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唐宣宗爲什麼會被讚譽爲“小太宗”?

唐宣宗爲什麼會被讚譽爲“小太宗”?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4.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宣宗爲什麼會被讚譽爲“小太宗”?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提起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和唐玄宗,恐怕是人盡皆知。然而明清兩朝在祭祀唐朝皇帝時,一直堅持的卻只有三人,其中兩人分別是唐高祖和唐太宗,另外一個正是我們今天要說的唐宣宗。唐高祖和唐太宗的功績暫且不說,開創“永徽之治”的唐高宗和將大唐王朝推向頂峯的唐玄宗竟然會“落榜”,倒是讓一個知名度不高的唐宣宗“上榜”了。

唐宣宗是唐朝後期的一位皇帝,他去世後,不到半個世紀,大唐就覆亡了。他在史書中的形象是相當不錯的,後世多把他和唐太宗相提並論,贊他爲“小太宗”。然而,真實的唐宣宗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唐宣宗爲什麼會被讚譽爲“小太宗”?

1、收復河湟之地

對於古代皇帝來說,要想成爲“大有爲之君”,必然需要在疆域方面下點功夫,或收復失土,或開疆拓土。唐宣宗最爲人稱道的一點就是他收復了河湟之地。安史之亂期間,朝廷爲了儘快平定動亂,從安西、隴右抽調了大量兵馬,使得西北空虛,進而讓吐蕃佔了大便宜,朝廷由此失去了對河西走廊的控制。

安史之亂平定後,朝廷上下一直想收復西北失地,可國力衰退過於嚴重,始終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如果從公元758年開始算起,一直到唐宣宗收復河湟,這些地方脫離了唐朝近百年。公元844年,雄踞西北的回紇已走向衰落,吐蕃也發生內亂。

大唐之“大”

當時在位的唐武宗得知消息後,迅速召集朝臣,意圖趁機收復河湟地區的十八州之地。可惜唐武宗突然離世,這個機遇被新皇帝唐宣宗給撿到了。唐宣宗初登大寶,正是意氣風發的時候,他決心以武力來讓自己斬獲這個不世之功。要說老天真的是待唐宣宗不薄,公元848年,沙州一位名叫張議潮的豪強逮着機會起事了,他一口氣收復了西北十一州。

公元851年,他派人將十一州的相關資料都送到了長安,並表示效忠唐朝,他後來被唐宣宗封爲歸義軍節度使。唐宣宗等於是不費一兵一卒就收復了西北十一州,不僅他自己認爲這是天命許之,後世也將這份大功歸到了他的身上。然而,如果沒有吐蕃內亂和張議潮的起事,以唐宣宗的本事,恐怕會是另外一番結局。

2、善於製造佳話

唐宣宗能夠以一皇叔的身份在複雜的政治環境中熬了三朝,最後還成功登頂,可見他的權術之高!他繼位之後,處處以唐太宗爲榜樣,製造出了不少歷史“佳話”。有一次,他出宮打獵,期間碰到一羣砍柴的樵夫,他就問了一下當地縣令的情況,結果樵夫們對縣令交口稱讚。

待他回宮後,他就把這個縣令的名字給記了下來,沒兩年,這個縣令就被提拔爲刺史。按制,縣令需要入宮向皇帝謝恩,君臣相見後,唐宣宗異常歡喜,不僅重賞了縣令,還把個中緣由告訴了縣令。唐宣宗做過不少類似的事情,可見他在吏治方面還是有一套的。

難怪有些有識之士說唐宣宗不稱職,才能上只能勝任縣令一職。唐太宗以知人善任著稱於世,一心效仿他的唐宣宗不可能不知道知人善任的重要性。

可唐宣宗的效仿簡直是讓人發笑,爲了讓天下臣民能夠把他捧到唐太宗的高度,他提拔一些太宗朝名臣的子孫進入朝廷中樞,比如魏徵的後代魏謨等。在他看來,他所重用的大臣和太宗朝的大臣關聯在一起,他也就可以和太宗關聯到一起。這種行爲有沒有一點邯鄲學步的味道?

