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明宣宗朱瞻基對明朝有哪些貢獻?又被叫做“蛐蛐皇帝”

明宣宗朱瞻基對明朝有哪些貢獻?又被叫做“蛐蛐皇帝”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8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宣宗朱瞻基對明朝有哪些貢獻?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自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立明朝以來,擺在這個新生政權面前的難題一個比一個複雜。

經過元朝後期的高壓統治,加上元末起義軍的互相攻伐,老百姓飽受苦難,他們被迫背井離鄉,謀求一線生計。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便是老百姓的衣食住行。

明宣宗朱瞻基對明朝有哪些貢獻?又被叫做“蛐蛐皇帝”

爲何朱元璋能夠以放牛娃的身份,奮鬥到大明朝CEO的位置,靠的就是他有一顆體貼百姓的心:從底層走出來的他深知老百姓要的是什麼。

朱元璋嚴懲貪官,大力修建養老院、福利院、免費醫院,爲的就是讓百姓能夠安居樂業,少有所依,壯有所用,老有所養。

朱元璋開了個好頭,明宣宗朱瞻基和他的父親明仁宗朱高熾緊隨其後,共同打造出了“仁宣盛世”。

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時間雖只有九年多點,但他取得的成績卻着實不小,政治上明宣宗解決了漢王朱高煦和趙王朱高燧的奪權危機,經濟上明宣宗開展財稅改革降低百姓負擔,得到了民衆的大力支持。

因而,《明史》讚譽他:即位以後,吏稱其職,政得其平,綱紀修明,倉庾充羨,閭閻樂業。歲不能災。蓋明興至是歷年六十,民氣漸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

我們對明宣宗其實並不陌生,課本上還學過一篇由蒲松齡所寫的關於他的《聊齋志異·促織》一文,在這篇文章中,蒲松齡所講的事情和明宣宗的一個愛好有關——鬥蛐蛐。

2、“蛐蛐皇帝”明宣宗

明宣宗朱瞻基對明朝有哪些貢獻?又被叫做“蛐蛐皇帝” 第2張

現在我們來重新認識一下明宣宗吧:有請明宣宗來爲我們講解一下,您又被稱爲“蛐蛐”皇帝,請問這個外號是怎麼得來的?

明宣宗朱瞻基:“提到這個我就來氣,皇帝就不能有私生活了嗎?怎麼什麼事都有人八卦呢?”

(明宣宗好蛐蛐的事,記載於明朝呂毖的《明朝小史》上,這位還寫過一本《明宮史》。)

呂毖說,宣宗皇帝愛好鬥蛐蛐,便派人去江南尋找。上有所好,下面的人自然極力討好,幫皇帝搜尋蛐蛐,這也導致蛐蛐價格暴漲,到了數十金一隻的天價。

當時在楓橋有一位糧官,被郡督派遣出去,讓他用所騎乘的馬交換最好的蛐蛐。

糧官拿着用馬交換的蛐蛐回家後,糧官的妻子就很好奇,什麼樣的蛐蛐值得用馬換呢?

糧妻出於好奇,便悄悄打開放蛐蛐的罐子,想要一看究竟,結果這一不小心,蛐蛐就跑了,糧官的妻子很害怕,最後竟上吊死了。

糧官回來後,看看蛐蛐和妻子都沒了,又傷心又害怕,他竟也上吊死了。

《明朝小史》:帝酷好促織之戲,遣取之江南,其價騰貴,至十數金。時楓橋一糧長,以郡督遣,覓得其最良者,用所乘駿馬易之。妻妾以爲駿馬易蟲,必異,竊視之,乃躍去。妻懼,自經死,夫歸,傷其妻,且畏法,亦經焉。

後來,蒲松齡根據這則記載,改編成了一個故事《聊齋志異·促織》:宣德間,宮中尚促織之戲,歲徵民間……

這兩件事都是在說明,明宣宗愛好鬥蛐蛐,還爲自己奪得個“蛐蛐皇帝”的外號。

3、古人鬥蛐蛐的習俗發展史

蛐蛐又名促織、蟋蟀,早在兩三千年前的時候,古人就開始飼養蛐蛐了。

明宣宗朱瞻基對明朝有哪些貢獻?又被叫做“蛐蛐皇帝” 第3張

但從何時起,古人開始有鬥蛐蛐的習慣,這個並無確鑿的資料可以證明。唯一可知的是,在唐朝的時候,古人便已經有了鬥蛐蛐的習慣。

在宋代,鬥蛐蛐已經成爲了一項產業,從捕捉、飼養到上市場,每一個環節都有專門的人員負責。

宋代蛐蛐市場上,市民買蛐蛐,首先要挑選的是蛐蛐的個頭,其次挑的便是飼養蛐蛐的“閒漢”,往往越專業的飼養員養出的蛐蛐戰鬥表現也越精彩。

鬥蛐蛐,又叫“秋興”、“鬥促織”,每一年的鬥蛐蛐比賽,都在秋天舉行,到時候,各個市民便會拿着自己的得意戰將,前來挑戰一下冠軍的名額。

南宋名臣賈似道便是此中強手,他醉心於鬥蛐蛐,還將養蛐蛐、挑蛐蛐、鬥蛐蛐的經驗寫成了《促織經》出版,世人因此又稱他爲“蟋蟀宰相”。

鬥蛐蛐的發展巔峯期,是明清時期,“蛐蛐”皇帝明宣宗也是有利的推動者之一。

清朝的《燕京歲時記》記載,一隻上等蟋蟀必須符合如下條件,然後用白色泥罐密封:“七月中旬則有蛐蛐兒,貴者可值數金。有白麻頭、黃麻頭、蟹胲青、琵琶翅、梅花翅、竹節須之別,以其能戰鬥也。”

從古自今,一隻“上等蛐蛐”的價格,都足以讓普通人卻步,宋人記載:“萬金之資付於一啄”。

明清時期,不少百姓爲了捉到一隻好蛐蛐,實現脫貧致富的目的,男女老少經常是“羣聚草間,側耳往來,面貌兀兀,若有所失”。

不過,任何娛樂活動都要適量纔好,與其將金錢、精力放在娛樂方面,不如花更多時間陪伴家人,這樣也能收穫很多來自親人的溫馨經歷,何樂而不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