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中國古代軍事制度對軍隊的戰鬥力有影響嗎?有着怎樣的影響

中國古代軍事制度對軍隊的戰鬥力有影響嗎?有着怎樣的影響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2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前現代社會,血緣和宗親關係被認爲是最可靠的人際紐帶。一方面,這種通過血緣、準血緣和地緣紐帶,維繫部衆的軍隊表現出較強的戰鬥力,另一方面,也使君權處於極不穩定狀態。

家軍制

軍隊具有很強的戰鬥力

家軍制通過血緣、準血緣和地緣紐帶,維繫部衆。軍隊首領極具威信。首領一般將自己的親屬安置在重要軍事崗位,儘量考慮用熟人和同鄉。此外,還盛行以收義子的方式,在麾下軍人中形成一種準血緣關係。這是因爲血緣和較近的地緣關係,在前現代社會,被認爲是最可靠的人際紐帶。正所謂“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這種軍隊的戰鬥力很強。

府兵制便屬於這種兵制。中國西魏之時,宇文泰建立了正式的府兵組織系統,府兵屬於帶軍籍的私兵,士兵要隨將領之姓,是將領的私屬。宇文泰還模仿拓跋鮮卑的八部制度,設立八柱國爲執政軸心。由於府兵大多有血緣之親,彼此感情深厚,願意同生共死,因而保證了軍隊的士氣,這也是宇文泰借鑑鮮卑部落兵制組建府兵的主要原因。

府兵也是唐朝初年的基本軍事力量,在對付突厥的戰爭中,發揮了很強的戰鬥力。

中國古代軍事制度對軍隊的戰鬥力有影響嗎?有着怎樣的影響

唐與突厥的戰爭是7世紀唐朝建立初期同東、西突厥進行的一系列戰爭。戰爭期間,唐朝由開始的安撫和防禦轉爲進攻,加之突厥內部的分裂和內亂,唐朝分別於630年和657年徹底擊敗東、西突厥,俘虜東、西突厥可汗,突厥汗國滅亡。唐朝在原東、西突厥領地分別設立都督府和都護府。

府兵制最大的問題在於對君主的忠誠度

這個制度增強了王國的軍事實力,但是也使君權處於極不穩定狀態。這種兵制最大的問題在於對君主的忠誠度。從東漢末年到唐朝開國,大部分王朝的衰亡都是源於擁兵自重的將軍發動的政變。

實際上,從北周時起,就開始吸收均田制的農民當兵,府兵開始向國家化方向發展。隨着隋朝的建立,府兵制徹底與均田制相結合,凡是軍士都可以分到一份田地,軍人不再有特殊軍籍,完全歸屬鄉村的坊裏管理,從此形成了寓兵於農、兵農合一的軍事制度。

唐初的府兵,大部分是久經沙場的老兵。這些老兵分得了土地,受到了鼓舞。然而,由於軍府過分集中於關中,關中戰亂頻仍,農田荒廢,生產下降。本來富庶的八百里秦川很快就凋敝下來,關中地區越來越依靠南方漕米的供應。結果是大批關中農民逃亡,府兵越來越少,府兵制名存實亡。

唐朝中葉以後的藩鎮是府兵制的餘燼。當時節度使獨攬一方軍政財權,其職位由子弟或部將承襲,不受中央政令管轄。這導致了盛唐的衰落和五代十國的開啓。

宋統一之後,在中國的歷代王朝出現緊急的軍事需要之時,也會出現家軍,著名的如岳家軍、戚家軍等。但這類軍隊無疑會受到君主的猜忌,著名將領岳飛後來就是被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

中國古代軍事制度對軍隊的戰鬥力有影響嗎?有着怎樣的影響 第2張

岳家軍是南宋初年由岳飛領導的抗金軍隊。岳家軍紀律嚴明,訓練有素,金人有“撼山易,撼岳家軍難”之語。圖爲岳飛坐鎮指揮的郾城之戰。

古代少數民族軍隊一般由血緣關係維繫

中國古代的少數民族能征善戰,其軍隊一般都是由血緣關係所維繫,實行兵民合一的模式。比如女真人實行了猛安謀剋制度,即一種兵民合一的社會組織。女真人依託這個組織,平時放牧打獵種地,戰時則編隊出征。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出山之後,將之整合得較爲齊整,方便指揮和作戰。大體而言,謀克爲百夫長,統三百戶,統轄的單位也叫謀克。十謀克爲一猛安,猛安爲千夫長,統轄單位也叫猛安。猛安之上還有元帥或者萬戶,謀克之下還有更小的編制,但不是獨立的單位。猛安、謀克的首領都出自部落中能戰的家族,猛安、謀克則是這些家族的世襲領地。

