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擂茶源自北宋歷史悠久,那麼擂茶的工具有哪些?

擂茶源自北宋歷史悠久,那麼擂茶的工具有哪些?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衆所周知擂茶源自北宋,至今已有千年歷史。從選料、製作、沖泡,都別具特色。那麼擂茶的工具有哪些呢?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擂"茶的用具是擂棍和擂鉢。前者取一根粗的樟、楠、楓、茶等可食雜木,長短2-4尺不等,上端刻環溝繫繩懸掛,下端刨圓便於擂轉;後者乃內壁佈滿輻射狀溝紋而形成細牙的特製陶盆,有大有小,呈倒圓臺狀。

擂鉢

使用人口較多的地方在湘、黔、川、桂、鄂、贛等地的交界處,在湘、黔、桂三地交界處擂鉢是家中必備的容器。

倒錐體,一般30~40公分高,鉢口約40公分經。也有比較小的,高約10公分,鉢口約8-10公分,內側有很多由鉢底向鉢口呈發射狀的紋路(其目的是爲了更容易將內容物研磨成細小碎粒),以擂棍搗磨芝麻、豆子、生薑、茶葉等等,製作風味極佳的擂鉢菜或清香爽甜的擂茶。

擂茶源自北宋歷史悠久,那麼擂茶的工具有哪些?

也可用於製作粉碎狀的食物,如蒜泥等。在湖南懷化、益陽、常德,湖北恩施、利川地區等少數民族地區可見。主要集中在湖南湘西。

安徽鳳陽有一種可以搗蒜泥、大料、花椒、芝麻等的工具叫做擂鉢,鳳陽民間夏季最喜聞樂見最受歡迎的小菜蒜媒子(音同)是用大蒜和青紅椒在擂鉢裏一起搗成泥狀,再加入食鹽、食醋、香油(芝麻油),攪拌均勻。

“擂”茶的用具是擂棍和擂鉢。前者取一根粗的樟、楠、楓、茶等可食雜木,長短2-4尺不等,上端刻環溝繫繩懸掛,下端刨圓便於擂轉;後者乃內壁佈滿輻射狀溝紋而形成細牙的特製陶盆,有大有小,呈倒圓臺狀。

擂茶的基本原料是茶葉、米、芝麻、黃豆、花生、鹽及桔皮,有時也加些青草藥。茶葉其實不全是茶葉,除採用老茶樹葉外,更多的是採摘許多野生植物的嫩葉,如清明前的山梨葉、大青葉(不分季節)、中藥稱淮山的雪薯葉等等,不下十餘種。經洗淨、燜煮、發酵、曬乾等工序而大量製備,常年取用。加用藥草則隨季節氣候不同而有所變換,如春夏溫熱,常用艾葉、薄荷、細葉金錢、斑筍菜等鮮草;秋季風燥,多選金盞菊或白菊花;冬天寒冷,可用竹葉椒或肉桂。

原料備好,同置鉢中。一般是坐姿操作,左手協助或僅用雙腿夾住擂鉢,右手或雙手緊握擂持,以其圓端沿擂鉢內壁成圓周頻頻擂轉,直到原料擂成醬狀茶泥,衝入滾水,撒些碎蔥,便成爲日常的飲料。

相傳擂茶起源於中原人將青草藥擂爛沖服的“藥飲”。客家先民在流遷過程中,艱辛勞作,容易“上火”,爲防止“六淫”致病,經常採集清熱解毒的青草藥製藥飲,江南可供採用的藥草很多,“茶”就是其中的一味。

擂茶源自北宋歷史悠久,那麼擂茶的工具有哪些? 第2張

茶,古稱賈,《本草經集註》謂主好眠,兼有清熱、解暑、止渴、生津等多種功效,所以成了藥飲必不可少的用料。後又有人在藥飲中添加一些食物,便改良成了鄉土味極濃的家常食飲。勞動歸來,美美地享用一碗,甘醇的清流沁人心脾。如果用來淘飯,一股馨香,格外爽口。逢有普通客到,一勺笊飯,一把炒豆,攪入茶中,便可以招待。令人稱絕的是擂茶不排斥任何“饗料”,幾乎所有的食物都可加入。

農家取材,極爲方便。豆米花生、粉條幹果之類應先煮熟,連水衝入;菇筍香料和肉類應另行炒熟再加;芝麻米花則可直接撒入茶中。用勺攪勻,即成佳品。既可解渴,又可充飢,用以待客,經濟實惠。客家人熱情好客,吃擂茶往往見者有份,越吃人越多,客人吃了一碗又一碗,主人添滿這碗舀那碗,歡聲笑語,彼此間感情得以充分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