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黃巾起義究竟是什麼樣的 該起義爲何能快速蔓延到全國

黃巾起義究竟是什麼樣的 該起義爲何能快速蔓延到全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8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瞭解:黃巾起義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黃巾起義,爲何能迅速蔓延東漢全國?

這篇文章,我們來說說黃巾起義。

黃巾起義爆發於公元184年二月。起義剛爆發時,勢頭很猛,起義軍攻城拔寨,焚燒官府,沒逃走的官吏要麼給殺死,比如南陽郡守褚貢;要麼給綁票,比如安平王劉續。劉續被活捉後,手下花了好大一筆錢才把他給贖回來。

黃巾起義不但強度大,而且範圍還很廣。黃巾軍總數幾十萬人,起義烽火波及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大概包括今天的江蘇、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山東、河南、河北等地,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它這個地域性上的廣度。

當時東漢一共才十三個州,八個州被起義波及,黃巾起義一下子就變成全國性的危機事件。漢靈帝立即派兵鎮壓,只用了八個月,就消滅了黃巾軍主力。

黃巾起義究竟是什麼樣的 該起義爲何能快速蔓延到全國

所以黃巾起義就有個奇怪的特點:爆發時很猛,但失敗得也很快;迅速進入了高潮,持續時間卻很短。

爲什麼會出現這個巨大的反差呢?今天這篇文章,就來解開這個謎團。

黃巾起義失敗的原因,其實並不複雜,三點即可概括:

第一個,黃巾軍戰鬥力差。

歷史書上說,黃巾軍數州並起,有幾十萬人。

但實際上,這幾十萬人不都是戰士,其中夾雜着大量的非戰鬥人員,比如老人、婦女和兒童。當時老百姓都活不下去,往往扶老攜幼、拖家帶口地參加黃巾軍。

黃巾軍中非戰鬥人員有多少呢?

大概佔總數的三分之二。換句話說,十萬人中只有三萬人能打仗的。

三分之一是戰士,好像也不少。假設黃巾軍有三十萬人,那總共就有十萬戰士了。

但就算有十萬戰士,也都是烏合之衆。

爲啥這麼說?

因爲東漢建國時,擔心地方擁兵自重,劉秀取消了西漢時的正卒制和都試製。

簡單解釋下這兩個制度。正卒制,是23歲以上、56歲以下的男子都至少要到大軍中服役一年,參加各式兵種的訓練;都試製,是郡國每年要舉行一次軍事演習。

這兩個制度放在一起,就相當於全民預備役。

正卒和都試取消後,東漢普通老百姓是沒機會參加軍事訓練的,所以我說他們是烏合之衆,戰鬥力不行。

黃巾軍失敗的第二個原因,是將領無能,戰術指揮不行。

黃巾軍的將領,都是沒什麼戰術素養的——他們厲害,只存在遊戲中。

舉兩個例子。

比如長社之戰。黃巾軍將領波才用十萬人(如上所述,不都是戰士)包圍了政府軍幾千人,人數絕對優勢。但因爲波才非常愚蠢地用野草結營,被皇甫嵩用火攻,大敗,死者數萬。

再比如宛城之戰。朱儁只用了一萬八千人,就把十萬黃巾軍包圍在宛城。攻外城時,朱儁佯攻東南,實攻西北,輕鬆破城;攻內城時,朱儁久攻不下,就假裝撤圍。黃巾軍非常幼稚地上了當,出城逃走,結果被在野戰中輕鬆擊敗。

和東漢中央軍的戰鬥中,黃巾軍每次都是人數優勢,但最終總是失敗,說明他們的指揮是不行的。

黃巾軍的將領和皇甫嵩、朱儁比,相當於業餘玩家打職業選手,勝負並無懸念。

和地方大軍戰鬥中,黃巾軍贏了很多次,還殺了幾個郡守,但這並不代表他們厲害,下面會詳細說。

第三,黃巾軍戰略不對。

在中國古代,能夠長期堅持下去的農民起義,基本上都採用同一個戰術:流動作戰。

“hit & run”,不和政府軍剛正面。

因爲一旦你佔據一個區域死守,人家就會集中全國的資源,來抓着你打,你根本打不過。

典型的案例,是唐代的黃巢和清代的洪秀全,跑着打時無人能擋,一停下來就完蛋了。

所以有經驗的農民軍,專往各個行政區域的交接地帶跑,比如什麼“三不管”地帶,然後慢慢壯大,最後角逐皇座。

張角不懂運動戰,註定了失敗的命運。

綜合以上三點,黃巾軍失敗是沒有懸念的。

黃巾起義究竟是什麼樣的 該起義爲何能快速蔓延到全國 第2張

實際上,真正困擾很多人的問題是,爲什麼黃巾軍一開始看起來那麼猛——數州並起,攻城拔寨,殺了好幾個郡國長官,把各個地方政府打得屁滾尿流。

因爲他們開局太好,所以八個月就失敗的結局才讓人難以理解。

這個問題,答案也很簡單,都是劉秀軍制改革的鍋。

劉秀建立東漢後,號稱“帶甲百萬”。可劉秀不想保留這麼多大軍,一是大戰過後,經濟殘破,得放這些青壯男丁回家種田,發展經濟;二是擔心地方郡國擁兵自重,成爲中央政府的威脅。

