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崔浩:北魏傑出政治家,太武帝知道他的才能,爲何還是將他罷黜?

崔浩:北魏傑出政治家,太武帝知道他的才能,爲何還是將他罷黜?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3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崔浩(381年-450年7月5日),字伯淵,小字桃簡,清河郡東武城人,南北朝時期北魏傑出的政治家、軍事謀略家,曹魏司空崔林七世孫、北魏司空崔宏長子。接下來本站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崔浩出身北方大族清河崔氏,智謀過人,時常自比張良。他歷仕北魏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三朝,是太武帝最重要的謀臣,深受其倚信,爲促進北魏統一北方做出重大貢獻。屢次力排衆議,判斷時機,輔佐太武帝滅亡胡夏、北涼等國,擊破柔然,解除了來自北方和關中地區的軍事威脅,打開了通往西域的商道。累拜司徒,封東郡公。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崔浩受“國史之獄”牽連,被夷滅九族,時年七十歲。

高門雋才

崔浩出身北方高門士族“清河崔氏”。他的七世祖崔林,三國曹魏時官拜司空,封安陽鄉侯。曾祖崔悅,爲後趙石虎的司徒右長史。祖父崔潛,爲後燕黃門侍郎。其父崔宏,號稱冀州神童,北魏初累官至吏部尚書、大人,賜爵白馬公。其母是西晉末、後趙文學家盧諶的孫女,因此和范陽高門“范陽盧氏”的盧玄是表兄弟。崔浩本人及其弟崔恬之妻,皆爲太原郭氏郭逸之女,故其家連姻皆爲高門士族。

崔浩自少喜好文學,博覽經史,玄象陰陽,百家之言,無不涉及,精研經義,時人沒有趕得上他的。未成年就爲直郎。

北魏道武帝天興(398年-404年)年間,崔浩任給事祕書,轉任著作郎。道武帝因他工於書法,讓他經常跟隨左右。道武帝晚年服食寒食散,脾氣暴躁,喜怒無常,宮省左右官員多因微小的過失被治罪,衆人無不逃避,以躲避眼下之災,崔浩獨自恭勤不怠,有時終日不歸。道武帝知道後,就叫人給他送去粥。當時崔宏不曾冒犯拓跋珪,也不諂媚阿諛。所以只有崔宏、崔浩父子二人從未受過譴責。

崔浩:北魏傑出政治家,太武帝知道他的才能,爲何還是將他罷黜?

參預朝政

受到賞識

永興元年(409年),道武帝被其子拓跋紹殺害,後由道武帝長子拓跋嗣即位,即明元帝。明元帝拜崔浩爲博士祭酒,賜爵武城子。崔浩常爲明元帝講授經書。每當郊祀天地時,崔氏父子都乘坐軒軺車,時人羨慕不已。

明元帝好陰陽術數,他在神瑞元年(414年)聽了崔浩講《易經》《洪範·五行傳》後,極爲讚賞,命崔浩占卜吉凶,參考天文,解決疑惑。崔浩把天道與人事結合起來,加以綜合考察,舉其大要,用來占卜各種災祥變異,多有應驗。這時,後宮有兔子出沒,查問門衛,兔子根本無法進來。明元帝覺得很奇怪,命崔浩推測其是否是不祥徵兆。崔浩認爲當有鄰國進貢嬪妃,是吉兆。第二年(415年),後秦皇帝姚興果然進獻女子。 [2] 崔浩所言多得驗證,故深受寵信,“凡軍國密謀皆預之”。

反駁遷都

神瑞二年(415年),北魏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連年霜旱,秋谷歉收,發生糧荒。雲中、代郡一帶很多百姓餓死。九月,太史令王亮、蘇坦對明元帝說:“平城連年霜旱,有人觀天象說,必有大難,我們不如把國都從平城遷至鄴城(今河北臨漳)。”

明元帝向羣臣諮詢意見,崔浩和特進周澹對明元帝說:“以臣之見,國家遷都於鄴,雖可暫時解救今秋之飢,但並非長久之策。東州(太行山以東各州)之人,一向認爲國家居於廣漠之地,人口、牲畜衆多,號稱‘牛毛之衆’。現在如果遷都,東部各州分配不了多少人,而且讓百姓雜居各地,處於荒野山林之中,水土不服,疾病流行,會使人們意志沮喪。四方人士知道了真實情況,也易產生蔑視和欺侮國家的念頭。屈丐(指赫連勃勃)、蠕蠕(指柔然)等也會乘機而入。那時,雲中、平城就有淪爲敵手之患,那時想回師援救,因中隔恆山代土,恐怕也來不及。如果暫不遷都,即使山東發生變亂,也可輕騎南出,耀武揚威,人們不知虛實,必然望塵畏服。這正是國家威制中原的長遠方略。再說,到明春牧草生髮、乳酪充足,兼有蔬菜果類,足以接濟來秋。如果再有一個好的夏收,形勢就可變好了。“

