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傳統文化 > 清明前一天爲寒食節 古代寒食禁火只吃冷食

清明前一天爲寒食節 古代寒食禁火只吃冷食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3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二月江南好風景,故人此日共清明。”這是清代常州詩人黃仲則的詩句。清明節不僅是祭奠祖先,緬懷先人的節日,更是一個遠足踏青、親近自然的春季儀式。常州的民俗專家、著名老房子畫家季全保說,常州人清明節的傳統老習俗可謂非常豐富,早晨要吃過年時候的大團子,家家戶戶門框要插柳和桃花枝,掃墓上墳祭祖的時候要飄紙錢。

清明前一天爲寒食節

在常武地區,清明前一天爲寒食節。《荊楚歲時記》稱:“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寒食節的起源,據說是與春秋的晉國公子重耳的臣屬介子推有關。重耳流亡國外十餘年,介子推護駕有功,當重耳返回故國即位,介子推卻躲入深山,避官上位。重耳以放火燒山企圖逼出介子推,不料山火卻將介子推燒死了。爲了紀念介子推淡泊名利的高風亮節,民間便有時日禁火之舉。在古代寒食禁火,只能吃冷食,家家戶戶在節前就紛紛製作甜幹餅、鍋攤餅、冷粥以便下嚥充飢,寒食節裏街上賣幹餅的小販特別多。有詩云:“草色引開盤馬地,蕭聲催暖賣餳餅。”今天,寒食禁火的習俗早已銷聲匿跡了。因爲連續幾天吃冷食畢竟對身體有害,它的消泯應是社會生活形態的進步。但介子推淡泊名利,激流勇退的精神,值得紀念。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寫的“寒食帖”,就是對寒食節最好的寫照和詮釋。

早飯吃過年蒸的油煎大團子

常州人清明節一大早,家家戶戶門框上要插柳條和桃花枝,以鮮豔的紅綠祛除隔年的邪祟。爲什麼要插柳枝?《齊民要術》稱:“取楊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門。”清明是鬼節,借柳枝避邪驅鬼也在情理中。還有一說是紀念詞人柳永,他死後每年清明節,人們在路邊插柳作爲悼念,這種習俗也延續下來了。而小孩子則是把柳枝編成圓形環圈戴在頭上,或把柳枝連葉帶皮捋到頂梢,成一柔軟可以抖動的“柳球”。也有人家將豔麗的桃花插在檐下的門環上,以示清明臨門,平安報春,藉以辟邪,帶來福祉。

除了這些,清明節當天,常州人早飯會吃沒有餡的糯米大團子。大團子是春節前就做好了的,放在冷水中泡着,要一直吃到端午節。清明那天,拿出大團子,切成一片一片的下鍋用油煎,根據自己的口味放糖或鹽。也有人家會放點柳葉在裏面,意爲添“青”。常州人還有在清明節吃青糰子的習俗,做青糰子要到田頭路邊去採一種叫“綠茱頭”的野生植物葉子,回來後洗淨,揉出綠汁液來,經過濾煮沸後和米粉而做成青糰子。

清明前一天爲寒食節 古代寒食禁火只吃冷食

清明前一天爲寒食節 古代寒食禁火只吃冷食 第2張

 上墳要在墓頂“飄紙錢”

清明是掃墓祭祖的節日。節前,常州人有“上墳”的禮俗。添土修墓的時間多利用在清明節前夕,先將墳上的雜草清除,並加土整修,如果墓碑上的字體模糊不清,還要用油漆描寫,使其清晰。以白錢紙放在墓頂,用泥塊或瓦片壓住,叫做“飄紙錢”。修葺完開始祭拜,點燃香燭,擺上酒菜、糕團,按長幼輩份依次跪拜,同時焚化錠箔。清明節“吃祠堂酒”,也是常武地區人過節的一項活動。掃完墓要到祠堂去,在族長帶領下行禮,中午喝祠堂酒,睦族敦宗,祈求祖宗保佑,閤家平安。

舊時,清明日常州在東嶽大帝及府縣城隍廟內,要例行出巡,民間稱“出會”。整個出會儀式隆重而整齊,彩旗幡揚,隊伍中有云車、踩高蹺、掮臺閣、燒臂香等等,在城鄉極盛。所到之處家家戶戶在門口設香案迎奉,晚上再度出巡,謂之“夜會”,更是熱鬧非凡。在出會期間,鄉人還會邀請各路戲班,搭戲臺唱“春臺戲”,引來各路鄉親,通過“春臺戲”祈求國泰民安,五穀豐登,家庭和睦。

 放“斷線鷂”與蕩蕩秋

清明期間萬物復甦,春意盎然,綠草如茵,城裏人也紛紛外出郊遊踏青。特別是孩童將柳條做成帽子戴在頭上,三五成羣在野外放“斷線鷂”(即風箏)。民間將清明節視作春季放風箏的最後一天,故稱“斷線鷂”。因爲田裏的小麥已經拔節,不能再踏,往往在放鷂子時將線剪斷,任其飛去,寓意這年的晦氣也同斷線的鷂子一起飛走,放走的風箏是不能撿回來的。下午,小孩子們還會在樹上掛兩根繩子“蕩蕩秋”玩耍。“寒食清明盪鞦韆,酷似飛鳥益身體”。記得小時候還有的人家以柳條穿上小麻糕掛於屋內高處,至“立夏”日取下來給小孩吃,以取“高高在上預防疰夏”,這是沒有科學根據的,只是一種美好象徵。清明節踏青要天氣晴朗,農諺有“清明要明,穀雨要淋”、“清明斷雪,穀雨斷霜”、“清明曬得柳柳枯,又有乾麪又有麩”,“龍城閒望愛晴天,何處風光在眼前。寒食桃柳千樹開,清明日出萬家煙”。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