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晉朝文化:學術思想在兩晉時期有着重要發展

晉朝文化:學術思想在兩晉時期有着重要發展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漢代以前,政治主權完全在華夏族,漢代以後,政治主權不全在華夏族,邊疆民族帶來的草原遊牧文化也融於中原文化。時天下大亂,士族文人多不以道義爲重,儒學中衰。曠達之士,目擊衰亂,不甘隱避,則託爲放逸,遂開清談之風。晉室之興,世亂未已,向秀之徒,益尚玄風。玄學與印度東傳之佛教交匯,中國文化逐漸轉變爲儒釋道融合之狀況。

晉朝文化:學術思想在兩晉時期有着重要發展

學術思想兩晉時期是中國文化發展的重要時期之一,文化中心爲建康、洛陽,在官方教育方面,晉朝在中國歷史上首創了國子學,以後歷朝歷代延續,直到封建社會末期。在教育學領域還是中國最早把書法作爲教育課程進行推廣的時期,在官方提倡書法教育,設立書博士。這是因爲從司馬懿到司馬炎時代都有重視書法的傳統,在《法書要錄》中記載魏國的五位書法家中,司馬師、司馬昭兄弟與韋誕、虞鬆、鍾會被認爲是魏國書法名家。此時期是一個文化開創、衝突又融合的時代。由於儒教獨尊的地位被打破,使得該時期的文化走向多元發展,不斷的開發新領域與新學說。當代學派除儒教外還有由本土發展的玄學 、道教及由印度東傳的佛教,其中道教及佛教在該期間逐漸擴展到一般人民的生活 。

邊疆民族的南下帶來草原文化,東晉結合中原文化及江南文化,之後南北雙方形成文化交流或民族融合。兩晉的社會問題主要圍繞在世族上,世族是構成社會的統治階層,深深影響該時期。當代文化脫離儒教影響而發展出純哲學、純文學、純藝術、純史學及新的科學技術。例如王羲之及王獻之的書法 、顧愷之的繪畫。 在整個魏晉南北朝期間,由於邊疆民族內遷、北方人羣的南下,造成文化大交流及融合。由於儒學一統的局面打破以及玄道佛的興起,使得學術研究朝向多元化。各國爲了生存或戰爭,多少推行一些改革措施以確保某些地區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這些都使得科學技術大幅提升。道家對中國科技史亦帶來貢獻,其外丹、內丹修煉包含多種科學。外丹包括了黃白,也就是鍊金術。

以爐鼎燒練鉛汞來提煉丹藥。丹藥有些有毒,但有些有功效。內丹則以人體爲爐、人的精氣爲材料、以神爲運用來燒練成“聖胎”。它的修煉方法涵蓋養生學及氣功。由於兩晉世族生活優越,產生許多優秀的藝術家。清談帶來邏輯思辯的發展,以及老莊的自然觀,使藝術蓬勃發展。繪畫等藝術脫離儒教後走向自由探索,逐漸發展成純藝術。佛教的推廣,寺院及佛像大量出現,帶動藝術創作。佛經、佛門故事的傳入也拓展藝術的想像空間。到南北朝時藝術更興盛,南方以繪畫爲主,北方以雕刻塑像爲主。《竹林七賢與榮啓期》,南朝大墓磚畫。由上至下,左至右分別爲春秋隱士榮啓期及竹林七賢阮咸、劉伶、向秀、嵇康、阮籍、山濤、王戎。晉朝的學術思想,已由經學轉爲玄學爲主。清談則於士大夫之間廣爲流行。魏晉交替之際,司馬氏意圖奪取皇位,政治壓抑,社會動湯,時稱“魏晉之際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名節禮法流於虛僞或鄙視。此時世族苟且偷安,又心懷憂慮,遂以清談代替,拋開現實,專尚理辯。儒學發展到最後已破落瑣碎,着重考據而輕視義理,使得思想處於空窗期。玄學就在這些原因下,於240年-249年間發展並盛行 。 玄學與道教並非同物,主要書籍爲《老子》、《莊子》和《周易》,合稱三玄。思想核心爲“無”,玄學家認爲“萬物皆產生於無”。

“無”無法感應,但能主宰一切。玄學在政治上主張“無爲而治”,並將儒家的“名教”與道家的“自然”結爲一體,提倡“名教出於自然”。該論點認爲天下尊卑、上下關係本來即有,不可否認。由於要求老百姓“順天知命”,受到當道者歡迎而大力提倡早在曹魏時期,何晏、王弼即提出“名教出於自然”說。西晉初年,玄學思想的代表爲竹林七賢,思想各有輕重,但主要以嵇康及阮籍的思想爲代表。他們崇尚“自然無爲”的態度,主張“越名教而放自然”。揭露司馬氏集團虛僞的“名教”外衣,對所謂“名教”禮法唾棄之。但因“任自然”觀點過於極端發展,呈現出聲色犬馬的放蕩生活。到西晉後期,玄學代表爲斐頠及郭象。斐頠對“任自然”提出修正,主張“崇有論”,以矯“虛誕之弊”。郭象進一步證明“名教”即是“自然”,玄學發展至此已臻終結。此時清談之風亦蔓延到政治舞臺上,握有大權的達官顯要也大談玄理,呈現一批在世又欲出世的權貴 。 東晉時期,放蕩的行爲稍微收斂,但清談之風因爲朝廷權貴提倡而盛行不衰。當時世族生活優裕,多喜於名山古剎、別墅湖畔優談玄理,成爲社交活動。朝廷及世族忽略具體事務,終日暢談玄理,形成苟且頹廢的價值觀,導致東晉朝廷逸於偏安。由於佛教東傳,許詣、孫綽將佛學加入清談,與玄學互相激湯。若干僧侶也加入清談,傳達佛學,例如竺法護、道林等人。不過仍然有人反對清談,大多爲寒族。如西晉斐頠、江敦、範寧,東晉應詹、陶侃、卞壺等人,範寧甚至着有“王何論”,嚴厲批評何晏、王弼二人。但清談仍歷久不衰,直到隋朝方衰,唐朝中期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