明元帝聽了這一番高論,覺得很有道理,可又很不放心,讓中貴人問崔浩、周澹說:“假如挨不到來秋,或者來秋莊稼不熟,將又如何是好?”崔浩等獻計說:“陛下可以把那些最窮的民戶,下到各州去就食,如果來秋仍然莊稼歉收,就再想別的辦法。但切切不可遷都!”

明元帝聽從崔浩的勸告,挑選了一批最窮困的民戶,下派到山東定、相、冀三州謀食,派左部尚書周機率軍鎮守魯口,以安撫、管理饑民;令漢民每戶出租米五十石來養活這些窮戶。同時親行藉田,命有司勸課農桑。到第二年(416年)秋天,收成很好,百姓富足,人心安定,國家度過了難關。明元帝很高興,賜給崔浩、周澹每人妾一位,御衣一套,絹五十匹、綿五十斤。

崔浩:北魏傑出政治家,太武帝知道他的才能,爲何還是將他罷黜? 第2張

隔岸觀火

泰常元年(416年)八月,東晉太尉劉裕北伐後秦,水陸並進。晉軍勢如破竹,後秦連連敗退。次年(417年)三月,劉裕率水軍自淮、泗入清河,準備逆黃河西上,爲順利進軍關中,劉裕派人向北魏借道。明元帝召集羣臣商討借道之事,遭到滿朝公卿的反對,認爲劉裕此舉必有圖魏之意,應該出兵阻止劉裕軍沿河西上。只有崔浩站出來反對說:“柔然不斷向我侵擾,國內缺糧,我們不宜出兵迎敵。如果向南出兵,則北寇進擊;如果出兵救北方,則東方又面臨危險。因此,不如借道劉裕,縱其入關,然後堵塞其歸路。這樣就像卞莊打虎,專等兩虎咬鬥之後再動手,就可以一舉兩得。”

明元帝還是擔心中了劉裕之計,最終沒有同意崔浩的建議,派司徒長孫嵩帶領步騎十萬人駐於黃河以北,並派出數千騎兵於黃河北岸跟隨與監視劉裕軍的西上。劉裕進軍受阻,遂於四月以車兵弓弩兵及長矛兵等組成“卻月陣”,魏軍以三萬騎進攻,大敗而歸,阿薄幹等被斬。明元帝聞魏軍慘敗,後悔不迭,恨不能用崔浩之計。

等到劉裕兵臨潼關時,明元帝又問計於崔浩,崔浩回覆說:“過去姚興好虛名,而無實用。其子姚泓又生病,衆叛親離。劉裕乘人之危,兵精將勇,以臣看來,勝利在握。”拓跋嗣問:“劉裕軍事才能與慕容垂相比如何?”崔浩說:“劉裕更強。”明元帝問:“你說說怎麼個強法?”崔浩說:“慕容垂借父祖二世爲君的資本,出生時便已尊貴,同類歸之,就如夜蛾赴火,稍加努力,便足立功。劉裕則從寒微叢中挺拔而出,沒有一尺土地作爲資本,沒有一卒可供調用,他奮臂大呼而剿滅桓玄,北擒慕容超,南摧盧循等,篡奪晉權,遂執國政。劉裕如果平定姚泓回來,必定取代其主,這是必然的事情。秦地戎夷之人混雜並居,乃虎狼之國,劉裕也不能好好守住它。風俗不同,人情難變,想在三秦之地行荊揚教化,就如無翼而想飛,無足而欲走,是不可能的。如留兵守之,必然是給敵人幫忙。孔子說:善人治邦百年,可以勝殘去殺。現在秦人難制,一、二年間哪能是劉裕做得到的呢?我們暫時可治戎束甲,息民守境,以待其歸,秦地終當爲我國所有。我們儘可坐而待之。”明元帝說:“劉裕已經入關,不能進退,我派精銳騎兵南襲彭城、壽春,劉裕哪裏能自立?”崔浩說:“現在西北二寇未滅,陛下不可親自率領六軍出征。兵衆雖盛,而將領之中卻無韓信、白起。長孫嵩有治國之才,而沒有進取之能,不是劉裕的對手。臣認爲待之不晚。”明元帝笑着說:“你思量的我已知道了。”