所以,劉秀大刀闊斧地進行裁軍。

中央軍是怎麼裁的,咱們不管,和今天的話題無關。

我們看劉秀是怎麼裁地方軍的。

第一,取消地方專職武官。

西漢時,郡國都尉是地方的專職武官,輔助太守或國相管理軍事。

免去都尉後,軍事權也劃歸了太守,太守是上馬管軍,下馬管民,所以東漢的太守又稱“郡將”。

第二,復員郡兵,同時廢除正卒制和都試製。

正卒和都試上面說過了,不再重複。

郡兵復員了一部分,地方還是保留了一點,絕大多數郡都只有一千來人。

東漢一個郡,面積大小相當於現在一個地級市,大家可以自己感受一下。

這點兵,別說打仗了,維持基本的治安都不夠。

第三,取消戍卒,削減邊境地區的軍事力量。

這個是東漢後來出現長期邊患的原因之一,但也和本期話題無關,不展開說了。

所以,劉秀這麼一改後,地方兵實在是太少了。

地方上不但兵少,戰鬥力還非常差。

大軍戰鬥力強不強,一是看訓練,二是看兵源,三是看指揮。

我們先來說訓練。

根據文獻記載,東漢各地兵營中,射箭、騎馬、戰陣的日常訓練基本不做,西漢時流傳下來的、士兵日常健身項目,什麼蹴鞠、投石、角抵,也沒人愛玩。

當時就有人埋汰這些士兵,說他們“列屯坐食”,混吃混喝,打仗不行。

訓練不行的同時,兵源素質也比西漢下降了很多。

戰國時興起的徵兵制,兩漢時還在用。

不同的是,西漢時徵兵爲主,輔以一定數量招募的士兵;東漢時,徵兵制雖然還存在,但募兵已經成爲士兵的主要來源。

爲什麼會發生這種變化呢?

兩個原因。

一個是流民太多,土地都不種了,你去那徵他們當兵?

二是豪強地主大量藏匿人口,讓我的佃客去給國家當兵?門都沒有。

但其實募兵也不必然會導致兵源素質下降。

黃巾起義究竟是什麼樣的 該起義爲何能快速蔓延到全國 第3張

比如西漢,募兵時是要挑選一下的,夠不夠勇敢,射箭準不準,身體壯不壯?

爲什麼能選?

因爲社會有尚武精神,在戰場上立功了不但能獲得榮耀,在仕途上也可以有好的發展,所以大家都愛當兵。

東漢時就不一樣了,從光武帝劉秀開始就重文輕武,整個社會都崇尚經學,看不起武人。

武人出路也不好,你像孫堅這麼卓越的將領,整整幹了十年副縣長,三次工作調動,全是平調,要不是趕上了黃巾起義,他大概率在基層官位上蹉跎歲月而死。

所以東漢社會風氣就這樣,好男不當兵。

沒人願意當兵,募兵時選擇就很有限。

有文獻記載了當時士兵的成分,小偷、強盜、地痞流氓、在逃犯人,都到大軍裏來混口飯吃。

除了花錢招募的,還有一些以減刑爲條件來當兵的犯人;邊郡募兵時,還會大量招募少數民族的士兵。

這些募兵,沒有爲之而戰的目標,眼睛裏只有錢。錢不給到位,立即就叛亂。

漢恆帝時,募兵鎮壓長沙、零陵的農民起義,豫章郡來了六百多人應募。到了前線後,這些人發現暫時領不到工資,老子不幹,當場造反。

這種大軍一旦出兵,能不能打贏敵人不好說,搶老百姓卻是很在行的。

比如袁紹兒子袁譚在青州募兵時,“放兵捕索,如獵鳥獸”;關東盟軍討伐董卓,也“縱兵抄掠,民人死者且半” 。

部隊戰鬥力不行,指揮員素質也不行。

東漢建國後,重文輕武,地方的太守、縣長縣令,大多是察舉、徵辟上來的文士。

你讓這些人尋章摘句、引經據典,那沒問題;你讓他上陣打仗,當然沒這個能耐。很多人坐而論道、誇誇其談,把地方治理好都費勁,更不用提帶兵打仗了。

代表人物孔融,名士中的名士,東漢吐槽大會前三名,但和黃巾打仗,每戰必敗。

很多太守一聽黃巾軍起義,直接就跑了;在戰場上戰死的,還算是有擔當的。

所以東漢地方政府兵很少,戰鬥力很差,指揮員很不懂打仗。

你讓地方拿什麼抵抗黃巾軍呢?

如果黃巾軍人數不多,或者只在一個州起義,那附近州郡合下兵,再找個孫堅這樣的將領,說不定還能掙扎一下。

可黃巾軍數州並起,人數幾十萬,各個郡縣都自顧不暇,哪還管得了別人呢?

所以,黃巾軍自然就如同烈火烹油一樣,在東漢大地上熊熊燃燒了,最後必須出動中央軍,還得有皇甫嵩這樣的名將帶領,才能最後撲滅起義軍。

所以,歷史的真相是:黃巾軍並不強,但東漢地方軍實在是太特麼弱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