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歷史上清明節和寒食節有什麼區別嗎?

歷史上清明節和寒食節有什麼區別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0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清明,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有了,是重要的二十四節氣之一。

在《逸周書,時訓》中就有這樣的記載:

清明之日,萍始生。

也就是說,每年到了清明節的時候,水上的浮萍也就逐漸開始出現了。這就表明,春秋戰國時期,和咱們現在差不多,清明節一過,天氣就徹底轉暖了。

但是我們也可以肯定一點,春秋戰國時期的清明,其實和其他二十三個節氣沒什麼區別,只是記錄時間的一個座標罷了,沒有祭祀、風俗、信仰之類的東西摻雜在裏面,存在感也很低。那麼問題來了,是誰一步步在提高清明的地位呢?甚至將其從一個普通節氣,變成了坐擁3天小長假的民俗節日。

歷史上清明節和寒食節有什麼區別嗎?

一、清明節融合了上巳節和寒食節。

我記得以前國慶節和中秋節,如果時間比較靠近的話,其實就完全放在一起過了。這樣一來可以省掉兩天假期。

畢竟分開過的話,中秋要放三3天,而國慶要放7天,加起來就是10天了,合起來過,卻只有8天假期。擠出兩天時間爲祖國作貢獻,我是心悅誠服。

別以爲只有現代人會融合節日,其實古代人在這方面也不遑多讓。最早,上巳節、寒食節和清明,這三者是完全分開的。

大家對寒食節或許還有點了解,對上巳節可能就很陌生了。

1、上巳節。

上巳節,又叫元巳節。興起於春秋時期,在兩漢時期得到了良好發展,可惜到了宋朝以後,逐漸消失不見了,推測是融入到了清明節之中。

上巳節在漢朝以前,時間是在農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晉以後,逐漸穩定在了三月初三這一天。主要活動就是大傢伙一起到河邊洗澡。寓意着洗去上一年的污穢,重啓新一年的清爽。

2、寒食節。

寒食節,這個就比較有名氣了,它的時間點,一般是晚於上巳節,早於清明節,也是在三月裏。從字面上理解來說,這一天大家都要吃涼菜,因爲這一天禁止生火。

寒食節的起源,其實還是有爭議的,大致分成了兩個派系:

第一種說法:子推派。

介子推是春秋時期的著名賢臣,早年跟着晉國公子重耳浪跡天涯,始終不離不棄,無怨無悔。在關鍵時刻,甚至割肉喂主。等到重耳成爲晉文公後,介子推卻選擇歸隱山林。

這個時候晉文公的騷操作出現了,他居然下令放火燒山,認爲這麼做可以逼介子推下山。結果沒想到不小心把介子推給燒死了。大哥啊,你逼人家下山好歹留條路啊?圍着山燒一圈是幾個意思?

晉文公感念介子推的忠義和德行,所以就下令介子推被火燒死的這一天,不準大家再用火,只准吃寒食,這就有了寒食節。

第二種說法:改火派。

這種說法就比較小衆了。其實從周朝時期,就已經有了改火的習俗。《論語,陽貨篇》裏,就有“鑽燧改火”的說法。就是到了寒食這一天,開始換一種木材來取火的意思,一年改一次。

不管哪種說法,寒食節到了清朝的時候,就在湯若望的歷法改革中,定在了清明節的前一天。而就目前來看,寒食節已經不被大家單獨拿出來過了,因爲寒食節已經融入到了清明節之中了。

有了上巳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的加持,清明節的分量就更重了。因此清明節也單純從一個記載時間的座標,變成了民俗文化豐富的節日。

二、元朝時期,三種節日合併爲了清明節。

秦漢時期,上巳節到了,大家就一窩蜂去河邊洗澡。寒食節到了,大家就待在家裏吃冷飯。

魏晉時期,上巳節到了,大家還是一窩蜂去河邊洗澡,不過增加一些野炊郊遊的項目。寒食節到了,除了吃冷飯,一個家族的人也會聚在一起做冷飯,逐漸有了一點溫情在裏面。

唐朝開始,上巳節就有些扛不住了,我們會發現,上巳節出去郊遊這件事,和清明到郊外祭祖十分相似,所以說在唐朝以後,上巳節其實就已經融入到了清明節之中。

而這個時候的寒食節,卻依舊還堅挺着,處於獨立的地位,地位和清明節相當。在唐朝詩人韓翃的《寒食》中,就這麼寫道: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南宋著名愛國詩人劉辰翁,在《菩薩蠻,春日山行》中,是這麼寫的:

江波何似西湖曲。村煙相對峯南北。何處不青青。青青是漢塋。長亭芳草路。寒食誰家墓。舊日厭殘紅。人行九里鬆。

由此可見,寒食節在宋朝依舊十分流行,而且已經開始跟祭祀相關的事情相掛鉤了。也就是說,宋朝時期的寒食節和清明節,已經趨於統一了。

到了元朝,寒食節和清明節,便逐漸融合在了一起,成爲了著名的祭祀節日。踏青、插柳、打鞦韆,祭祀、蠶花會、放紙鳶等等,都成了清明節的重要活動。

三、清明節,我們需要做一些什麼呢?

提到清明節,年紀大一點的人,都會想到回家掃墓。年紀輕一點的人,第一反應肯定是三天小長假。其實作爲中國傳承了兩千多年的節日,自古以來我們就需要在清明節做很多事情。

第一件事,祭祖掃墓。

誰都不是從石頭縫裏蹦出來的,誰的祖先,都埋在地下。這個時候在清明節,約上家族同門,一起回鄉掃墓。這不僅是對先人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尊重。爲了方便官員們回家祭祖,唐朝甚至在清明節給他們放假一星期。

第二件事,插柳避災。

這一招對現代唯物主義的大多數人來說,似乎不管用了。但是在古代,清明節祈福避災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爲了讓自家避災,一般大家都會把柳條插在自家的門口,驅趕晦氣。

第三件事,禁火避禍。

這就是寒食節對清明節的影響了,在古代清明節期間,是需要禁火很長一段時間的。民間自發的是1個月,後來官方強制縮短爲3天。禁火結束以後,由官方賜新火給大家,以解決大家的後顧之憂。

第四件事,感恩先人。

其實祭祖的這個過程,就是感恩先人的過程。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就是孝道,通過清明節這個特殊的節日,我們可以在追思先祖的同時,感念父母們的恩情。

總結:清明節應該流傳延續下去。

清明節的地位,至少應該要和中秋節相當,甚至要和春節擺在同一個位置纔對。畢竟清明節的意義很多,甚至超越了春節的意義。

當然了,祭祀的方式,其實是有多種多樣的。現在鼓勵用進獻鮮花,取代燒紙錢的祭祀方式,其實是值得提倡的。

不管祭祀方式如何,清明節這一傳統節日。千萬不能再像上巳節、寒食節那樣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中了,需要我們一代代人去繼承延續。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