料事如神

泰常三年(418年),彗星出天河口,進入太微,經過北斗,中間通過紫微,侵犯天樞,前後八十多天,至漢而滅。拓跋嗣又召諸儒術士問道:“而今天下未統一,四方對峙,災兆之應,將在哪個國家?朕很是害怕,大家儘量說來,不要隱瞞什麼。”衆人都推舉崔浩應對。崔浩說:“古人有言,大凡災異的產生,都是由人而起。人若沒有過失,妖異之象不會出現。所以人失於下,則災變見於上,天事恆象,百代不改。《漢書》記載王莽篡位之前,彗星出入,正與今天相同。國家之中主尊臣卑,上下有序,百民沒有異心。只有僭晉卑陋削小,主弱臣強,累世遭到欺凌,故而桓玄逼奪,劉裕握權。彗孛,爲惡氣所生,是應僭晉將滅而劉裕篡權的徵兆。”衆人無人能說出與崔浩不同的話來。明元帝深信不疑。至泰常五年(420年),劉裕果然廢了司馬德文自立爲帝。南邊邊鎮奉上劉裕改元赦書。當時明元帝到東南舄鹵池射鳥,聽說這事後,馳馬召崔浩,對他說:“往年你說彗星的卜佔應驗了,朕今天才信天道。”

當初,崔宏病重,崔浩剪指甲截髮,晚上在庭院中仰祈北斗,爲父親請壽,請求以身代父,叩頭叩得流血。一年多都不停息,家裏還幾乎沒人知道。等到崔宏逝世,守喪盡節盡禮,時人都很稱道他。崔浩襲爵白馬公。朝廷禮儀、優文策詔、軍國書記,全是崔浩負責。崔浩能爲雜說議論,並不擅長寫文章,而只是留心於制度、科律以及經術的言辭。製作家祭辦法,排列五宗次序,制定蒸嘗之禮,豐儉之節,義理明白可觀。生性不好老、莊之書,每次讀不過數十行,就丟了,說:“這些矯飾誣妄的論述,不近人情,必定不是老子所寫的。老聃演習禮義,仲尼師從他,哪裏會著敗壞禮法之書,以亂先王之教呢。這就是袁生所謂家人筐篋裏的物品,不可在王庭中宣揚。”

議立儲君

明元帝常有小病纏身,屢見怪異之物,他派宦官祕密地問崔浩說:“《春秋》裏面說:星孛北斗,七國的君主都將有災。今天日蝕於胃昂,盡光於趙、代之分野,朕已病了好幾年,醫療救治倒也無大損害,我擔心一旦不行了,諸子都還年少,那該怎麼辦呢?你爲我作百年後的打算。”崔浩說:“陛下您春秋富盛,事業如日中天,以德除災,很快就會好起來的。況且天道玄渺高遠,或消或應。過去宋景見災修德,熒惑退居。臣願陛下排遣諸多憂慮,寧神保和,納御嘉福,不以愚昧之說,致損聖恩。必不得已,請陳妄言。自皇朝聖化龍興,不設立儲君,所以永興年間開始,國家社稷幾近危難。今天應早建東宮,選用公卿中忠正賢良、陛下一向信任的臣僚充當師傅,左右侍臣忠誠聖上的充當賓友,讓他入總萬機,出統軍隊政務,監國撫軍,六柄在手。如這樣,那陛下就可以優遊無爲,頤神養壽,進御醫藥。陛下百年之後,國有成主,民有所歸,那奸邪之人只有息望作罷,也沒有什麼空隙可鑽的了。這乃是萬世的令典,免禍的大略。而今皇長子燾,年紀將滿十二歲,聰慧敏睿溫良謙和,衆情所繫,現在登上儲君的位置,那是天下的幸事。立子以長,禮儀所定。如必須等到他們都成人瞭然後再擇儲君,倒錯天倫,則會生出履霜踐冰之禍,自古以來,典籍所記,興衰存亡,很少不由此的。”

