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古代當考官到底有多難 來先一個進士再說吧

古代當考官到底有多難 來先一個進士再說吧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6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代當考官到底有多難,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當今社會有高考,而古代社會也有高考-科舉制,古代的“高考”非常的難,因此也纔有“十年寒窗苦讀”的說法!此外在古代當考官也不容易!首先取得考官的資格就非常的難!在通過地方考試取得童生(秀才)資格之後,幸運的考生將接連迎來三道大關——鄉試、會試、殿試,先後晉升舉人、貢士與進士。當你考上進士,你纔有機會當考官了。

古代當考官到底有多難 來先一個進士再說吧

科舉制度逐漸固定下來後,三級考試的考官按規都由皇帝親自派選。 其中,鄉試主考官設一正一副二位,同考官設四位,統稱爲“內簾官”,皆須由進士出身的官員擔任。 會試設一位主考官,稱爲“總裁”,以及三至五位副考官,皆由進士出身的一品二品大官擔任;此外,明中葉以後,還有十八位負責批閱五經試卷的同考官,俗稱“十八房”。

古代當考官到底有多難 來先一個進士再說吧 第2張

最後的最後,如果你有幸來到最終關卡——殿試,就會見到親自主持考試的大boss皇帝,還有陣容豪華的讀卷官隊伍,包括大學士、尚書、都御史、通政史、大理寺卿、翰林學士、詹事等。 上面說的都是主要負責主持考試或評改考卷的官員。除此之外,考場內外,還有負責行政工作的提調官、負責監考的監試官以及負責糊名、謄錄、監察挾帶等各項具體工作的專門人員。

古代當考官到底有多難 來先一個進士再說吧 第3張

在考場上,監考官們常常神經緊繃,練就一雙“火眼金睛”。 宋朝起,考試在貢院內進行,貢院內考生之間以牆壁隔開,稱爲號舍。官吏在號舍間來回巡視,發現考生作弊則即刻清除出場。值得一提的是,明清時期的考場——貢院在建築設計上十分有特色,以北京貢院爲例,二門正中懸“龍門”金字匾,龍門的北面,是一座二層的明遠樓。考試期間,監臨、監試、巡察等官登樓眺望,居高臨下,整個考場盡收眼底,便於防察。 古代“高考”也有“親信迴避”的相關規定。從唐代開始,若是主考官的子弟、親戚也參加考試,則將另外爲其舉行“別頭試”,別派考官。

古代當考官到底有多難 來先一個進士再說吧 第4張

在會試中,爲了防止徇私舞弊,考官到崗後直至評卷結束,都不得回家,直接趕到貢院居住,斷絕與外界一切接觸。考官內心一定是寂寞如雪的。

糊名(或稱彌封)是考官改卷之前的一項重要工作,從宋代開始廣泛實行。 考試結束後閱卷前,糊名官將考生試卷中填寫履歷的部分翻折封蓋,用白紙彌封後,再加蓋“騎縫章”,避免評卷官看到考生信息。是不是覺得有些熟悉?這不就是“密封線內不準答題”嘛!

古代當考官到底有多難 來先一個進士再說吧 第5張

糊名法實行以後,科場紀律嚴密了許多。但是,某些考生通過在試卷上做標記、寫暗語等方式提醒閱卷者自己的身份,徇私舞弊的現象仍然存在。於是“謄錄”應運而生,由謄錄官用硃筆(紅筆)抄錄原卷一份再供閱卷官評閱,此卷稱“硃卷”。而原卷(墨卷)則在與硃卷對讀無誤之後被封檔。

習慣了老師紅筆畫的對勾和叉,你知道科舉考試評卷官判定成績時在試卷上畫的是什麼嗎?其中,○ △ 、| ×(圈、尖、點、直、叉)分別代表從高至低五個等級,不同科目、不同類型的考題都統一實行此評價方法。

古代當考官到底有多難 來先一個進士再說吧 第6張

在殿試中,爲保證評卷公正,同一份考卷需要由多名考官共同批閱,稱爲“轉桌”。每位閱卷官看完一份,便在試卷上寫下自己的姓氏,同時標上優劣符號,等到把自己分到的試卷閱畢,再評閱別人看過的試卷,逐一輪流傳看。如果發現同一份試卷的評價懸殊,就需要另派大臣來查閱,以調查是否存在徇私閱卷。最終成績則由首席閱卷官綜合各人評價給出。

古代當考官到底有多難 來先一個進士再說吧 第7張

實際上,在其他各級考試中,“互閱”制度也一直不斷髮展着。直至今日的高考,同一份試卷也會同時由多位評卷人評判,以最大限度保證公平。 評閱考卷完畢,考官們則將依照各級考試的放榜規則對外公佈名次,不過,爲了供考生查卷,考卷還需要好好保存一段時間。 從入場、到考試、再到評改考卷,程序之繁瑣,不禁讓人感慨在科舉考場當一名考生、甚至一名考官都真不容易。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