1、盡反武宗之政

唐武宗在位期間,着實爲天下做了不少大事,尤其是滅佛。唐朝對宗教發展一直持以比較開放和包容的態度,結果到唐朝中期,佛門子弟滿天下,佛家寺廟隨處可見,大量的人口和土地都成爲佛家的了,導致國庫收入減少,百姓負擔加重。唐武宗能夠下令滅佛,絕對是有大功於社稷。

表面上看,唐宣宗只是廢掉了滅佛這項政策,實際上,他的所作所爲讓朝廷的財政更是捉襟見肘。

唐宣宗爲什麼會被讚譽爲“小太宗”? 第2張

只要是受到唐武宗重用的能臣、賢臣,唐宣宗是一概不重用。當然,這隻能算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範疇,可是唐武宗明明是爲了精簡官吏才裁撤的官員,唐宣宗卻也反其道而行之,不僅讓大傢伙官復原職,還額外增加了很多官員。總之,只要是武宗朝的政策,他都要反對,完全是一種爲了反對而反對的態度。

至於他爲什麼要這麼做?有人說是因爲他和武宗關係不好,其實這只是很小的一方面,主要原因是他想把自己的“光輝”形象給樹立起來。他一邊不斷給自己的父親唐憲宗戴“高帽子”,一邊想把自唐穆宗始的四朝定義爲“僞朝”,好向朝野宣示自己繼承的是唐憲宗的皇位,是妥妥的“正統”皇帝,同時給自己來一個“撥亂反正”的大功。

2、晚唐三大主要問題皆未解決

北宋亡在了“冗官、冗兵和冗費”這三大問題上,唐朝滅亡主要也是因爲三個問題,分別是,藩鎮、宦官和黨爭。唐宣宗在把武宗手下堪比張九齡、宋璟的賢相李德裕給貶謫後,竟然又讓早已退出朝廷核心的牛黨諸人回到了朝堂上。如果說“牛李黨爭”中的李黨是銳意進取的改革派,那麼牛黨就是抱殘守缺的保守派。

晚期的唐朝如同一位重病纏身的老人,需要的不是無爲,而是改變,相信任何一個有進取心的皇帝都能明白這個道理。然而,唐宣宗卻把有心“改變”的李黨上下悉數貶謫,簡直是腦里長了個包。一些歷史學家把唐宣宗貶謫李德裕視爲“自毀長城”不是沒有道理的。

牛李黨爭

由於唐宣宗在用人方面完全沒有領會到唐太宗的精髓,導致他拿“三大問題”是一點辦法也沒有。針對宦官專權,他曾經也想過去解決,也曾向自己所重用的那些個臣子問計,可他得到的答案不是“以宦制宦”這種老生常談的策略,就是無計可施。“以宦制宦”根本就無法解決問題,實屬下策中的下下策。對於這點,唐宣宗倒是看得明白,所以他並未採納。

隨着時間的發展,他認爲只有“以力證道”一途可行,斬草除根。可惜的是,他遲遲下不了決心,還把這種要命的事情拿去和朝臣商量。天下哪裏有不透風的牆?待權宦們收到消息後,不斷興風作浪,讓朝堂局勢變得更加錯綜複雜。在他去世後不久,“三大問題”集體爆發,唐朝也快速滑向深淵。

密密麻麻的藩鎮

唐宣宗臨終前向自己信任的幾位大臣明確提出皇位繼承人是夔王李滋,可是掌握宮廷禁軍的權宦王宗實卻不買唐宣宗和大臣們的賬,他強勢地把鄆王李溫給推上了皇位,也就是唐懿宗。很多有識之士當時都覺得大唐時日無多,究其根源,問題還是在唐宣宗身上。若不是他過於熱衷權力,遲遲不立太子,也不會給王宗實等人留下機會。

早前,不少大臣建議唐宣宗早立太子,可他竟然說出了這樣一句話,“若建太子,則朕遂爲閒人。”天下和個人,孰重孰輕?唐宣宗選擇了個人,他的所作所爲和“小太宗”這三個字之間的距離簡直是十萬八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