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宋真宗時期的澶淵之盟到底是怎麼回事?

宋真宗時期的澶淵之盟到底是怎麼回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朝代的興衰與更替,一個個鮮活的歷史人物,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接下來小編帶您走進北宋和遼國澶淵之盟的故事。

澶淵之盟是北宋和遼國,在經過二十五年的戰爭後締結的盟約。公元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遼國蕭太后與遼聖宗,親率大軍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張避敵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準的力勸,才至澶州督戰。

宋軍堅守遼軍背後的城鎮,又在澶州(河南濮陽)城下以八牛弩射殺遼將蕭撻覽(一作凜)。遼由於自身原因,很早就通過降遼舊將王繼忠與北宋朝廷暗通關節。宋真宗也贊同議和,派曹利用前往遼營談判,於十二月間(1005年1月)與遼訂立和約:遼宋約爲兄弟之國,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宋遼以白溝河爲邊界。因澶州(河南濮陽)在宋朝亦稱澶淵郡,故史稱“澶淵之盟”。

曹利達成的協議還規定了:宋遼爲兄弟之國,遼聖宗年幼,稱宋真宗爲兄,後世仍以齒論。宋遼以白溝河爲界(遼放棄遂城及涿、瀛、莫三州),雙方撤兵;此後凡有越界盜賊逃犯,彼此不得停匿;兩朝沿邊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創築城隍。宋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至雄州交割。雙方於邊境設置榷場,開展互市貿易。

宋真宗時期的澶淵之盟到底是怎麼回事?

澶淵之盟以後,北宋在邊境上的雄州(治今河北雄縣)、霸州(治今河北霸州)等地設置榷場,開放交易。北宋的制瓷和印刷技術傳往遼。北宋政府用香料、犀角、象牙、茶葉、瓷器、漆器、稻米和絲織品等,交換遼的羊、馬、駱駝等牲畜。民間的交易也很發達。

考古工作者在今內蒙古和東北遼代古城和墓葬中,發現了宋朝製造的瓷器、漆器、銅錢等文物,這些都是通過貿易流入遼境的。

遼宋貿易促進了契丹族與漢族的經濟文化交流和發展,增進了兩族人民的友誼。澶淵之盟後,寇準功高望重,受到宋真宗的疑忌。不久,宋真宗藉故把他貶斥出朝,任命妥協派王欽若爲宰相。

這樣,宋朝更不想收復幽雲十六州了。遼這時也發生了變故,1009年,蕭太后病死。1011年,就在蕭綽去世後的第十五個月,韓德讓也隨之去世。接着,遼政權內部又開始發生分裂,遼再也無力大規模興兵南下。澶淵之盟後,宋、遼在百年裏沒發生過戰爭。其間只發生了兩次重要交涉。

一次是1042年(宋仁宗慶曆二年),遼乘北宋同西夏交戰的機會,向北宋勒索土地。北宋增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10萬匹。另一次是1074年(宋神宗熙寧七年),遼藉口北宋在山西邊境增修堡壘破壞邊界,要求劃界。第二年,宋政府允許以分水嶺爲界,又放棄一些土地。

此後宋遼兩國百年間不再有大規模的戰事,禮尚往來,通使殷勤,雙方互使共達三百八十次之多。遼朝邊地發生饑荒,宋朝也會派人在邊境賑濟,宋真宗崩逝消息傳來,遼聖宗“集蕃漢大臣舉哀,后妃以下皆爲沾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