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傳統文化 > 小阮簡介,關於這種傳統樂器有什麼發展歷史?

小阮簡介,關於這種傳統樂器有什麼發展歷史?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小阮是一種漢族傳統樂器,阮咸的簡稱。相傳西晉阮咸善彈此樂器,因而得名,四弦有柱。始於唐代,元代時在民間廣泛流傳,成爲人們喜愛的彈撥樂器,有了廣闊的音域和豐富的表現力。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樂器介紹

小阮,阮咸的簡稱,還有一意即長頸琵琶,與從龜茲傳來的曲項琵琶不同。西晉竹林七賢之一阮咸善彈琵琶,唐代開元年間從阮咸墓中出土銅製琵琶一件,命名爲“阮咸”,簡稱“阮”。結構是直柄木製圓形共鳴箱,四弦十二柱,豎抱用手彈奏。唐時琵琶是軍中傳令之器,故有欲飲琵琶馬上催的說法。

近代中國的發展的中樂團中,阮咸類樂器有中阮、大阮。作爲彈撥樂器中的中音聲部。

1949年以後,阮咸類樂器經過改良,發展成阮族樂器,包括高音阮、小阮、中阮、大阮和低音阮。其中高音阮在香港中樂團被用於替代柳琴作爲高音彈撥樂器,中阮和大阮爲各民樂團常用中低音彈撥樂器。

阮音箱圓形,十二個音柱,四弦,用假指甲或撥片彈,可用於獨奏、重奏和歌舞伴奏或參加民族樂隊演奏,有豐富的藝術表現力。

小阮簡介,關於這種傳統樂器有什麼發展歷史?

發展歷史

起源

起源說法不一,據漢代至魏晉時期的文史資料所載,阮是中國自創的一種圓體、直項、四弦、12柱(品)的樂器。起源大約在公元前217至公元前105年,漢時稱秦琵琶或秦漢子

西晉阮咸善彈此種琵琶,此琴因此得名阮咸 。唐代,約在350年前後由西域傳入中國的曲項琵琶盛行,在樂部居於首位。逐漸將曲頸琵琶直稱琵琶,而直柄圓形的琵琶,則稱阮咸。直到清代,阮雖仍保持着古制,但音域只有1個多八度,在民間流行的舊式阮,則退化爲兩條或三條弦。

西晉(公元266年—316年)“竹林七賢”中的阮咸是傑出的音樂家,最喜彈奏這種樂器,他當時彈奏的已是趨於定型的阮了。由於阮咸善彈和當時社會對竹林七賢的崇尚,這種樂器一時風行全國各地,成爲獨奏、合奏或爲相和歌伴奏的主要樂器。後來因爲社會動亂,阮曾一度失傳。

唐代

據《新唐書·元行衝》載,唐武則天時(684~701),蜀人蒯朗在古墓中得銅器,身正圓似琵琶,與《竹林七賢圖》中阮咸所彈樂器相似。元行衝認爲:“此阮咸所作器也,命易之林,弦之,其聲高雅,樂家遂謂之阮咸。”

唐代的阮,有四弦、13柱,發展得已比較完善。在唐代的《清商樂》和《西涼樂》中,阮咸也是主要的樂器之一。

阮咸在盛唐時期流傳東瀛。至今,在日本古都奈良東大寺正倉院中,還珍藏着一張唐代傳去的螺鈿紫檀阮咸。這張阮咸長100.7釐米,四弦、14品,在圓形共鳴箱的面板上,開有兩個圓形音孔並鑲有音窗,腹部是一副四人奏樂圖。琴頸和琴軫上,都有螺鈿鑲嵌,在琴箱的背板上,更嵌出美麗的花枝圖案,並有兩支飛翔的鳥雀。其工藝之精細,造型之秀美,爲後世所罕見。

宋代

阮咸簡稱爲阮,始於宋代。10世紀末,宋太宗趙光義把阮咸由四弦增至五絃,但不稱其爲五絃阮咸,而稱“五絃阮”,阮之名自此始。

小阮簡介,關於這種傳統樂器有什麼發展歷史? 第2張

元代

元代,阮在民間廣泛流傳,成爲人們喜愛的彈撥樂器。

清代

從中國音樂研究所收藏的一張清代阮看來,直到清代,阮仍保持着古制,音域只有一個多八度。在民間流行的舊式阮,則退化爲兩條或三條弦,即使是四條弦,也是每兩條同發一音,音域很窄,音階也不完備。

現代

建國後,阮的改革和演奏藝術發展很快。20世紀50年代對阮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使阮具有高音、中音、次中音和低音4個聲部,而自成一族。改革後的阮都爲四弦,採用金屬弦,調音方便,音域擴展到三個八度以上,音量增大。半音俱全,可任意轉調。在演奏技巧上,除傳統指法外,還吸收了其他中、外彈撥樂器的技法,大大豐富了阮的表現力。

1977年製成的雙層共鳴箱中阮,是在加大的琴箱內增設一張較薄的共振板,把腔體隔成前後兩部分。這種際音色圓潤渾厚,音量明顯增大。

1979年製成的電擴音中阮,既保持了阮的傳統音色,又豐富了發音的韻味。

20世紀80年代研製的無品大阮,在琴箱中的高音區支有一根音柱,由於降低了山口和縛弦的高度,琴絃距指板較近,便於演奏。它保持了大阮原有的音量,音色較爲柔和,演奏上可借鑑三絃、琵琶和箏的抹、滑、揉、打、吟等技法,適於演奏流暢如歌的旋律,表現力極爲豐富,具有動人的藝術效果。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