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詩詞名句 > 《自淇涉黃河途中作·其九》高適所作,表達了對窮苦農民的同情和自己欲救無門的憤懣心情

《自淇涉黃河途中作·其九》高適所作,表達了對窮苦農民的同情和自己欲救無門的憤懣心情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8.5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高適,字達夫,是著名盛唐邊塞詩人,與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其邊塞詩的突出特點是雄渾悲壯。下面跟小編一起了解一下高適所作的《自淇涉黃河途中作·其九》吧。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爲繁榮昌盛的朝代之一,也是中華文化發展得最爲燦爛的時期,在這段歲月中,涌現出了無數不同類型的文豪,他們爲後世的我們留下了不少的不俗之作。高適作爲盛唐時期的著名邊塞詩人,也是這些文豪中的一員。

高適出生在普通人家,但他的人生閱歷很豐富。首先他就認識到,既要讀萬卷書又要走萬里路的道理,於是年輕的時候喜歡到處遊玩,20歲就漫遊長安、樑、宋等地,二十八歲更是到邊疆去體驗邊塞生活。其次,高適認識到,還要與優秀的人在一起,纔會讓自己變得更優秀。於是他結識了很多朋友,例如,杜甫、李白都是他的朋友,他們在一起談天說地,海闊天空。天寶三載,高適與李、杜同遊梁園,豪飲鬥詩談豔遇,結下親密友誼,成爲文壇佳話。

《自淇涉黃河途中作·其九》高適所作,表達了對窮苦農民的同情和自己欲救無門的憤懣心情

高適立志高遠,素來“以安危爲己任。”他20歲遊歷長安就是想找機會博取功名,只是不成功而已。之後他從來都沒有放棄過考取功名的信念,即使不在長安、身在邊塞,他都不忘記結識官員,以求得他們的舉薦,希望能考進公務員隊伍。就在唐朝開元二十二年的時候,已經三十二歲的高適又回到長安應徵,不過依舊是落第,之後又經過了多年的遊歷生活。到了四十六歲時,高適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他得到了太守張九皋的舉薦而出仕,之後在官場上的他可謂風生水起步步高昇,用了十多年時間就高升爲刑部侍郎了,同時還被封爲渤海縣侯。不過在永泰二年的時候六十二歲的高適病逝,被追贈爲禮部尚書

高適作爲一個詩人,由於他從小就生活在孤寂與困苦之中,於是養成了俠士直爽、豁達的個性,而且他又有很豐富的人生閱歷,又在邊塞的軍營待了很長時間,所以他的詩有很多是描寫邊塞士兵生活的,體現了一種高昂悲壯的藝術美。他的詩以七言歌爲主,題材豐富,包括了邊塞詩、送別詩、憂民詩、詠懷詩、諷時詩等,基本都是用最樸實的文詞表達了對現實生活的看法。

例如高適在《自淇涉黃河途中作·其九》中寫道:

“朝從北岸來,泊船南河滸。試共野人言,深覺農夫苦。去秋雖薄熟,今夏猶未雨。耕耘日勤勞,租稅兼舄鹵。園蔬空寥落,產業不足數。尚有獻芹心,無因見明主。”

《自淇涉黃河途中作·其九》高適所作,表達了對窮苦農民的同情和自己欲救無門的憤懣心情 第2張

此詩分三部分:前四句是作者的自述,寫行程路線及最突出感受,自北而南,滿目情形大體相似,可見“農夫苦”已成普遍現象;中六句是農民訴苦,具體描述農夫之苦況,除日日劬勞之外,再加天旱、租稅之雙重災難,無所收穫也就是必然的了;末二句自抒懷抱,雖有良策拯民,卻無由上達,於無奈中顯出強烈的民胞精神與失志之憤,表達了作者對窮苦農民的同情和自己欲救無門的憤懣心情。

這首詩是高適在公元747年(唐玄宗天寶六載)夏秋間自淇上渡黃河歸至樑宋時所作。高適生活的開元、天寶年間,正是史稱的“盛唐”時代,國力強盛,經濟繁榮,一般人都沉浸在這表面的欣欣向榮的氣氛中,但高適卻能透過這表面的繁榮,深刻揭示出在“盛世”掩蓋下的尖銳矛盾,農民所受的苦難生活,也使我們看到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必然。這樣的題材,在盛唐詩人中大約以此篇爲最早。

高適的詩歌,特點是很鮮明的:大多直抒胸臆,詩風淳樸豪放,粗獷有力,通常是描繪一幅宏偉的場面,再加以議論,充滿豪情和骨氣,“故朝野通賞其文。”《滄浪詩話》直接讚美:“高(適)岑(參)之詩悲壯,讀之使人感慨。”而《舊唐書》則稱:“有唐以來,詩人之達者,唯適而已。”所以,高適每有新作問世,粉絲們都爭先恐後稱讚傳播。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