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古代進京趕考到底有多難?很多讀書人路費都湊不夠

古代進京趕考到底有多難?很多讀書人路費都湊不夠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4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過去科舉考試中,分爲童生試、鄉試、會試、殿試四道門檻。過了童生試,就是秀才。現在聽起來,秀才似乎沒什麼水平。但在過去,秀才也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因爲他們已經擺脫平民的身份,將來可以參加科舉做官的。所以,秀才可以免除徭役,見官不用下跪,官員也不能隨意對他們用刑。

古代進京趕考到底有多難?很多讀書人路費都湊不夠

可是,考中秀才後,也只是個起點。還得參加本省州縣的鄉試,纔有機會獲得舉人的身份。鄉試通過後,才能參加會試,也就是俗稱的進京趕考。這其中的門檻,一個比一個難。光是秀才到舉人這一道門檻,就有很多人一輩子都跨不過去。

能參加會試的,只有全國的舉人,以及國子監這個全國最高教育機構的學生,纔有資格參加。其中藏龍臥虎,很多人都紛紛敗下陣來,只能三年後重新再考。每次會試科舉的時間都是固定的,都是在每年三月春闈。

但參加考試的學子來自全國各地,離京城較近的,還好辦一些。如果是四川、雲貴等偏遠地區的學子,麻煩就大一些了。如果不能按時參加考試。三年心血自然白費。

古代進京趕考到底有多難?很多讀書人路費都湊不夠 第2張

當然,那些偏遠地區的學子,自然要提早動身。不過,也不需要在路上,耗費太多的時間。否則,怎麼有時間讀書,準備考試的事情。這些人能經過童生試、鄉試兩重考覈,大多都是肚子裏有真材實料的人。

而開闢科舉,主要目的就是爲了招攬人才。所以,朝廷自然會想盡辦法,幫助各省舉人可以按時參加考試,又有足夠時間學習。

最直接的辦法,就是發路費。這個很關鍵。舉人當中也是貧富差距大。有錢的可以僱車、僱人,一路瀟灑,就當見識祖國大好河山。沒錢的只能勒緊褲腰帶,懸樑刺股,餓得兩眼冒翻。所以,讓舉人都可以走出來參加會試,成了第一步。

清朝的時候,給舉人發的錢,偏遠地區十兩左右,離北京城近的地區,在五兩左右。這筆錢對一個有錢公子哥,只能是一種精神鼓勵。對於一個貧寒書生,就是雪中送炭。

但是,僅僅讓舉人們可以走出家門還是不夠的。山高林又密。即便是太平盛世,也難保不會遇到壞人。所以,朝廷還可以舉人們發了一枚“火牌”,憑這枚“火牌”,舉人們可以在驛站兌換馬車一輛,馬車上插有“禮部會試”的黃旗。

黃旗的意思,就代表着天子門生。這種車,又叫做“公車”。一般來說,還沒有人敢隨便打這種車的主意。別說土匪,就連官府也不會隨便攔“公車”。

有這層防護措施,舉人一般可以在5個月左右可以到達。因爲鄉試的時間是會試前一年的八月,被稱爲“秋闈”。參加鄉試需要時間,出成績,考試前後準備,都需要時間。

而鄉試跟會試,中間大概間隔6個月左右。所以,5個月的路程是最低要求。如果快的話,一些偏遠地區,也能在三個月內到達京城,提前進行準備。

當時,以上這些優惠措施,普通人根本是沒有機會享受到的。相反,他們如果沒有特殊情況,也不能隨意走得太遠,經常會受到官府的拷問,路途十分艱難。而且,大多數人只能靠兩條腿趕路。一般來說,在過去很少有人願意進行長途旅遊。而那些舉人學子,正是因爲有朝廷的特殊朝廷,所以,可以一路順暢的到達京城,按時參加科舉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