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文化名家 > 徐禎卿的詩學思想是如何發展的?其思想前期和後期有什麼區別?

徐禎卿的詩學思想是如何發展的?其思想前期和後期有什麼區別?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吳中四才子”中,唐寅、祝允明、文徵明三人,以畫或書法蜚聲於世,獨徐禎卿以詩歌名滿士林。徐禎卿在詩壇佔有特殊地位,詩作之多,號稱“文雄”。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早期詩作近白居易、劉禹錫風格,及第後受李夢陽、何景明、迪貢等影響,倡言“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參與文學復古運動,爲“前七子”之一(其他六人爲李夢陽、何景明、邊貢、康海、王九思、王廷相)。所作《談藝錄》,只論漢魏,六朝以後不屑一顧,闡述重在復古之論。其詩格調高雅,縱橫馳騁於漢唐之間,雖刻意復古,但仍不失吳中風流之情。

徐禎卿的詩學思想是如何發展的?其思想前期和後期有什麼區別?

徐禎卿的思想仍依其生平分爲兩個時期。

其前期對儒、佛、道、文學等兼收幷蓄,體現出一種大體符合吳中地域的知識雜進性特徵;後期大體可以王陽明所說的“學凡三變”來勾勒其思想的轉變軌跡。

“末世論”思想是徐禎卿對時代特徵的一種概念性把握,也是其思想的一個基礎起點,徐氏對文學復古的倡導、一生潛心“玄學”等都與其欲拯救“末世”的意圖相關。

徐禎卿的思想歷程是與整個時代結合在一起的,每一次轉變大都體現了其精神結構的轉換,從時間來看,徐禎卿是七子典範作家中較早由文學轉入道學,又最早轉向心學之人。

《談藝錄》是徐禎卿的詩學理論專著,其詩學思想可以概括爲在“復古”觀念的觀照之下,以“情”爲核心帶動“氣”、“聲”、“辭”、“韻”、“思”等諸理論要素的詩論體系。其時的社會政治、思想潮流以及吳中文人的文化復古思潮、感受主義與審美主義的膨脹均爲徐禎卿“主情”、“復古”觀念的產生提供了極有利的環境。

“因情立格”說則是徐氏對情感與格調的相互關係所作的探索,爲復古派提供了一個學習漢魏古詩的基本途徑。

徐禎卿吳中時期的詩歌與吳中地域性因素的關係。徐禎卿早期的習詩系統爲六朝、中唐白居易、劉禹錫,又兼以晚唐,詩歌以“情深”爲主要特徵,風格哀婉清麗,詩中涌動的“愁緒”及對意象系統的選擇形成其感傷化的詩境。

徐禎卿前期詩歌主要是融入吳中一脈,具有很強的吳中地域性,但又有鮮明的個體性特徵,特別是對“情”的吟詠與張揚在吳中“主意”的詩壇環境中顯得尤爲突出,同時也成爲其入京後加入復古主義陣營的前在因由之一(另一主要因由則是其復古主張)。

徐禎卿的詩學思想是如何發展的?其思想前期和後期有什麼區別? 第2張

徐禎卿與李夢陽等七子盟友的交往與轉變。相對而言,在七子盟友中徐氏與李夢陽往來密切,特相友善,與邊貢、南京作家羣中的朱應登、顧璘亦交往頗多且情誼深厚,與何景明也有往來及詩歌酬贈,但相聚時日極短,而其與王廷相、康海、王九思、鄭善夫等人交往的記載不多。

關於徐禎卿後期詩歌觀念的轉變問題,本文主張其詩學觀念在後期並沒有發生大的轉變,只是因指導其後期詩歌創作的觀念由吳中風習轉向復古理論,才導致習詩系統改趨漢、魏,詩歌內容、藝術特徵等也發生轉變,但同時也保留了前期情深、清麗等特徵。

可以說徐禎卿的後期詩歌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南北文風的交融。李、徐論辯及二人詩學思想辨析。在前七子復古運動史上,徐、李二人之間發生了一次詩學理論上的論辯,本文對論辯的具體時間、起因、過程以及論辨的態度、結果等做了比較細緻的考察。

李、徐二人的詩學觀念在“復古”、“主情”等基本主張方面是一致的,‘但在次一級層次上還是有些差異,並且這種差異根深蒂固,始終存在,如在“復古”觀念方面,二人對具體的復古統序、復古範型內部要素的選擇等還存在一些差別。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