於世間,又會變化而死離人世,活着的東西爲之哀嘆,人們爲之悲憫。可是人的死亡,也只是解脫了自然的捆束,毀壞了自然的拘括,紛紛繞繞地,魂魄必將消逝,於是身形也將隨之而去,這就是最終歸向宗本啊!不具有形體變化而爲有了形體,具有形體再變化而爲消失形體,這是人們所共同瞭解的,絕不是體察大道的人所追求的道理,也是人們所共同談論的話題。體悟大道的人就不會去議論,議論的人就沒有真正體悟大道。顯明昭露地尋找不會真正有所體察,宏辭巧辯不如閉口不言。道不可能通過傳言而聽到,希望傳聞不如塞耳不聽,這就稱作是真正懂得了玄妙之道。”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