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唐宣宗李忱簡介 評價很高晚唐人稱其“小太宗”

唐宣宗李忱簡介 評價很高晚唐人稱其“小太宗”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1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朝第十七位皇帝:唐宣宗李忱(810年冬月十二-859年),漢族(847年—859年在位,未算武周政權),初名李怡,初封光王。武宗死後,以皇太叔爲宦官馬元贄等所立。在位13年。綜觀宣宗50年的人生,他曾經爲祖宗基業做過不懈的努力,這無疑延緩了唐帝國走向衰敗的大勢,但是他又無法徹底扭轉這一趨勢。宣宗性明察沉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儉,惠愛民物,故大中之政,訖於唐亡,人思詠之,謂之小太宗。

人物生平

生母原爲鎮海節度使李錡侍妾鄭氏,李錡謀反失敗,鄭氏入宮後當郭太后的侍兒,後來被唐憲宗臨幸,生下李忱,即後來的唐宣宗。他是穆宗的弟弟。敬,文,武宗的叔叔。他是晚唐最後一位值得一提的皇帝。

武宗一直也沒有立太子,所以在他病危的時候。宦官馬元贄擁立李忱爲帝。宣宗一即位,就把武宗朝的宰相,晚唐重臣李德裕貶出朝廷。一直到死,李德裕也未能還朝。又重用牛黨的白敏中爲相。延續幾十年的牛李黨爭最後以李黨的徹底失敗告終。

宣宗勤於政事,孜孜求治。他非常喜歡讀貞觀政要。他重新整頓吏治,並且限制皇親和宦官。他把死於甘露之變中的除鄭李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也曾經想根除宦官,但鑑於甘露之變的前車之鑑,未能有所行動。

對外關係上,他擊敗吐蕃,收復河湟。這是安史之變後,唐對吐蕃的唯一一次軍事上的勝利。

唐宣宗李忱簡介 評價很高晚唐人稱其“小太宗”

大中十三年(859)五月起,宣宗因爲食用仙丹中毒,身體狀況已經很糟了,一連一個多月都不能上朝。到了八月,病入膏肓的宣宗一病歸西了。嗣後宮中又是變故頻頻,而宣宗已是無知無覺了。他一直信任的宰相令狐綯攝冢宰負責治喪,爲他做了最後一件事。羣臣上諡號曰聖武獻文孝皇帝,廟號宣宗。第二年二月,葬於貞陵。

歷史上評價說,宣宗在位期間曾經燒過三把火,一把火使“權豪斂跡”,二把火使“奸臣畏法”,三把火使“閽寺讋氣”,並稱譽他爲“明君”、“英主”。綜觀宣宗50年的人生,他曾經爲祖宗基業做過不懈的努力,這無疑延緩了唐帝國走向衰敗的大勢,但是他又無法徹底扭轉這一趨勢。當大廈之將傾,誰又有雄才大略能施展回天之力呢?!

宣宗性明察沉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儉,惠愛民物,故大中之政,訖於唐亡,人思詠之,謂之小太宗。

相關事件

“小太宗”與“小貞觀”

大家都知道唐太宗以及他一手開創的貞觀之治是一個什麼概念,而宣宗李忱的成就竟然能用太宗和貞觀之治來形容,可見其不凡之處。二十年來的政治鬥爭經驗鍛鍊了他的權謀智略,流落民間的非人待遇使他更加了解民間疾苦,這些都在李忱登基之後井噴般的爆發出來!李忱先是用極短的時間將武宗時重臣李德裕清除出廟堂,遠調荊南節度使,這樣的雷霆手段甚至使李德裕的政敵牛僧孺都感到措手不及,之後大加起用重視科舉出身的牛黨成員,並且宣宗本人極其重視科舉。武宗時曾經在全國範圍內大舉滅佛,在宣宗朝也得到了適當的恢復。另外大中四年,孤懸於外的沙州(今敦煌)軍民,在張義潮的帶領下驅逐了吐蕃守將奪回了沙州,並在大中五年重新歸附唐朝。

