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唐宣宗李忱做了什麼貢獻,能被司馬光稱爲“小太宗”?

唐宣宗李忱做了什麼貢獻,能被司馬光稱爲“小太宗”?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1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清兩朝帝王往往祭祀前代貢獻突出的皇帝。對於唐朝皇帝而言,明朝皇帝祭祀李淵、李世民、唐憲宗李純和唐宣宗李忱。而清朝皇帝祭祀李淵、李世民和唐宣宗李忱。

在明清兩朝共同祭祀的唐朝皇帝中,除了歷史知名度很高的開國皇帝李淵和貞觀之治的開創者,後世評價極高的“天可汗”李世民,唐宣宗李忱無疑是一位值得歷史愛好者關注的帝王。

除了享受明清兩朝皇帝祭祀數百年這個“超規格”待遇,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一書中對唐宣宗高度評價“宣宗性明察沉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儉,惠愛民物。故大中之政,訖於唐亡,人思詠之,謂之‘小太宗’。”

李忱到底做了哪些貢獻,以至於和李淵、李世民一起被明清帝王祭祀數百年,還被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稱爲“小太宗”呢?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第一,在政治上,唐宣宗李忱鞏固皇權,壓制宦官。整頓吏治,嚴格執法。

宦官專政是中晚唐政治的“惡性腫瘤”,唐憲宗和唐敬宗兩位帝王就是被宦官殺害的。唐文宗李昂在位期間,欲從宦官仇士良手裏奪回大權。公元835年,27歲的李昂默許大臣發動誅殺宦官的甘露之變。最終,李昂被仇士良軟禁,甘露事變以皇帝的失敗而告終。

甘露之變後,宦官勢力囂張到極致。李昂感嘆自己被仇士良徹底架空,“不如漢獻帝”。李昂駕崩後,仇士良擁戴李昂的弟弟,唐武宗李炎登基。李炎是中晚唐少有的,能壓制宦官的帝王。在李炎和李德裕的共同努力下,朝廷大權收歸皇帝和宰相手中,仇士良被趕出皇宮。中晚唐尾大不掉的宦官問題得到了初步解決。

唐宣宗李忱做了什麼貢獻,能被司馬光稱爲“小太宗”?

唐武宗駕崩後,宦官馬元贄擁立李忱登基。由於唐武宗在位時期壓制宦官取得明顯成效,雖然宦官還能擁立皇帝登基,但在唐武宗到唐宣宗兩朝,宦官再也不能像唐文宗時期那樣對皇帝趾高氣昂了。登基後的唐宣宗還學習其侄子唐武宗,採取種種措施限制宦官權力,鞏固皇權。

唐宣宗是如何限制宦官呢?宦官馬元贄爲擁戴唐宣宗登基立了大功,唐宣宗表面上獎賞馬元贄,給馬元贄賞賜了犀帶。宰相馬植和馬元贄關係不錯,馬元贄把犀帶贈給了馬植。有一次上朝,唐宣宗看到了馬植身上帶着他送給馬元贄的犀帶,唐宣宗唯恐宰相和宦官交往威脅皇權,就嚴厲詢問馬植犀帶是怎麼來的。馬植只好說出實情,唐宣宗下詔把馬植貶官。這樣一來,唐宣宗就在客觀上限制了大臣和宦官之間交往過甚,對皇權構成威脅。

除了鞏固皇權,壓制宦官,李忱還在吏治方面有所作爲。

李忱整頓吏治主要有兩個方面:

首先限制高級官員的人數。

鑑於前朝高級官員數量太多的弊端,李忱對高官人數予以嚴格限制。

如何界定唐朝的高官?唐高宗時期,朝廷對官員品級和衣服顏色予以嚴格規定:三品以上官員穿紫色衣服,四品官員穿深紅色衣服,五品官員穿淺紅色衣服,六品官員穿深綠色衣服,七品官員穿淺綠色衣服,八品官員穿綠色衣服,九品官員穿青色衣服。身穿紫色、深紅色和淺紅色衣服的官員就是唐朝的高官。

李忱採用限制賞賜紫、紅兩種顏色衣服的辦法,對高官人數予以了嚴格限制。李忱時期規定:官員沒有政績就不能授予紫色、紅色的衣服,不能成爲五品以上的高官。李忱用這種舉措告誡官員,在其位就得謀其政,政績突出,皇帝自然會賞賜有功之臣。

