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韓信被後世奉爲兵仙,有哪些與他有關的軼事典故?

韓信被後世奉爲兵仙,有哪些與他有關的軼事典故?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6.3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韓信,泗水郡淮陰縣人,西漢開國功臣、著名軍事家,漢初三傑之一,他是古代軍事思想“兵權謀家”的代表人物,被後世奉爲“兵仙”“神帥”。“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是時人對其的評價。作爲統帥,定三秦,擒魏、取代、破趙、脅燕、東擊齊,南滅楚,名聞海內,威震天下;作爲軍事理論家,聯合張良整理兵書、序次兵法,並著有《韓信兵法》三篇。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軼事典故

創造象棋

象棋是中國傳統棋種。它的來歷傳說不一,流傳最廣的說法是始創於西漢的韓信。

劉邦統一西漢王朝後,屢建戰功的大將韓信被呂后誘捕入獄。韓信自知壽命快到頭了,就打算在獄中寫一本兵書傳給後人。不料這事被呂后知道,就下了一道懿旨,說他身爲犯官,不能擅着兵書。韓信悲憤難忍,仰天長嘆道:“這個婆娘太狠毒了!不但要本王的命,連本王的名也要除掉啊!”當時有個獄卒聽到他這句話後,跪在韓信面前說:“王爺!你就把用兵之法傳給小人吧!”韓信苦笑了一聲說:“本王若不知用兵之道,也不會落到今天這個下場。如今悔之晚矣,怎麼能再連累你遭受殺身之禍呢?”獄卒再三懇求,韓信只是不允。

一天,這個獄卒給韓信送飯時,眼裏的淚花直打轉轉,好像有啥要事對韓信說,又忍住了。韓信一看他的神色,便感到不妙,就問獄卒:“那個婆娘是不是要對我下毒手了?”獄卒忍不住哭出聲來。韓信大笑道:“打完兔子殺獵犬,射盡飛鳥折良弓嘛!從古至今都是這樣,沒啥可怕的。”說罷,叫獄卒坐下,韓信取來一根筷子,在地上畫了個方框,又在框中畫了一條“界河”,河中寫了“楚河”、“漢界”四個字。接着又在河界兩邊各畫了三十六個小格,並說:“本王今年剛好三十六歲,一生助漢滅楚,屢立大功,到頭來卻死在一個女人手裏。你平時對我百般照料,今生今世我再沒機會報答你了,就把生平所學的奇術傳給你吧。”他說着叫獄卒取來紙筆,把紙裁成三十二個小塊,布在方框內界河兩方。一面的十六塊紙片各寫着帥、仕、相、車、馬、兵等字,另一面的十六塊紙片上寫着將、士、象、車、馬、卒等字。

韓信被後世奉爲兵仙,有哪些與他有關的軼事典故?

擺好後,韓信邊移動紙片邊告訴獄卒:“這個方框就是千軍萬馬的大戰場,兩面各代表一方的軍力。用兵之道,貴在主帥多謀善變,通盤籌劃、奇正配合,以不變應萬變……”並具體地教獄卒如何跳馬、出兵等。獄卒邊點頭邊稱讚:“奇!王爺真是個奇人啊!”

從那天起,韓信每天都和這個獄卒守着方框(棋盤)研究兵法。不久,韓信被呂后殺死,那個獄卒也逃走了。他躲藏在一個深山裏,搭了間草棚,開荒種地,全家人自耕自食,一有空閒,就專心研究韓信授給他的奇術。因紙片易爛,就換成了扁圓形小木頭坨兒,爲好區別又染成紅黑兩色。又據“奇”的諧音,把“奇”叫做“棋”,還寫了一本《棋譜》傳給了他的兒子。後人認爲棋雖可佈陣,但不是真的兩軍作戰,只是一種象徵,所以稱它爲“象棋”。

風箏來歷

風箏的起源與韓信。中國是風箏的故鄉,南方稱“鷂”,北方稱“鳶”。 相傳,風箏的發明人是大軍事家韓信。垓下之戰中,韓信以“十面埋伏”之計將項羽的軍隊團團包圍,爲了瓦解楚軍的軍心,韓信派人用牛皮製成風箏,上敷竹笛,夜晚放到高空中,風吹着笛子發出淒涼的聲音,漢軍和着笛聲唱起楚國的民歌來。楚軍聽到了鄉音,都想念起故鄉來,鬥志渙散了。結果,楚霸王一敗塗地,在烏江邊上自殺了,這就是成語“四面楚歌”的故事。唐朝趙昕也在《熄燈鷂文》中說:垓下之戰時,韓信製成風箏,讓張良坐風箏上天,高唱楚歌,楚歌傳到楚營,動搖了項羽軍心。宋朝的《事物紀原》中還記載韓信曾利用風箏測量距離之事.