宣宗也極擅於操控羣臣,大中年間最得宣宗聖眷的宰相令狐綯就曾說過:“我秉政十年,皇上對我非常信任,但是在延英殿奏事時,沒有一次不是汗流浹背。”但是宣宗極度禮遇大臣,施之以情待之以禮,非常的恭敬,如此一來恩威並重以威權駕馭大臣,被稱之爲智術治國。

宣宗還極度平易近人,宮中一些低下的雜役,只要宣宗見過一面就能記住對方的長相和名字以及所負責的工作,從來沒有弄錯過,這些宮人如果生病,宣宗還會派御醫去爲其診治,甚至還會親自前往探視病情和賞賜物品,這在歷代君王中可以說是極其罕見的。

宣宗在性事方面也是極端的自律,甚至可以被稱之爲偏執。曾經有地方獻給宣宗一支女子組成的歌舞樂隊,其中有位絕色佳麗被宣宗收入後宮加意寵幸,一段時間之後宣宗認爲這樣下去有可能會重現玄宗朝之故事。於是把這名女子召到跟前,對她說:“我留你不得。”左右奏道:“可以將她放出宮。”唐宣宗卻說:“放她回去,我就會想念她,不如賜她毒酒一杯。”一名天香國色的女子就這樣莫名其妙地死了。如此之行爲簡直可以稱之爲可怖。(事見《唐語林》卷七補遺)。(這件事,史家也有爭執,特此註明)

唐宣宗李忱簡介 評價很高晚唐人稱其“小太宗” 第2張

但是對於日益嚴重的宦官問題,宣宗鑑於“甘露之變”一樣沒有太好的辦法,尤其宣宗本人是被宦官所救,又是被宦官所擁立,所以他只能在一些較小的範圍之內對宦官勢力做一些儘可能的約束。不過由於宣宗處置得當,大中年間宦官勢力沒有過於膨脹,也沒有對國家造成較大的危害。

宣宗身上還有很多其它的優點,諸如多才多藝,生活節儉,喜愛讀書等等。關於這些優點,基本可以參照其他有名的明君生平,在這不再做詳細敘述。

嚴教子女

唐宣宗是一個提倡節儉的皇帝,對於子女的要求更是嚴格,幾乎到了不盡人情的程度。

他的大女兒萬壽公主,下嫁給起居郎鄭顥,按常例要用銀箔飾車,從宣宗開始,改爲銅飾。公主出嫁時,宣宗親自告誡她,到夫家要嚴守婦道,不得以皇家貴胄輕視夫族。有一回,駙馬的弟弟鄭覬得了重病,宣宗打發中使去探望。中使回朝,宣宗詢問公主在否,中使答,公主在慈恩寺觀戲。宣宗大怒,說:“朕有時怪士大夫家不願娶公主爲妻,至今才知其情。”於是命人把公主叫來,當面斥責道:“小郎有病,你爲何不去看視,反倒去看戲?成何體統!”公主一看父皇發怒,嚇得連忙請罪,表示洗心革面,不再敢犯。

讓人吃驚的是,宣宗的二女兒永福公主,已經選定於綜爲駙馬,下日就要下嫁,公主也很高興。偏偏在一次和宣宗同席吃飯時,因爲一點兒小事慪氣,把筷子折斷。宣宗大動肝火,憤然說:“你這般性情,怎麼能嫁到士大夫家做媳婦?”當即傳旨,令四女廣德公主下嫁於綜。就這樣,永福公主眼睜地看着自己的未婚夫被父皇奪去,送給了妹妹。

