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詩詞名句 > 楊炯所作的《從軍行》,表現了知識分子立功邊陲的壯志豪情

楊炯所作的《從軍行》,表現了知識分子立功邊陲的壯志豪情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7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楊炯,字令明,唐朝時期大臣、文學家,與王勃、盧照齡、駱賓王並稱“初唐四傑”。他擅長寫散文,尤擅詩歌。下面跟小編一起了解一下楊炯所作的《從軍行》吧。

從軍行

楊炯

烽火②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③辭鳳闕,鐵騎繞龍城④。

雪暗凋⑤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爲百夫長⑥,勝作一書生

楊炯所作的《從軍行》,表現了知識分子立功邊陲的壯志豪情

【註釋】

①從軍行:樂府《相和歌·平調曲》舊題。

②“烽火”句:化用《漢書·匈奴傳》“烽火通於甘泉、長安數月”語意。西京,指   長安。

③牙璋:調兵的符信,分兩塊,合處凸凹相嵌,叫做“牙”,分別掌握在朝廷與和主   將手中,調兵時以此爲憑。鳳闕:指長安宮闕。《史記·封禪書》:“(建章宮)   其東二十餘丈。”

④龍城:匈奴的名城,借指敵方要地。

⑤凋:此處意爲“使脫色”。旗畫:軍旗上的彩畫。

⑥百夫長:指下級軍官。

譯文:

報警的烽火傳到了長安,  壯士的心懷哪能夠平靜。

調兵的符令剛出了宮門,  將軍的騎士就直搗龍城。

雪攪昏天軍旗褪了彩色,  風狂刮的聲音裹着鼓聲。

我羨慕百夫長衝鋒陷陣,  誰還耐守筆硯做個書生。

楊炯所作的《從軍行》,表現了知識分子立功邊陲的壯志豪情 第2張

【簡析】

“初唐四傑”的從軍、出塞之作,表現知識分子立功邊陲的壯志豪情,慷慨雄壯,令人感動,對盛唐邊塞詩的高度繁榮和成熟,有一定的影響。楊炯的從軍行,是代表作之一。

《舊唐書·高宗紀》載:永隆二年 (681),突厥入侵固原、慶陽一帶,裴行儉奉命出征。楊炯此詩當作於此時。發端警竦。“烽火照西京”一句,用誇張手法外患嚴重、情勢危急,自然引出下句。目睹外患嚴重而“心中自不平”,其“從軍”願望與衛國決心,已和盤托出。第二聯寫從軍。“牙璋”才“辭鳳闕”,“鐵騎”已“繞龍城”,詞采壯麗,對偶精整,而一氣直貫,將反侵略的軍事行動寫得迅猛凌歷,聲勢逼人。第二聯以戰地風雪烘托戰鬥之激烈,反跌尾聯:儘管風雪苦寒,戰鬥激烈,仍然“寧爲百夫長”,爲保衛祖國效力。首尾呼應,完美地表現了“從軍”的主題。

《從軍行》借用漢樂府舊題,寫一個書生從報警的烽火照亮西京到慷慨從軍、奔赴沙場奮戰的全過程。語短意長,雄健激揚。

首聯表現了一個書生在邊火燃燒時的愛國熱忱。從景入手,即景生情,直抒“匈奴未滅,何以爲家”的豪情壯志。

頷聯寫主帥率軍辭別京城,奔赴前線作戰,以排山倒海之勢包圍敵國城堡的過程。一個“辭”字,顯出奉旨率師遠征者的嚴肅莊重;一個“繞”字,顯見鐵騎威力無窮,把敵兵團團包圍。龍城爲匈奴名城,此處指敵軍要塞。頸聯緊緊接頷聯,詩人抓住了隆冬自然界的主要表象“雪”、“風”兩者,刻劃兩軍對峙時的緊張場面。上句視覺:大雪紛飛中戰旗到處翻舞;下句聽覺:風聲狂吼中夾雜着進軍的戰鼓聲。聲與色配合暗示鏖戰方酣,使讀者彷彿置身於古戰場上,與將士們同享戰爭的苦與樂。

楊炯所作的《從軍行》,表現了知識分子立功邊陲的壯志豪情 第3張

尾聯以“寧爲百夫長,勝作一書生”作結,表達了初唐廣大知識分子爲國建功立業的共同心願。李澤厚說,“當時從高門到寒士,從上層到市井,在初唐東征西討、大破突厥、戰敗吐番、招安回紇的天可汗(太宗)時代裏,一種爲國立功的榮譽感和英雄主義瀰漫在社會氛圍中。”楊炯這兩句詩,是當時士人階層的最強音,有着時代的特色。同樣的氣概,楊炯在其他詩裏也有所反映,如“丈夫皆有志,會見立功勳”(《出塞》),“匈奴今未滅,畫地聯封侯”(《紫騮馬》),“受祿寧辭死,揚名不顧身”(《和劉長史答十九兄弟》),“劍鋒生赤電,馬足起紅塵”(《劉生》)等。

這首詩佈局精當,脈絡分明,跌宕有致。烽火引起詩人內心的波濤;進而從軍告別京城,投奔沙場與敵鏖戰;最後以自豪的口吻表達立功塞外的壯志。詩人善於選擇意象,精心營構典型場景。這首詩時間跨度大,而字數甚少,因此需要從嚴選取代表性強、信息量大的事物納入詩章。例如“牙璋”、“鐵騎”、“鼓聲”爲古代戰事所必有;“鳳闕”、“龍城”象徵敵我雙方;“雪”、“風”爲自然現象中最能說明氣候狀況的,也能反襯將士們的堅強決心。同時,意象的跳躍性,又帶來了意境的朦朧性和多義性,產生特殊的詩美。楊炯這首詩無論題材和風格,都突破了六朝以降的綺靡柔媚之風,而上承建安的蒼勁雄健詩風,擴大了創作主體的視野。對仗也已臻完善,不僅頷聯頸聯,連尾聯也整齊對仗。不愧是上乘之作。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