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張角的黃巾起義爲何沒能成功?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張角的黃巾起義爲何沒能成功?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6.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張角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三國演義》第一回寫“黃巾起義”,說張角本是“不第秀才”,毛評說“脫儒冠而裹黃巾,負卻秀才名色”。

這就純是小說家言了,漢朝尚無科舉考試,何來“不第”之說?漢朝倒是有“秀才”,卻和後來科舉中的舉人、秀才的秀才不一樣。

“秀才”原本是指優異的人才,在《管子·小匡》裏第一次出現:“農之子常爲農,樸野不慝,其秀才之能爲士者,則足賴也。”尹知章註解說:“農人之子,有秀異之材可爲士者,即所謂生而知之,不習而成者也。”把“秀才”解釋成“秀異之材”,也就是優異的人才。

司馬遷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裏說:“吳廷尉爲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幸愛。”用法和上面一樣。

漢朝實行“察舉”制,秀才開始和孝廉一起成爲舉士的名目。《後漢書·左雄周舉等傳》裏說:“漢初詔舉賢良、方正,州郡察孝廉、秀才,斯亦貢士之方也。”晉代葛洪的《抱朴子》記載:“時人語曰: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

張角的黃巾起義爲何沒能成功?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東漢時,因爲光武帝叫劉秀,爲了避諱,秀才改稱爲“茂才”,所以後人也稱秀才爲茂才。

唐初,秀才曾和明經、進士一起設爲科舉科目,但不久就停廢。與此同時,秀才也習慣地成了讀書人的通稱,在唐宋間,凡是應舉的讀書人都稱爲秀才。

宋代各府向朝廷貢舉人才應禮部會試,沿用唐代後期之法,先進行選拔考試,其中凡應舉參加選拔考試,以爭取舉薦的,都稱爲秀才。在選拔考試中落榜的,就是“不第秀才”了,所以,“不第秀才”之稱,始用於宋代,漢朝末年是沒有這種說法的。

到了明清時期,秀才專指府(或直隸州)學、縣學的生員。要想成爲秀才,必須在童子試裏獲得錄取。如果沒有獲得錄取,不論年齡大小,一律稱爲童生。比如魯迅小說《孔乙己》裏的孔乙己,多次童子試考不上,人已老了,但還是童生。如果縣、府、院三試都錄取了,進入府學、州(直隸州)學或縣學的,稱爲“進學”,通名“生員”,也就是俗稱的秀才了。

唐末書生黃巢落第後起兵造反,《水滸傳》裏有“白衣秀士”王倫,“白衣秀士”,其實就是“不第秀才”。大約是科舉落第的讀書人容易參加到起義造反的隊伍中去的緣故,小說作者就給張角也加上了一個“不第秀才”的名號。

張角在《三國志》《後漢書》裏都沒有傳記,是東漢時期冀州鉅鹿(今河北鉅鹿)人,家世和出生年月都已不可考。

按照《三國演義》裏的描述,張角進山採藥,遇見了一個碧眼童顏的老人,自稱南華老仙,授予他天書三卷,稱之爲《太平要術》。張角得書後,日夜攻讀,能夠呼風喚雨,自稱“太平道人”。

中平元年(184年)正月,瘟疫流行,張角散施符水給人治病,又自稱爲“大賢良師”。張角和弟子云遊四方,到處書符唸咒,信衆越來越多。張角就把他們分爲三十六方,每方各置首領,並宣傳說“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他讓人用白土寫“甲子”二字於家中大門上。沒過多久,青州、徐州、幽州、冀州、荊州、揚州、兗州、豫州等八州,家家祀奉張角的名字。

於是,張角率領信徒起義,自稱“天公將軍”,弟弟張寶稱“地公將軍”,張樑稱“人公將軍”。參加的人都裹上黃色的頭巾作爲標誌,所以稱之爲“黃巾軍”,史稱這次起義爲“黃巾起義”。

張角的黃巾起義爲何沒能成功?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第2張

小說家“入山遇仙”“呼風喚雨”“妖術作法”之類當然不可信,但張角起兵的過程在史料中還是可以找見一些記載的。

比如《後漢書·皇甫嵩傳》裏說:“初,鉅鹿張角自稱‘大賢良師’,奉事黃老道,畜養弟子,跪拜首過,符水咒說以療病,病者頗愈,百姓信向之。角因遣弟子八人,使於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轉相誑惑。十餘年間,徒衆數十萬,連結郡自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之人,莫不畢應。遂置三十六方。方猶將軍號也。大方萬餘人,小方六七千人,各立渠帥。”

