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詩詞名句 > 祖詠所作的《望薊門》,表達自己願以身報國、戍邊立功的豪情鬥志

祖詠所作的《望薊門》,表達自己願以身報國、戍邊立功的豪情鬥志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9.5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祖詠,字號不詳,唐代詩人,與王維交好。他擅長詩歌創作,在年輕時就享有詩名。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祖詠所作的《望薊門》,和大家一起分享。

知道祖詠,大抵是因爲此首《終南望餘雪》:“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畢竟裏面自帶傳奇色彩,參加科考時候,按照程序必須作一首合符規格的詩作出來。不是尋常人,當然不走尋常路。祖詠思索片刻,大筆一揮,寫了四句,筆一擱就算完事了。考官都非常驚訝,這小子的速度。然後,驚呆,再然後,驚詫。汝何只完半?答曰:思至此,情至此,何必再多此一舉乎!衆驚。

這個不知道是不是故事,不是當事人,不好下結論。但空穴來風,未必無因。想來祖詠也就“半首詩作”的才氣儼然,如果真是才華橫溢,必定完整一首五言律詩成功顯現。畢竟科考不是開玩笑的,就好比寫高考作文,明明規定要寫八百字,你胡亂整個兩百字,即使再高級完美詞調華麗,也不可能得個滿分狀。那樣做作,完全是自毀前程,自尋死路。但現場的祖詠,這“筆”裝的比較有格調。想來,不僅當時的考官加入UC“震驚社”,便是現在想來,對這個搞法也是震驚莫名。

祖詠所作的《望薊門》,表達自己願以身報國、戍邊立功的豪情鬥志

祖詠肯定是有才華的,至於能否橫溢,大約值得商榷。但《唐才子傳》卻對其記載一筆,評論其詩:“翦刻省靜,用思尤苦,氣雖不高,調頗凌俗,足稱爲才子也。”祖詠有詩《答王維留宿》:“四年不相見,相見覆何爲?握手言未畢,卻令傷別離。升堂還駐馬,酌醴便呼兒。語嘿自相對,安用傍人知。”通過其詩作,我們可以知道他與著名山水詩人王維有來往,王維在《贈祖三詠》裏寫道:“結交二十載,不得一日展。貧病子既深,契闊餘不淺。”終其一生,他是不得意的。仕途落拓,歇了作官的心思,後來便隱居汝水間,漁樵終生。

祖詠詩作流傳下來的不多,《全唐詩》存其一卷,共36首半(有一聯句屬半首未完之作“不知疊嶂夜來雨,清曉石楠花亂流”)。其詩語言簡潔,平和沖淡,蘊含深厚。述其生平之作,則幽苦鬱積,悵惘失意。內容多集中在贈答酬和、羈旅行役、山水田園爲主,形式整飭,工穩妥帖,可惜卻缺乏一定的思想性,又毫無屬於自己的強烈藝術特色,終究難以企及一流之列。祖詠全部詩作皆以五言爲主,唯一例外的一首七言作品,亦是其最著名作品之一,便是下面這首:

《望薊門》

[唐]祖詠

燕臺一望客心驚,笳鼓喧喧漢將營。

萬里寒光生積雪,三邊曙色動危旌。

沙場烽火連胡月,海畔雲山擁薊城。

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

祖詠所作的《望薊門》,表達自己願以身報國、戍邊立功的豪情鬥志 第2張

首聯“燕臺一望客心驚,笳鼓喧喧漢將營”,起筆猶如奇峯突兀而起,直述“客心驚”,引導閱讀者的興趣,思索原因所在,到底有何驚處矣。燕臺,即幽州臺,著名詩人陳子昂在此曾寫下著名詩作《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幽幽,獨愴然而淚下。”客,詩人的自稱。我來到這裏,登上燕臺四處眺望,眼前看到的諸多景象,讓我感到非常的吃驚。於是,便有了第一望第一驚:笳鼓聲喧,驚天動地,放眼望去,營帳重疊,原來那裏便是我朝軍馬駐紮之地。詩句裏一個“驚”字,既點明詩人初臨此地的陌生感,又體現了初見軍營時候猛然被那種兵強馬壯的戰鬥氣勢所“驚心”的神態。

頷聯“萬里寒光生積雪,三邊曙色動危旌”,上句寫遠望之景: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雪積原上,被光線照射,泛起陣陣寒光,刺人眼目。此處“寒光”,既可理解爲積雪泛光,也可以理解爲連綿兵營裏兵甲反射光照時的反光。眼前此景,便是詩人第二望第二驚也。下句寫高矚之色:邊塞拂曉,朦朧曙光山色裏,一切景物都顯得模模糊糊,只有高張的旗幟在晨光晨風裏獵獵飄揚,更顯軍營肅穆之色,動人心“驚”矣。此便是詩人的第三望第三驚。此聯實際上仍是續接上聯,對唐朝軍隊氣概進行詳細地描述,突出磅礴士氣及無與倫比的昂揚鬥志。

祖詠所作的《望薊門》,表達自己願以身報國、戍邊立功的豪情鬥志 第3張

頸聯“沙場烽火連胡月,海畔雲山擁薊城”,詩人在對本朝軍營及兵馬進行描寫之後,便順勢轉爲敘述戰場形勢及要塞環境。上句言戰場一直處於一種進攻狀態:烽火沒有停息,烽煙久久不散,直接飄往胡人領地遮蔽住天上的月亮。誇張中暗示着唐朝兵馬保持着旺盛的戰鬥意志,不因邊境環境的困苦而意志渙散。下句敘薊城周圍環境,薊門南側是渤海,北邊爲燕山山脈,帶山襟海,是天生用來拱衛大唐的邊塞要地。如此壯觀景象,對於詩人來說,全部是見所未見的偉大景觀,不由他不再次“驚心”矣。不過,這種心之所“驚”,不是心理上的害怕狀態,而是一種發自內心地對王朝強大力量的“驚喜”之情。

尾聯“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前面幾聯極寫“心驚”之景象,至此尾部則抒寫“心驚”之後的感懷:我雖然不是班超,但是也懷有如他一般的志向;我雖然不是終軍,但是也擁有他那樣的雄心。在這裏,詩人借用“投筆從戎”(事見《後漢書·班超傳》:“大丈夫無他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和“終軍請纓”(事見《漢書·終軍傳》:“願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兩個典故,表現自己願以身報國、戍邊立功的豪情鬥志。

本詩確如《唐詩貫珠箋釋》所言:“通首有氣色,是盛唐格調。”與祖詠其它詩作閒淡恬靜之風,格格不入,完全就是另外一副面孔和神態。詩開端便從邊塞重鎮及其周邊景色落筆,緊扣着一個“望”字,寫望中所見,狀泱泱大國之壯麗河山;抒望中所感,敘赫赫盛唐之莫大軍威,格調高邁,氣象萬千。千載而下,至今讀來,猶充滿振奮人心之豪情,感慨不已。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