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古代考中進士有多難?進士最低能當知縣

古代考中進士有多難?進士最低能當知縣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7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進士最低也能做個七品知縣,現在考完什麼試能當個縣長?小編爲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從這一點講,進士非常高端。

古代考中進士有多難?進士最低能當知縣

進士是讀書人的盡頭,榮譽至高,利益極大,所以當然要歷經重重考試,他們的考試比我們多,也比我們難,下面以制度最完備的明清來描述一下,最後再說說各種科舉裏的小知識。

童生與童試

沒中秀才的讀書人都是童生,來源主要是私塾、家館和義學。私塾是先生自己辦的學校,比如魯迅小時候在壽鏡吾老先生的私塾上學。家館是有錢人在自己家設的學堂,義塾是家族集體辦的學校。

童生要考秀才,這叫小考或者童試,要考三回:縣試、府試和院試。縣試由本縣縣令主持,考四場或者五場。府試由知府或者同知主持,考三場。下來就有資格參加院試,院試由提學官(清朝的學政)主持,考兩場。

童生至少順利考完九場才能成爲秀才,第一名叫案首。

秀才與歲考科考

秀才就是生員,不但免除徭役,還有點小小地位,比如不歸地方官管,出了事情只能交給學校處理。生員分三種,廩膳生員國家管吃管喝,增廣生員沒有糧食補貼,其它是附學生員。按照慣例剛入學的新生員都是附學生員,然後考試,成績好的補充廩膳生員和增廣生員。

生員並不安生,平時小考不斷,由學校教官進行月考和季考(後來流於形式),大考是提學官主持的兩種考試:歲考和科考。

歲考主要爲了考察學業情況,然後以成績補充廩膳生員和增廣生員,成績最差的一等會被剝奪生員資格。

科考主要爲了選拔科舉生員,以成績決定是否參加鄉試,所以不是所有生員都能參加鄉試,當然,科考另一個作用和歲考一樣,補充廩膳生員和增廣生員。

規矩是三年考兩次,一次歲考一次科考。

生員還有部分可以被推薦進入最高學府國子監,成爲歲貢生員,這類學生可以直接參加鄉試。《儒林外史》中,周進是花錢成爲監生後進場考得舉人。

舉人與鄉試

正式的科舉考試是鄉試開始,童試、歲考和科考只是熱身。

參加鄉試的人有兩種來源:國子監的貢生(歲貢生員的簡稱)監生和府州縣學的優秀生員。生員在科考中連過三場,成績優異才有資格參加鄉試,國子監的學生可以直接參加鄉試。

鄉試在省城舉行,也考三場,考中就是舉人。

每個省的錄取人數不同,明清時候江浙一代的省份有上百名,剩下的大多九十名左右,個別只有四十名。鄉試是有複試的,清朝到京複試,不然不能參加會試。

這就是秋闈,第一名是解元,唐伯虎就是解元。

(貢院是考舉人的地方)

貢士與會試

考中舉人,第二年春天去京城參加春闈,也就是會試。

會試考三場,由內閣或各部大員主持,考中就是貢士。

會試錄取人數少則一百,多則四百,一般都在兩百三百,考中的貢士都能參加殿試。

進士與殿試

會試第一名是會元,其它都是貢士,然後集體進入下一個環節,殿試。

殿試由皇帝本人主持,只給貢士們重新排名,考完分三甲,一甲賜進士及第,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此時大家已是天子門生。

殿試考完後還要舉行朝考,考得好入翰林院成爲庶吉士,次等的分任主事、中書或者知縣。

進士的難度

清代有資格參加鄉試的人有百萬,但官方只允許八萬人蔘加,實際上的參加人數約爲十萬,也就是說,生員中只有十分之一的人才能去考舉人,而全國每科取舉人約有千人,也就是百人中錄取一人,現在的高考能與之相比嗎?

2018年高考錄取比例超過80%。

清朝舉人錄取比例是1%,如果和所有生員相比,比例是0.1%,競爭激烈不激烈?

所以從錄取概率來講,大學生不但比不了進士,就連舉人也遠遠不如,充其量就是個秀才。

有人說現在學生學的科目多,所以難度大。其實難度和科目多少沒關係,因爲所有學生都學那麼多科目,要難都難,要簡單都簡單,錄取比例才能說明難度係數。田徑110米欄只是一個項目,你能說劉翔拿第一就沒難度?

科舉考試裏面一波接一波全是淘汰賽,就連秀才平時的歲考都要淘汰最差的,我們上到大學畢業能有幾次淘汰?

科舉中的小知識

1、電視裏我們常常看到一個秀才整天在家苦讀,然而這在明清是不可能出現的,因爲秀才要在學校學習。明清兩代,必須要在府、州、縣學中學習才能參加科舉考試,自由人是不可以的。

2、進士原本只是科舉中的一個科目,最早從隋朝開始,此科最難考取,也最爲尊貴,所以後來成爲最主要的科目,以至於大家眼裏科舉只有兩科,進士科和諸科(其它一切科目都是諸科),而進士也成爲獲取功名者的代名詞。

3、進士死記硬背不行,主要看寫作,所以最難。唐朝進士主要考詩賦,寫不出一手好詩是混不下去的,所以王維考了個進士科的狀元。宋代重點轉到經義論策,明清開始寫八股文,反正全是創作,死腦筋是寫不出好東西的。

4、八股文範圍只限定於四書五經。

5、進士的最高榮譽是連中三元:鄉試中解元,會試中會元,殿試中狀元。歷史上大約有二十位左右連中三元的文武狀元,其中還有兩人連中六元,就是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全部第一,爲明代的黃觀和清代的錢棨。

6、科舉在東南很興盛,由此出了很多有名的讀書世家。蘇州潘氏,據家族內部統計,中過一百零九個秀才,舉人、副榜和優貢三十一人,進士八人,其中潘世恩是狀元,潘世璜和潘祖蔭是探花,比一門三探花的小李飛刀還厲害。大儒顧炎武的外甥,江蘇崑山徐家三兄弟中徐乾學探花,徐秉義探花,徐元文狀元。

7、文無第一,武無第二。進士中排名靠前的那批人學問水平其實都差不多,所以誰得狀元很偶然,全看皇帝的意思。清代陝西第一名臣王傑,會試第三,乾隆想在北方立個狀元,看他字也不錯,就殿試時選爲第一。清代狀元張謇是帝師翁同龢向光緒建議,直接拔爲第一的,走了後門。

8、歷代狀元依靠學問毫無爭議得第一的要數明代楊慎。身爲大學士楊廷和的兒子,他憑藉深厚的學問拿下第一,沒人懷疑他走後門。楊慎讀書多寫書多,著作有四百多部,以學問名垂青史。

9、正科會試之外,還有恩科和制科取士。遇到皇帝過生日或者別的慶典,除了大赦天下還可能會再開一科,這就是恩科。制科是爲選拔特殊人才而專門增加的臨時考試,比如博學宏詞科。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