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傳統文化 > 寒食節和寒衣節是什麼關係?寒衣節和寒食節的區別

寒食節和寒衣節是什麼關係?寒衣節和寒食節的區別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5.3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每年農曆十月初一是我國傳統的寒衣節,北方地區多在這一天祭祖掃墓,憑弔已故親人。那麼這個爲了先祖獻寒衣的節日,與一字之差的寒食節有什麼不同呢,就讓老黃曆爲你介紹,寒食節和寒衣節的區別。

寒食節和寒衣節是什麼關係?寒衣節和寒食節的區別

寒食節的具體日期,古俗講究在冬至節後的一百零五天。現在山西大部分地區是在清明節前一天過寒食節。榆社縣等少數地方是在清明節前兩天過寒食節。垣曲縣還講究清明節前一天爲寒食節,前二天爲小寒食。

關於寒食節的來歷,據傳是爲緬懷晉國大夫介子推。當時,晉國公子重耳爲逃避其父妃子酈姬的迫害而流亡國外,行至五鹿,在最困難的時候,隨臣介子推“割股奉君”。

十九年後,重耳返回晉國做了晉文公,成爲春秋五霸之一。對於當年隨他流亡不離不棄的功臣,晉文公當然重賞,但唯獨忘了介子推。介子推認爲自己順應天命輔君復國,不願再同那些邀功爭賞之人同朝爲伍,便攜老母隱居到介休綿山。

晉文公聽說此事後,羞愧莫及,便親自來到綿山尋找介子推母子,但一無所獲。文公無奈,聽從旁人的計策,放火燒山,本來想逼介子推出來,但大火燒了整整三天三夜,仍不見介子推的身影。

直到大火熄滅後,人們才發現介子推母子已經被燒死,臨死前緊緊抱着一棵燒焦了的大柳樹。爲了悼念介子推,晉文公下詔,把綿山改爲“介山”,並在介子推忌日這一天,禁止生火,只能吃寒食,是爲寒食節的由來。

寒衣節是十月初一,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新收時祭奠祖宗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本。古人們也在農曆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祖先。寒衣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這一天,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

因爲寒衣節正逢進入寒冬季節的第一天,爲使先人在陰曹地府免挨冷受凍,人們不僅要爲亡者燒紙錢,還要焚燒用五色紙做的衣服,爲先人送去禦寒的衣物,謂之“送寒衣”,後來有的地方不再燒寒衣,而是“燒包袱”,是把許多冥紙封在一個紙袋之中,寫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應稱呼,這就叫“包袱”。

早在周朝時,十月初一這天便會舉行重要的祭祀活動,《禮記·月令》中描述了周代臘祭的情形:以獵物爲祭品,天子在社壇上祭祀日月星辰衆神,在門閭內祭祀五代祖先,同時慰勞農人,頒佈新的作息制度。《詩經·豳風·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說從九月開始天逐漸要冷了,人們該添置禦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稱授衣節。

在唐朝天寶二年時,唐玄宗發佈詔令:“自今以後,每至九月一日,薦衣於寢陵,貽範千載,庶展孝思。”這一詔令直接影響到民間拜墓送衣的習俗。由於十月方入冬,九月稍嫌早,這一習俗在宋代便推移到十月朔日。宋代十月朔的習俗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授衣、祭祀和開爐。

明代對寒衣節的詳細記載:“十月一日,紙肆裁紙五色,作男女衣,長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緘,識其姓字輩行,如寄書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門,曰送寒衣。新喪,白紙爲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聲十九,男聲十一。”

榮陛的《帝京歲時紀勝·送寒衣》則描繪了清代寒衣節的情形:“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掃墓,如中元儀。晚夕緘書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帶衣履,於門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