韓信被後世奉爲兵仙,有哪些與他有關的軼事典故? 第2張

分油

韓信是中國古代一位有名的大元帥,輔助劉邦打敗楚霸王項羽,奠定了漢朝的基業。民間流傳着一些以韓信爲主角的有關聰明人的故事,下面就是其中的一個.

據說有一天,韓信騎馬走在路上,看見兩個人正在路邊爲分油發愁。這兩個人有一隻容量10斤(1斤=500克)的簍子,裏面裝滿了油;還有一隻空的罐和一隻空的葫蘆,罐可裝7斤油,葫蘆可裝3斤油。要把這10斤油平分,每人5斤。但是誰也沒有帶秤,只能拿手頭的三個容器倒來倒去.

韓信騎在馬上,瞭解情況以後,說:“葫蘆歸罐罐歸簍,二人分油回家走。”說完了,打馬就走。兩個人按照韓信的辦法倒來倒去,果然把油平均分成兩半,每人5斤,高高興興,各自回家。究竟是怎樣倒來倒去的呢?三種容器各自裝油斤數的變化過程,可從下面的表中看出.

韓信所說的“葫蘆歸罐”,是指把葫蘆裏的油往罐裏倒;“罐歸簍”是指把罐裏的油往簍裏倒。通常分油要把油從大容器往小容器裏倒,這時卻把小容器裏的油往大容器裏“歸”。往油葫蘆裏倒油,只能得到3斤的油量;把葫蘆裏的油往罐裏“歸”,“歸”到第三次,葫蘆裏就出現2斤的油量。再把滿滿一罐油“歸”到簍裏,騰出空來,把葫蘆裏的2斤油“歸”到空罐裏;最後再倒一葫蘆3斤油,“歸”到罐裏,就完成分油任務了.

解:先用油葫蘆連裝三次,共裝9斤,將7斤的瓦罐注滿後,油葫蘆裏還剩2斤。然後將瓦罐的7斤再全部倒入簍,這時簍裏是8斤油。再將油葫蘆內的2斤油 全部倒進瓦罐。最後用空葫蘆在簍裏灌滿(3斤),倒進瓦罐。這樣,簍裏剩下的油和瓦罐中裝的油都正好是5斤。雙方各分其一,恰好各人所得完全相等.

點兵

秦朝末年,楚漢相爭。一次,韓信將1500名將士與楚王大將李鋒交戰。苦戰一場,楚軍不敵,敗退回營,漢軍也死傷四五百人,於是韓信整頓兵馬也返回大本營。當行至一山坡,忽有後軍來報,說有楚軍騎兵追來。只見遠方塵土飛揚,殺聲震天。漢軍本來已十分疲憊,這時隊伍大譁。韓信兵馬到坡頂,見來敵不足五百騎,便急速點兵迎敵。他命令士兵3人一排,結果多出2名;接着命令士兵5人一排,結果多出3名;他又命令士兵7人一排,結果又多出2名。韓信馬上向將士們宣佈:我軍有1073名勇士,敵人不足五百,我們居高臨下,以衆擊寡,一定能打敗敵人。漢軍本來就信服自己的統帥,這一來更相信韓信是“神仙下凡”、“神機妙算”。於是士氣大振。一時間旌旗搖動,鼓聲喧天,漢軍步步進逼,楚軍亂作一團。交戰不久,楚軍大敗而逃。 [199]

首先先求5、9、13、17之最小公倍數9945(注:因爲5、9、13、17爲兩兩互質的整數,故其最小公倍數爲這些數的積),然後再加3,得9948(人)。

簡單扼要總結:

1.算兩兩數之間的能整除數

2.算三個數的能整除數

3.用1中的三個整除數之和減去2中的整除數之差(有時候是倍數)