這種模式主要適用於部落民族,在“打天下”的過程中優勢突出。部落民族的軍事行動不需要專門的後勤供給部門,部落趕着牲畜一起行動就是。但是這種軍事制度不適合於定居的農業社會,在“坐江山”時就不再具有明顯的優勢。在女真滅遼後,猛安、謀克就從原始意義上的軍民一體組織向地方行政組織轉化,猛安、謀克開始有了地方官員的官階。

由於元朝兵力之強給朱元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建朝後他對元朝兵制稍加改善,形成了衛所制。衛所實行武官世襲,這種體制雖然對軍隊的穩定性有一定好處,但堵塞了優秀士兵的晉升。此外,屯墾性質的衛所逐漸變成將領的世襲莊園。如遇戰事,屯墾供給不足、少慢差費的缺點就會暴露出來。

清朝的八旗軍沿襲了猛安謀剋制度。但是隨着戰事減少,八旗子弟難免無所事事,不僅弓馬武藝廢弛,而且鬥志漸消,到了清朝中葉,八旗兵的戰鬥力已大大下降。

中國古代軍事制度對軍隊的戰鬥力有影響嗎?有着怎樣的影響 第3張

清代滿族的軍隊組織和戶口編制制度,以旗爲號,分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旗。各旗當中因族源不同分爲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漢軍。滿洲、蒙古、漢軍同屬一旗,旗色亦相同,惟從軍、入仕待遇略有不同。圖爲八旗軍服飾。

以文制武

以文制武的目的在於防止軍隊叛變

家軍制的痼疾是難以協調軍政關係。古代君王往往會忌憚家軍的軍事首領。即便君王是行伍出身,在成爲君王后也無法直接統帥軍隊。

府兵停止之後,取而代之的是募兵制。無論何人,只要驍勇都可以當兵。被招募者,免去一切徭役和賦稅。募兵屬於僱傭兵,不再隸屬軍府,由國家發給一定數目的補貼。這就出現了軍隊戰鬥人員與補給機構相分離的機制。

爲了控制軍隊,防止叛變,中國封建王朝發展出了以文制武的體制。由文官組成的兵部是最高軍事指揮機關,明代兵部尚書名義上的職權最重。兵部不僅負責軍隊編制、後勤供給、軍官晉升、軍隊訓練,還負責戰時的軍隊調動和戰略制定。而武職將領則降到了只負責具體戰役和戰鬥指揮的地位。地方上的總兵也必須受文官巡撫和總督的節制。

儒家意識形態對於維繫文官的忠誠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自理學出現之後,士大夫反叛已經成爲極爲罕見的現象,在觀念上,士大夫對反叛具有極大的心理障礙。清末的曾國藩便是一例,他雖然擁有自立爲王的能力,卻始終忠於朝廷。曾國藩的湘軍被稱爲勇營制,是借鑑戚家軍而組建起來的。曾國藩在組織湘軍時,利用自己的門生網絡招募有鄉誼和親緣關係的士兵,類似於家軍制,但是其領導模式卻是“書生帶鄉農”,具有強烈的儒家忠君意識。

以文制武最大的問題在於外行指揮內行

以文制武的最大問題在於外行指揮內行,影響軍隊的戰鬥力,畢竟像王陽明這種文武雙全的人才是少數。比如宋朝格外強調文治,對文人極端重視,但是武人受到壓制,武裝力量極弱,後被外族滅國。

中國古代軍事制度對軍隊的戰鬥力有影響嗎?有着怎樣的影響 第4張

白蓮教起義(1795-1804)是指中國清朝嘉慶年間爆發於四川、陝西、河南和湖北邊境地區的白蓮教徒武裝反清起義的事件,是清代中期規模最大的一次農民戰爭。

以文制武還使軍隊的“油水”減少,軍隊只能尋求其他方法增加收入。比如清朝軍隊的吃空餉問題突出。清朝的綠營編制固定,每個士兵都有定額的兵餉。於是駐防的長官都設法不讓自己的部隊滿額,有的甚至空出一半以上,空出的兵額的餉銀就落到了長官手裏。

如果上級來檢查,就臨時僱一些當地的老百姓充數。這已經成爲一個人所共知的潛規則。只要駐防長官打點到位,來檢查的人也不會說破。這種軍隊遇到戰事,會臨時組隊,由於平時缺少訓練,兵將兩不相知,戰鬥力遠遠不濟。在乾隆末年,在鎮壓白蓮教起義時,八旗、綠營都不中用,只能依靠各個省鄉紳組織的民兵。在嘉慶之後,除了個別地方的八旗兵和綠營各鎮所屬的少數民族軍隊以及臨時招募的軍隊外,清朝大體上已無可用之兵。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