是否爲僧

唐宣宗爲僧之事的來源,主要是韋昭度的《讀皇室運尋》和令孤的《貞陵遺事》,在這兩篇文章中,他們說唐武宗爲了爭奪皇位,曾想殺死光王(即後來唐宣宗)。於是派中常侍四人將光王抓來,浸在宮內廁所裏。有個叫仇公武的宦官有心搭救,便假意藉口已殺死光王,而將其送出皇室。三年後,武宗死,宦官頭子纔將光王請出來當皇室。文章雖然寫得很隱晦,並沒有直接說明宣宗曾經出家爲僧,但當時這種傳說確已出現,或許,這就是傳說流傳的一個原因吧。五代時《中朝故事》、《北夢瑣言》及宋陸游《避暑漫鈔》中也都有光王潛逃到江南遁入空門的簡略記載。五代末,宋初人贊寧《宋高僧傳》也說,宣宗爲僧,曾遊方到杭州,齊安禪師很好地照看了他。宣宗即位時,齊安已死,宣宗爲了報恩,便敕賜寺名,諡齊安爲悟空大師,還御製哀詩悼念。此外,在禪宗的名僧希運《黃檗宛陵錄》中也有記載,說唐宣宗爲沙彌時,曾見黃檗大師大佛殿上禮佛,便問,“不看佛求,不看法求,不看衆求,長老禮拜當何所求?”於是兩人一問一答,就說起公案來。禪宗以說“公案”代替說經,這次兩人的談話,還成了以“黃襞禮佛”爲命名的有名的“公案”。希運在江西主安黃檗山路過,傳說還曾和正在該山做沙彌的唐宣宗一同觀瀑布,吟詩作賦。

關於宣宗爲僧的傳說,隨着時間的推移,流傳越廣,也傳得越來越神奇。到明代時,有一名僧圓悟禪師在其撰的《碧巖集》中,是這樣記載的:宣宗少時,爬到哥哥穆宗的龍牀上,作出接見大臣的姿態,穆宗非常讚賞。武宗即位後,記起此事,便心存疑忌,想害死宣宗,宣宗不得不逃走,就在香嚴智閒和尚門下剃度爲僧。後隨智閒和尚來到江西廬山,兩人同觀瀑布,智閒提出要作詩,其動機是覺得此人氣度不凡,想趁機考考他,以判斷其底細究竟怎樣,便先吟出兩句詩:“穿雲透石不辭勞,地遠方知出處高。”宣宗接着吟到:“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智閒和尚見此人學識淵博,氣度不凡,便以禮相待。後來在一次鹽官會上,希運是首座法師,在其禮拜時,兩人就談起“公案”來,在這裏,與《黃檗宛陵錄》中所記載不同的是,將智閒和尚代替了黃檗禪師,地點也由黃檗山變成了江西廬山。另外,在《黃檗萬福禪詩志》中也有關於唐宣宗爲僧的記載,該書中則將地點又搬至福清黃檗山,將黃檗禪師觀瀑布所吟的兩句詩也改爲:“千巖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唐宣宗所吟的兩句詩倒沒有改。《禪詩志》中還說,唐宣宗來到福清黃檗山後,又南行至惠安觀看洛陽江,再南行至同安,還出現了所謂神象夜間出來迎接宣宗到來之事。

唐宣宗李忱簡介 評價很高晚唐人稱其“小太宗” 第3張

唐宣宗出遊

唐大中元年(847年),剛剛繼位的唐宣宗頒下一道聖旨:敕新吳縣百丈禪寺“大智壽聖禪寺”的匾額,並要求各地改尊崇道教爲尊崇佛教。地處偏僻的百丈寺何以獲此殊榮?唐宣宗爲何如此看重佛教?原因很簡單,唐宣宗曾在百丈寺當過和尚。

唐宣宗爲何從地處西北的西京長安(今西安)跑到千里外的百丈寺來當和尚?據說這裏面還有一段故事:唐朝中晚期,宮廷鬥爭非常激烈。唐宣宗乃唐憲宗李純的第十三個兒子,名叫李怡,封光王。公元840年,他的親侄子李炎即位,稱唐武宗。唐武宗即位後,非常擔心他的光王叔叔會纂奪他的皇位,因此對李怡百般刁難,萬般迫害。李怡爲躲避唐武宗迫害,便去請教京城裏的一個老和尚。老和尚在李怡的巴掌中寫了二個字:“百丈”。老和尚的意思是要李怡暫時離開宮廷百丈遠,到外避避宮廷爭權奪利的風頭。但李怡卻會錯了意,認爲老和尚要他到“百丈”這個地方去躲躲,於是千方百計打聽“百丈”這個地方,終於得知新吳縣有座百丈山,山下有個百丈村和百丈寺,於是不遠萬里來到百丈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