韓信帶1500名兵士打仗,戰死四五百人,站3人一排,多出2人;站5人一排,多出3人;站7人一排,多出2人。韓信馬上說出人數:1073

韓信被後世奉爲兵仙,有哪些與他有關的軼事典故? 第3張

踅面

相傳是由西漢淮陰侯韓信所創,到現在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可稱得上是“中國最古老的方便麪”。漢二年四月劉邦兵敗彭城,漢二年五月魏王豹反漢,秋八月,劉邦派酈食其說降失敗後派韓信攻打魏國,當時韓信正準備在洽川的夏陽渡軍。假如埋鍋造飯,敵兵就會從煙火的大小多少判斷兵力的強弱,是兵家大忌。爲解決士兵吃飯問題,韓信讓以當地盛產的蕎麥爲原料,烙成大餅,發給士兵,吃時用開水一泡即可,十分快捷方便,爲戰爭的勝利起到了重要作用。“踅”即“折足”,是個會意字,在關中方言中是“轉來轉去”的意思。因爲踅面從和麪、攤餅到下面、撈麪甚至放調料的每一個程序,都有“踅”的動作在裏邊,因而得名。

賭神韓信爺

韓信爺一身戎馬,擅長帶兵,相傳系以「設賭安軍心」之舉,常在士卒睏乏之時,以賭來激勵精神,刺激士氣;因之,官兵樂爲其用,屢戰屢勝。韓信以「賭」爲致勝之說,流傳民間,遂被奉爲「賭神」祀之,賭博場所並奉爲祖師爺。故許多祈求偏財運之信衆,亦深感韓信爺降福之靈驗,逕往神前誠禱祝之。

倉神韓王爺

倉神又稱廒神、蒼王、倉官,最早的倉神是天上的倉星,後來慢慢的被人格化,因韓信在歷史上知名度比較高,他曾做過管糧的小官,功高蓋世,卻慘遭殺害,後人出於對他的悲慘遭遇的同情,而把他奉爲倉神和糧行的祖師爺.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劉邦拜韓信爲大將,以曹參、樊噲爲先鋒,利用秦嶺棧道(又名“閣道”、“複道”、“棧閣”。古代在今川、陝、甘、滇諸省境內峭巖陡壁上鑿孔架橋連閣而成的一種道路,是當時西南地區的重要交通要道)已被漢軍燒燬,三秦王鬆懈麻痹之機,採取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之計,派樊噲、周勃率軍萬餘大張聲勢地搶修棧道,吸引三秦王的注意力,自己則親率軍隊潛出故道,翻越秦嶺,襲擊陳倉(項羽所封雍王章邯屬地)。章邯從廢丘(雍都,陝西興平東南)倉促率軍馳援陳倉,被漢軍擊敗,逃至廢丘、好峙(陝西乾縣東),漢軍分路追擊,在壤東(陝西武功東南)、好峙兩地再敗雍軍,俘虜章平,進圍章邯殘部於廢丘。爾後,連續作戰,分兵略地,迅速佔領關中大部,平定三秦之地,取得對楚的初戰勝利。

這一典故脫胎於還定三秦,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於是漢王大喜,自以爲得信晚。遂聽信計,部署諸將所擊。”即劉邦依照韓信的計策部署了每一位將領所要攻擊的目標,具體的計策是什麼,司馬遷沒有明說,我們所知道的便只有韓信設計了進攻路線、每名將領的進攻目標,然後通過劉邦這樣一個傳令兵樣的角色將命令傳達出去,進行實際的部署最終還定三秦。我們只能去每一位將領的傳記中去尋找,可是單單憑每一位將領的行軍路線並無法完全還原韓信當初制定的計策規劃。於是,後世的說書人便挺身而出,依據高祖本紀中“八月,漢王用韓信之計,從故道還,襲雍王章邯。”的記載,元代無名氏在戲曲《暗度陳倉》中讓韓信唱道:“着樊噲明修棧道,俺可暗度陳倉古道。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棧道守把。俺往陳倉古道抄截,殺他個措手不及也。”這一曲唱詞下來,歷史爲之改觀變色。從此以後,韓信“出故道還”的歷史,被唱成了“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歷史,爾後更被總結成了三十六計的第八計,成了漢語中耳熟能詳的成語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