《三國志·張魯傳》裴注所引的《典略》記載:“光和中,東方有張角,……角爲太平道。……太平道者,師持九節杖,爲符祝,教人叩頭思過,因以符水飲之。得病或日淺而愈者,則雲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則雲此人不信道。”

可見,“黃巾起義”是利用宗教活動進行起義的典型事例,這一方法得到了後人的多次效仿。

張角兄弟三人應該是漢末黃老道的信徒,在得到了《太平經》(即順帝時于吉、宮崇所傳的《太平清領書》)後,把二者思想相融合,創立了“太平道”。

“太平道”以陰陽五行、符籙咒語爲根本教法,信仰“中黃太一”,宣稱有鬼神在天上監視人們的行爲,鬼神根據行爲的善惡來確定人們的壽命,所以要求人們多行善事,少做壞事。

太平道宣稱,人生了病,是違天犯過所致,要治病,就得“跪拜首過”,因爲天是看得見人間行爲,聽得懂人間語言的,向天地跪拜,就能請求神祇寬恕,解除自己的罪過和痛苦。還宣稱,信徒要是犯了過錯,只要跪拜在首領面前,承認錯誤,保證不再犯,就會得到寬恕。

張角的黃巾起義爲何沒能成功?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第3張

張角用來廣收信徒傳道的另一個重要法術就是用“符水咒說療病”。符水,就是把神符焚燒成灰,用酒或水喝下去,稱之爲“吞符”。吞符就是使神符存於心中,只要心有所思,符的神力就隨之發出,百病就會被驅散。咒,也叫“祝”,咒說就是神的言辭,太平道宣揚,只要唸咒,就可以祛疾治病。

這樣的治病方法,在現代人看來,簡直是兒戲。但在百姓苦難深重,看不到一點希望的時候,往往也會成爲想象中的一根救命稻草。張角爲百姓治病的確切情況,我們無法得知,但可以猜想,若是治不好,他就會說是信徒不夠虔誠,而那些碰巧痊癒的,自然就被當成是神蹟了。

張角的信衆發展地很快,他也產生了取代漢朝的想法。

太平道信仰“中黃太一”以“土”爲吉,崇尚黃色,所以張角提出了“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的口號,起義軍頭裹“黃巾”,就是隱含着主運土德的太平道即將取代主運火德的東漢王朝,建立一個“黃天太平”社會的願望。

張角又按照五行生剋的理論,選定於甲子年甲子日(即漢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三月五日舉行大起義,所以又提出了“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

這年二月初,各方首領及信徒便已着手準備起義,他們用石灰在洛陽的市門及州郡官府牆上書寫“甲子”等標語口號。一個大方的渠帥馬元義通知荊州、揚州的信徒數萬人,到鄴(河北臨漳)城集中,並進京約定宦官中常侍封諝、徐奉爲內應。

但沒等到預定日期,一個叫唐周的信徒上書官府告發起義之事。於是朝廷捕捉馬元義車裂於洛陽,並捕捉誅殺了張角信徒一千餘人,又通知冀州捕捉張角及其家人。

事情已經敗露,張角提前發動了起義,他依據《太平經》裏“有天治、有地治、有人治,三氣極,然後歧行萬物治也”的理論,自稱“天公將軍”,弟弟張寶稱“地公將軍”,張樑稱“人公將軍”。

起義發展很快,旬日之間,天下響應,京師震動。但在官府和地方豪強的聯合鎮壓下,不到一年時間,“黃巾起義”就失敗了。張角也在此期間病死。

張角的黃巾起義爲何沒能成功?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第4張

一次聲勢如此浩大的起義這麼快就失敗了,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此處不多做討論。但看看《三國演義》裏的描述,以及《三國志》裏的零星記載,我們不難發現,由於黃巾軍的主體是農民,組織不夠嚴密,缺乏統一的指揮和調控,各地黃巾軍沒有同一目標,只是佔地死守或到處搶劫,即便友軍有難時,各軍也不會相救,因此很快就被各個擊破。

黃巾起義沒能成功,但對歷史的發展卻影響重大。朝廷爲了儘快平定戰亂,把軍權下放到了地方。這一措施,有力地鎮壓了黃巾軍,卻也造成了地方輕視中央的惡果,使得一些具有野心的將領或官員藉機擁兵割據。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最終的三國分立,莫不因此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