唐宣宗李忱做了什麼貢獻,能被司馬光稱爲“小太宗”? 第2張

其次嚴格考察地方官吏。

李忱知道,地方官吏和老百姓走得最近,地方官吏好壞關乎大唐的民心向背。爲了加強考覈,李忱規定:所有備選的地方官員到任前必須接受皇帝的親自詢問考覈,通過考覈,皇帝就能瞭解其施政綱領是否有悖於國家法律和朝廷政策。對於不合格的備選地方官,皇帝不允許其到地方任職。有了皇帝的親自把關,朝廷就能選擇更多的優秀地方官到地方造福於民。

爲了掌握地方官的執政動態,李忱還讓韋澳將各個地區風土人情和民生利弊編了一本書,名叫《處分語》。有了《處分語》這本書,李忱身在皇宮,就能瞭解地方官員執政的好壞。即便地方官員向李忱撒謊,看了《處分語》的李忱也不會相信地方官員的謊言。

李忱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保證了地方的執政能力。限制高官人數和嚴格地方官吏考察等辦法是李忱造就“大中之治”的重要原因之一。

李忱執法很嚴格,《資治通鑑》記載,有個樂工叫羅程,經常給李忱演奏音樂,其才華頗受李忱重視。有一次,羅程因殺人罪被關進監獄,其他樂工給李忱求情,希望李忱能放過羅程。李忱說“你們可惜其才藝,而朕要在乎國家的法律。”隨下詔將羅程判處死刑。

第二,從善如流。這是李忱最像李世民的地方,也是李忱造就“大中之治”的又一個重要原因。

皇帝是國家最高的統治者,其言行關乎社稷興衰。一個皇帝能允許大臣提意見監督自己,並虛心聽取大臣意見而改正自己不對的地方,這個皇帝就離開創盛世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唐太宗李世民從善如流,允許大臣講真話,開創了震古爍今的貞觀之治。唐宣宗李忱也是如此。

李忱允許官員在國家大事上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不管是諫官提意見,還是門下省駁回皇帝不合理的聖旨,李忱都會順從。對於大臣在奏章上寫的建議,李忱也認真閱讀。而且,爲了體現自己從善如流的態度,李忱重用魏徵的後裔魏謨。魏謨給李忱提意見,甚至提出很尖銳的意見,李忱都會虛心聽取。李忱常常說“魏謨有他祖先魏徵的影子,朕很重用他。”

正因爲李忱願意聽取魏謨等大臣提出的意見,做到君臣互信同心,唐朝能在李忱治理下出現中興曙光也就不足爲奇了。

第三,在武功和對外關係上,李忱可圈可點。

公元847年五月,張仲武率領唐軍打敗北狄,取得了繼唐武宗打敗回鶻汗國後,晚唐對外戰爭的又一次勝利。公元848年,張議潮發動起義,推翻吐蕃統治。經過數年激戰,河西地區重新回到中原王朝的手裏。公元859年十一月,李忱下詔,封張議潮爲節度使,統治河西十一州。這是晚唐軍事歷史上極其輝煌的一頁。

除了收復河西,打敗北狄。李忱時期的唐軍還打敗了安南的挑釁,安撫党項民衆,鞏固祖國西北邊陲的安定。

在對外關係上,李忱積極搞好和周邊國家的關係,重現“盛唐外交”。公元848年,日本國王子入長安朝貢送禮,李忱向日本國還禮。公元853年,日本僧人圓珍入唐求法。公元856年,安西回紇可汗派人入朝上貢。公元858年,李忱冊封渤海國王。

當然,如果沒有李忱時期唐軍對外戰爭的勝利,李忱在位期間的唐朝外交或許是另一番光景。

通過以上的成就,我們就能看出,唐宣宗李忱的內外成就在中晚唐皇帝中是相當出色的。由於李忱從善如流,其被稱爲“小太宗”無可厚非。正因爲李忱出色的執政能力,他和唐高祖、唐太宗一起,被明清帝王祭祀數百年。在中晚唐各種矛盾日益增加的前提下,李忱能取得“大中之治”的成就,足以見得李忱的執政能力是不可低估的。

當然,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李忱執政也有他的弊端。由於李忱是唐憲宗的十三子,以皇太叔的身份登基稱帝。李忱登基後就對自己侄子,唐武宗李炎重用的能臣李德裕不太信任,將李德裕驅逐出朝堂。李忱廢除李炎的滅佛之策,客觀上增加了國家經濟的負擔。如果李忱能繼續重用李德裕,沿用李炎時期的滅佛之策,大中之治或許就好上加好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