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唐代的退休制度是怎麼樣的?有哪些利弊?

唐代的退休制度是怎麼樣的?有哪些利弊?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代的退休制度是怎麼樣的?有哪些利弊?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一、中國古代退休制度概述

在中國古代,官員到了一定的年齡無力繼續任職,就可以辭去職務,頤養天年。幾千年來,中國曆代統治者都十分重視退休制度。

古代將退休叫“致仕”,《春秋公羊傳·宣公元年》中說:“退而致仕。”同時,也可以稱爲“致事”、“致政”、“告老”等。

唐代的退休制度是怎麼樣的?有哪些利弊?

中國的退休制度,在周朝時就有了。周朝官員退休後,卿大夫致仕“國老”,一般官吏致仕“庶老”。《周禮·王制》說:“周人養國老於東膠,養庶老於虞庠。”

《禮記·曲禮》中說:“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謝,則必賜之几杖,行役以婦人,適四方,乘安車。”

到了漢代以後,70歲致仕就成了一條約定俗成的規定,沿襲了很多個朝代,直到金朝才改爲60歲致仕,朱元璋稱帝后,再次確定了60歲致仕的政策,並一直延續到清朝。

到了唐代,才正式有了“退休”一詞。唐代文學家韓愈《復志賦序》:“退休於居,作《復志賦》。”

唐代的退休制度是怎麼樣的?有哪些利弊? 第2張

二、唐代退休制度的特點

在唐代,退休制度作爲官僚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有着一套較爲完善的運行模式。由於退休制度的推行,新老官員之間進行着新陳代謝,有力保證了國家的正常運轉,促進了政治、經濟的不斷進步。

唐朝退休制度,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第一,退休年齡較比較靈活。

唐代官員退休年齡,基本沿襲了“七十而致仕”的規定,但並不是強制要求70歲退休。《唐會要》中記載:“年七十以上,應致仕,若齒力未衰,亦聽釐務。”

可見,唐代的退休年齡是比較靈活的。除了年齡,還要看健康狀況與政績。通常,對身體好的人可以延長,對於政績顯赫的官員,70歲以上也可以繼續任職;對於年老體衰者,政績庸碌者,也可以要求提前退休。

但根據史料的記載來看,唐代絕大多數官員都不是70歲退休,有的提前了,有的退後了。

比如傳說中的“託塔李天王”李靖,60歲時就以足疾爲由申請病退,“門神”尉遲敬德,50歲就退休了。

唐代很多高官年到了70歲還不願退休。比如賀知章85歲才告老還鄉,寫下了著名的《回鄉偶書》。武則天時宰相蘇良嗣、唐懿宗時盧龍節度使張允伸都是在耄耋之年才決定辭官。

唐朝統治者在退休年齡規定上的靈活性,使得70歲時退休的官員爲數甚少。

唐代的退休制度是怎麼樣的?有哪些利弊? 第3張

第二,退休高官的待遇豐厚。

爲了酬勞官員一生對朝廷和國家的貢獻,唐代對退休官員的待遇十分優厚。有政治方面的待遇,也有經濟方面的待遇,但這種待遇一般只對五品以上高級官員。

在政治待遇方面,唐代允許退休官員參政議政。

唐代退休官員每月初一日和十五日的朝覲時,行立序位高於在職官員,這個規定,一方面是爲了讓經驗豐富的老臣對國家出謀獻策,發揮顧問作用;另一方面也是爲了顯示朝廷對他們的尊重。

聲望極高的官員退休時,儀式也很莊重。賀知章告老還鄉時,唐玄宗親自餞行,並令六卿百官供帳長安青門。

政治上的優待,激發了元老們的參政熱情,老臣們在退休後仍然關心國家大事,比如魏徵退休後,還經常向太宗表達自己對政事的看法。李靖退休後,唐太宗也允許他參議政事。

在經濟待遇方面,唐代退休官員的待遇依據級別而定。

唐前期曾規定:“諸事官年七十,五品以上致仕者各給半祿。”也就是說,五品以上的退休官員,享受原俸祿的一半的待遇。

此外,對於生活困難者,還可申請補助。另外,新皇帝即位、郊祀等舉行大典時,退休官員也能獲得一定的賞賜。

然而,對於六品以下的官員,待遇就不同了。天寶九年(750年)玄宗下令:“如聞六品以下致仕官,四載之後,準各並停。念其衰老,必籍安存,豈限其高,而恩有差降?”

這條規定是說,六品以下官員,在750年前退休的,只可拿四年的半祿待遇;在750年之後退休者,纔可以享受終身半祿的待遇,這項規定到了公元827年時,被唐文宗下令取消,六品以下的官員在退休後分文無有。

唐代的退休制度是怎麼樣的?有哪些利弊? 第4張

第三,退休高官享有蔭補及其他優待。

唐代還有“致仕蔭補”的制度。也就是五品以上官員退休後,子孫後代可以依其長輩特權獲取官位。在唐高宗時期,第一等功臣,其親屬在朝無五品以上官者,後代可選一人接五品官;第二等功臣,無五品以上官者,後代可選一人爲從六品。

同時,唐代時官員在被批准退休時,一般都要比現任官職高出一些,以此作爲對退休官員的一種酬勞。

此外,退休官員去世時,在喪葬上都有一定的優待,被稱爲“賻”,退休官員還可追封、陪葬、立碑等等。

唐代的退休制度是怎麼樣的?有哪些利弊? 第5張

三、唐代退休制度的弊端

從上可見,唐代時官員退休有一套較爲完備的制度,但還存在很多弊端,主要表現在:

首先,退休年齡缺乏強制性,致使部分貪權的官員久仕不退。

雖然紙面上有70歲的規定,但具體操作起來,又是另外一回事。致仕一般都是官員主動提出來,然後由皇帝決斷。部分貪戀權位的官員賴在官位上不肯退休。有些人甚至到了耄耋之年,仍服朱持笏,老死於官位。比如駙馬都尉竇誕年老病重時,與唐太宗說話已昏忘不能對,仍尸祿而不退。宰相許敬宗因年老體弱 , 不能步行 , 每日“乘小馬入禁門至內省理事”,此時他已經80多歲。

對於這種貪戀權位者,大詩人白居易曾在著名的《秦中吟·不致仕》詩中給予了強烈的批判。在這首詩中,白居易讚揚了漢朝主動退休的兩位高級官員疏廣和疏受,批判了那些貪戀祿位的唐代高官。

唐代的退休制度是怎麼樣的?有哪些利弊? 第6張

其次,唐代對退休官員的待遇十分優厚,但只限於高官階層,助長了下層官員的久仕不退之風。

唐代對退休高官也不錯的待遇,然而,六品以下的下級官員退休後沒有保障。比如唐代詩人孟郊、賈島都是在副縣職任上退休,最後都因生活無着、貧病交困而死。

這種非一視同仁的退休制度顯然是不合理的。所以,那些缺乏保障的下級官員遲遲不願退休,因爲他們要考慮晚年後的生活。這種制度,也挫傷了下級官員的工作積極性,助長了工作中混日子、人浮於事的風氣。

唐代後期,特別是安史之亂後,政治經濟不斷地走向衰落,應該說與這種退休制度的影響也是密不可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