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爲什麼說宋朝的悲劇都起源於澶淵之盟?真相是什麼

爲什麼說宋朝的悲劇都起源於澶淵之盟?真相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2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爲什麼說宋朝的悲劇都起源於澶淵之盟,不清楚的讀者可以和小編一起看下去。

北宋放棄最重要的北方邊鎮練兵,直接導致以後在所有主要戰爭中的失敗。所謂北宋後來的繁榮要歸功於澶淵之盟根本站不住腳。宋之前,除非主動攻擊北方蠻族,北方邊鎮自己的防守力量足夠了,楊業以前只是小小北漢的將軍,和遼國打了一輩子都沒吃過敗仗,根本不需要中央負擔什麼。宋立國之初花那麼多錢是因爲一直在主動攻擊遼國,希望收復燕雲十六州,從後來金國蒙古崛起看,這個決策無比正確,花多少錢都是值得的。

對最重要對手遼的妥協導致了北宋完全放棄武力發展,西夏,越南都是類似部落的叛亂,政治軍事水平極低,對宋根本沒有真正的威脅,所以讓北宋的抑武揚文發展到極端,一批只會讀聖賢文章的書呆子花着鉅額軍費和士兵的生命玩戰爭遊戲,因爲輸了也不影響國本。換成和遼國打,怎麼敢讓他們這樣胡鬧?可以說,宋的一切悲劇都起源於澶淵之盟。宋朝軍制:班直、禁軍、廂軍、番軍、弓手。禁軍總數從來沒有超過82萬(獨仁宗朝時期),且基本長期維持在六十萬這個數字。岳飛軍隊前身是宗澤的東京留守司軍,再往前是趙構的勤王御營司一部,不是什麼團練軍隊。

爲什麼說宋朝的悲劇都起源於澶淵之盟?真相是什麼

宋遼雖然簽訂合約,表面上不打了,但是私下的對抗一直在進行。以至於宋不得不在河北陳兵數十萬用於防禦契丹南下,一年爲此花費數千萬貫,國家財政收入的六分之五用於養兵。在宋對西夏軍事失利之時,遼國兩次趁機勒索,重熙增幣把歲幣提高到銀二十萬絹三十萬(合計錢一百萬貫左右,宋的財政收入除去六分之五的軍費後就剩一千萬貫),熙寧劃界宋又割七百里土地予遼。看似百年和平,實則鬥爭不止。

宋遼榷場貿易更不是一邊倒的商品傾銷,因爲遼國對宋的商品如牛羊也是傾銷。宋史食貨志裏明確記載了榷場貿易官府每年能得四十萬貫收入(不要以爲這種雙向的貿易只有宋得利潤),差不多等值於歲幣(因爲一匹絹一兩銀可不止一貫錢),而後每況愈下,宋仁宗時宋祁的奏章裏明確說現在的榷場收入只夠歲幣的十分之六七了,宋徽宗時宋昭的奏章也說已經很多年榷場所得不夠歲幣了年年都要皇帝掏內帑。更不要說遼國年年往宋走私食鹽,而食鹽專賣是北宋財政收入的最大頭。北宋本身缺銅缺的要死,契丹人更慘因爲銅主要產地都在宋境內,契丹人就通過貿易取得了巨量的銅,宋朝廷屢屢禁止銅錢輸出卻屢禁不止。

有人貴爲皇帝,骨子裏低賤無比,爲了當上能苟且偷安的江南一帶的皇帝,可以放棄一切底線,寧願做跪着的皇帝,也不做站着的爲國家而付出的皇帝,那樣舒服啊。南宋這邊是要舒服穩定,金國那邊要利益最大化。金國那邊稍微一拿開戰恐嚇,南宋朝廷就慫了。即使是戰勝國,條約也平等不起來啊。南宋皇帝是在巴結金人爺爺,這狗皇帝願當金的附屬國,本可收復河山,重據中原,但他選擇做江南國主,那"臣構言"的語氣,可以稱佔據大宋半壁江山,欺壓皇族,藐視漢人的金國爲爺爺了,這種性格的人,怎麼爭取條約平等?金人願籤協議,是金當時打不動了,不然放着這塊肥肉怎麼不咬

爲什麼說宋朝的悲劇都起源於澶淵之盟?真相是什麼 第2張

趙構,罵多少遍都不爲過,自廢武功,給了金朝從容漢化的機會。到孝宗朝,有恢復之君而無恢復之將,對面又是一個推行漢化、勵精圖治的金世宗,南宋想仿效岳飛那個時代,號召義軍,沒什麼機會了。從認同感來看,他們當然都是罪人了。岳飛的成功是建立在金朝決策層對宋金形勢的整體誤判上。也就是說,實質上岳飛的戰略戰術水平比對面高了一個檔次才實現的這樣的成功。這種成功某種意義上是很難複製的。趙構的考慮是從他皇帝個人的角度,而不是民族和國家的角度。對於稱孤道寡的皇帝來說,手握重兵,萬民敬仰,品格高潔的人物的威脅遠比外族來得高。皇位纔是他最重視的。這也是爲啥崇禎寧可全家一起死,也不願意讓太子南逃的原因。

宋高宗精於書法,武功高強,甚至一度到金營請纓去做人質,這一切的一切不是出於爲國家,爲朝廷,爲黎民百姓,爲內憂外患的大宋王朝續命,甚至都不是爲了實現自己人生的偉大抱負與雄心壯志。趙構早年的努力拼搏僅僅是爲了博得父親的關注,贏得父親的尊重,改變自己跟母親弱勢的地位,所以父親書法好他也練書法,在別人面前扮作一副勇敢堅強無所畏懼的樣子。如果他能作爲人質一直待在北國而解北宋之患,這是他這種性格思想的人最好的歸宿。這類人現實裏面太多了。爭強好勝更多出於愛慕虛榮,血性仁義更多來自好勇鬥狠,愛過愛民更多爲了權利墊腳。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外表光鮮,實則內裏已經腐爛透了。就宋朝那個體制,皇帝那個腦回路真不好說。

爲什麼說宋朝的悲劇都起源於澶淵之盟?真相是什麼 第3張

綜上所述小編認爲,秦統一六國後,把最強大的軍隊放在北方修長城,漢唐穩定中原後,都是全力打擊北方少數民族,明朝一直到崩盤,最強的遼東鐵騎都駐紮在北方。這和國手下棋一樣,誰坐在中原皇帝的位子上,都知道北方是亡國滅種的最大威脅。這不能因爲短期一個遼國對中原的態度變化而改變。何況,遼後來沒對宋開戰,主要是因爲內患,是北方草原內部種子選手之間的比賽出現了罕見的僵持局面,根本不是放棄了南下的想法。無論實際歷史走向還是其他中原王朝統治者的戰略選擇,都證明宋統治者的軟弱,完全是偏安一隅,不管子孫後代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