崔浩:北魏傑出政治家,太武帝知道他的才能,爲何還是將他罷黜? 第3張

明元帝接受了崔浩的意見,於是讓他奉策告示宗廟,讓長子拓跋燾“爲國副主”,在正殿臨朝。司徒長孫嵩、山陽公奚斤、北新公安同爲左輔,坐東廂面西;崔浩與太尉穆觀、散騎常侍丘堆爲右弼,坐西廂面東。百僚各司其職聽從調遣。明元帝避居西宮,時隱而暗察之,聽其決斷朝政,大爲高興,對左右侍臣說:“長孫嵩宿德舊臣,歷侍四朝,功存社稷;奚斤辯捷智謀,名聞遐邇;安同通曉俗情,明練政務;穆觀達於政要,識朕意圖;崔浩博聞強識,精於天人之會;丘堆雖無大用,然而在公事上專心嚴謹。有這六個人作爲輔佐,我與你們優遊四境,伐叛安民,可以意氣奮發於天下了。”羣臣不時陳奏疑難問題,明元帝說:“這不是我所知道的,應當由你們的國主來決斷。”

勸阻南征

泰常七年(422年),劉裕去世,明元帝想趁機攻取洛陽、虎牢、滑臺。崔浩說:“陛下不以劉裕篡位爲懷,接受他的貢物和使者,劉裕也敬侍陛下。不幸他今天死了,我們乘喪討伐他們,即使得手也不光彩。《春秋》說:晉國士丐率軍侵犯齊國,聽說齊侯去世,便撤回軍隊。君子以不伐喪爲大禮,認爲恩足以感動孝子,義足以動諸侯。而今國家也不能一舉而定江南,應該派人前去弔祭慰問,存其孤弱,憐其兇災,布義風於天下,令德好事指的就是這些。如此,則會教化披蓋荊、揚,南金象牙羽毛之類珍奇,可以不求而自至。劉裕剛死,黨羽未離,我們兵臨其境,他們必定齊心迎戰,這樣我們不一定能夠得手,不如慢慢處置,等待敵方出現內訌。假如他們國中強臣爭權,變難一定蜂起,然後我們命將揚威出征,就可不勞士卒,坐收淮北之地。”

明元帝堅決要南伐,詰難崔浩說:“劉裕因姚興死而滅其國,劉裕死了我討伐他,怎麼不可以呢?”崔浩堅持說:“姚興死時,二子紛爭,劉裕才討伐他們。”明元帝大怒,不聽崔浩的話,於是派奚斤南伐。羣臣討論說:“先攻城呢?還是先搶地盤?”奚斤說:“請先攻城。”崔浩說:“南方人善於守城,苻堅攻打襄陽,經年不拔。今天以大國之力攻其小城,如不及時攻克,挫損軍勢,敵人便能徐徐嚴整而來。我軍疲怠敵方勁銳,這是危險的做法。不如分軍取地,到淮河爲限,設置守宰官員,收聚租谷。滑臺、虎牢反而在我軍北面,南邊救援的希望斷絕,必定沿河東逃。如不這樣,就會成爲我們的掌中之物。”吳兵將軍公孫表請求先攻城池。奚斤等渡過黃河,先攻滑臺,經久不拔,上表請求援軍。明元帝發怒,於是親自南巡,拜崔浩爲相州刺史,加左光祿大夫,隨軍爲謀主。

等到明元帝回朝,崔浩跟隨其出巡西河、太原。崔浩登高坡之上,下臨黃河,旁覽山川,感興大發,於是與同僚討論五等、郡縣的是與非,考查秦始皇、漢武帝的得失。對他的好古識治,大家深爲折服。天師寇謙之每與崔浩談話,聽其論古代治亂之跡,常常自夜達旦,神情嚴肅,從不懈倦,隨既而讚歎說:“你的話很好,都可實行,你也可以稱得上是當今的皋繇了。但世人因爲貴遠賤近,不能深刻理解你的話。”因此對崔浩說:“我行道隱居,不營世務,突然聽到神中訣語,要我應兼修儒教,輔助泰平真君,繼千年斷絕的皇統緒脈。而我學不稽古,臨事闇昧,卿就爲我撰列王治典,並論述其大要吧。”崔浩於是著文二十多篇,上推太初,下盡秦漢變弊之跡,大意先以恢復五等製爲本。

仕途起落

泰常八年(423年)十一月,明元帝駕崩,拓跋燾即位,是爲太武帝。左右官員忌恨崔浩正直,一起排擠毀謗他。太武帝雖然知道他的才能,但不能不接受衆議,故罷黜崔浩,讓他以公爵的身份歸家閒居。碰到有什麼疑難,便召來請教。崔浩性情敏達,長於計謀,常自比西漢開國謀臣張良,認爲自己在通古方面還勝過他。既然賦閒在家,因此打算修煉服食養性之術,而寇謙之有《神中錄圖新經》,崔浩便拜他爲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