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我國北宋時期宋金兩國澶淵之盟的影響是什麼

我國北宋時期宋金兩國澶淵之盟的影響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0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北宋真宗景德元年,即公元1004年,宋遼兩國在檀淵城展開激戰,而後,在雙方共同的議和意願下籤訂了“檀淵之盟”,結束了長達百年的宋遼軍事衝突,爲兩國帶來了之後一百二十年的和平,這便是澶淵之盟的影響。

雖然要以歲貢爲代價,然而能夠換得邊境的長治久安,對宋真宗來說,當然還是一筆劃算的買賣。由於澶淵之盟的影響,宋遼兩國暫時不再兵戎相見,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兩國領導人都鬆了一口氣。

自澶淵之盟簽訂後,宋、遼兩國間百餘年間沒有再發生過大規模的戰事,邊境恢復和平之後,兩國的經貿往來與文化交流也變得日益頻繁。據說在這一時期,兩國通使殷勤,宋遼之間外交活動多達三百八十餘次。不僅如此,遼國發生饑荒時,宋朝曾主動提供賑災幫助,而宋真宗崩逝後,遼國朝野亦舉國致哀,以示恭敬。

我國北宋時期宋金兩國澶淵之盟的影響是什麼

很難想象,曾經將彼此視爲心腹大患的兩國,竟因一紙條約而締結爲“友好鄰邦”,若說澶淵之盟的影響果真有積極之處,大概也在於此。

然而北宋朝野亦有不少有識之士看到了澶淵之盟的消極影響,比如王安石等維新變法派認爲簽訂澶淵之盟後,宋朝君臣忘戰苟安,重文輕武,完全忘記了自宋太祖時代起收復燕雲十六州的雄心壯志,導致大宋國力日弱,民風日益萎靡。對此,後世史學家亦頗有同感,畢竟澶淵之盟是宋真宗爲了達到避戰求和的目的,在有利的軍事形勢下向強敵妥協的結果。

 遼宋著名的澶淵之盟訂立的背景是什麼

澶淵之盟是北宋真宗年間和遼國簽訂的盟約。所謂任何事物都具有雙面性,而澶淵之盟也不例外。北宋和遼國簽訂澶淵之盟後,既有積極方面,同時也有消極方面。而縱觀澶淵之盟訂立的背景,還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說起。

公元1004年,遼聖宗在蕭太后的支持下,親自率兵南下,企圖深入北宋領土。當時北宋大臣們有的主張抗戰,有的主張逃亡,宋真宗面對來勢洶洶的遼軍,一心想要南下逃亡。而後在宰相寇準的極力說服之下,宋真宗才願意前往澶州監督戰勢。宋軍在宋真宗的鼓舞下,在澶州城射殺了遼國一員大將。遼國見北宋實力不凡,便主張議和。當時宰相寇準一心想要借勢打擊遼軍勢力,但是宋真宗畏敵,便主張議和。

我國北宋時期宋金兩國澶淵之盟的影響是什麼 第2張

在宋真宗強力主張議和之下,北宋朝廷便通過派遣官員前往遼國進行談判。雙方經過半年時間協商,最終於公元1005年1月份簽訂合約,這便被稱爲澶淵之盟。澶淵之盟訂立的背景不僅與這次戰事相關,從某一方面來說,這是北宋朝廷一直妥協的結果。

澶淵之盟訂立之前,北宋和遼國衝突不斷,雙方戰爭長達二十五年。遼國一直想要佔領北宋的燕雲十六州,面對敵人的入侵,北宋只能防禦。自從雍熙北伐失敗後,北宋對遼國心存敬畏,北宋由先前的主動攻擊轉爲現在的被動防禦,而面對步步緊逼的遼國,北宋最終只能妥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