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古文名著 > 清代老年養生專著《老老恆言》:卷一·飲食 全文

清代老年養生專著《老老恆言》:卷一·飲食 全文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4.3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老老恆言》作者曹廷棟,爲清朝秀才,共五卷,是老年養生的專著,周作人對其評價甚高,稱是可以作爲六十壽禮的好書。其最佳刻本爲清乾隆三十八年曹廷棟的自刻本。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卷一·飲食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記·內則》曰:“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鹹,調以滑甘。”(注:酸苦辛鹹,木火金水之所屬。)多其時味,所以養氣也。四時皆調以滑甘,象土之寄也。孫思邈曰:“春少酸增甘,夏少苦增辛,秋少辛增酸,冬少鹹增苦,四季少甘增鹹。”《內則》意在乘旺,孫氏意在扶衰。要之無論四時,五味不可偏多。《抱朴子》曰:“酸多傷脾,苦多傷肺,辛多傷肝,鹹多傷心,甘多傷腎。”此五味克五臟,乃五行自然之理也,凡言傷者,當時特未遽覺耳。

凡食物不能廢鹹,但少加使淡,淡則物之真味真性俱得。每見多食鹹物必發渴,鹹屬水潤下,而反發渴者何?《內經》謂“血與鹹相得則凝,凝則血燥”,其義似未顯豁;《泰西水法》曰:“有如木燼成灰得滷”,可知鹹由火生也,故滷水不冰。愚按物極必反,火極反鹹則鹹極反渴;又玩“坎”卦中畫陽爻,即是水含火性之象,故腎中亦有真火。

《記·內則》曰:“棗、慄、飴、蜜以甘之,堇、荁 、枌 、榆、免、薧、滫、瀡以滑之,脂膏以膏之。”愚按甘之以悅脾性,滑之以舒脾陽,膏之以益脾陰,三之字皆指脾言,古人養老調脾之法,服食即當藥餌。

清代老年養生專著《老老恆言》:卷一·飲食 全文

《抱朴子》曰:“熱食傷骨,令食傷肺,熱毋灼脣,冷毋冰齒。”又曰:“冷熱並陳,宜先食熱,後食冷。”愚謂食物之冷熱,當須乎時之自然,然過冷寧過熱。如夏日伏陰在內,熱食得有微汗妙。《內經》曰:“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虐。”汗由氣化,乃表裏通塞之 念也。

《衛生錄》曰:“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腎,四季不食脾。當旺之時,不可犯以物之死氣,但凡物總無活食之理。”其說太泥,《玉樞微旨》曰:“春不食肺,夏不食腎,秋不食心,冬不食脾,四季不食肝。”乃謂不食其所受克,此說理猶可通。

夏至以後,秋分以前,外則暑陽漸熾,內則微陰初生,最當調停脾胃,勿進肥濃。《內經》曰:“厚爲陰,薄爲陽;厚則泄,薄則通。再瓜果生冷諸物,亦當慎。胃喜暖,暖則散,冷則凝,凝則胃先受傷,脾即不運。”《白虎通》曰:“胃者脾之府,脾稟氣於胃,午前爲生氣,午後爲死氣,釋氏有過午不食之說,避死氣也。《內經》曰:“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虛。”故早飯可飽,午後即宜少食,至晚更必空虛。

應璩[qú姓]《三叟詩》雲:“中叟前致辭,量腹節所受。”“量腹”二字最妙,或多或少,非他人所知,須自己審量。節者今日如此,明日亦如此,寧少毋多。又《古詩》雲:“努力加餐飯”,老年人不減足矣,加則必擾胃氣。況努力定覺勉強,縱使一餐可加,後必不繼,奚益焉?

清代老年養生專著《老老恆言》:卷一·飲食 全文 第2張

勿極飢而食,食不過飽;勿極渴而飲,飲不過多。但使腹不空虛,則沖和之氣,淪浹[jiā溼透]肌髓。《抱朴子》曰:“食慾數而少,不欲頓而多”,得此意也。凡食總以少爲有益,脾易磨運,乃化精液;否則極補之物,多食反至受傷,故曰少食以安脾也。

《洞微經》曰:“太飢傷脾,太飽傷氣”,蓋脾藉於谷,飢則脾無以運而虛脾;氣轉於脾,飽則脾過於實而滯氣。故先飢而食,所以給脾;食不充脾,所以養氣。

《華陀食論》曰:“食物有三化:一火化,爛煮也;一口化,細嚼也;一腹化,入胃自化也。”老年惟藉火化,磨運易即輸精多。若市脯每加消石,速其糜爛,雖同爲火化,不宜頻食,恐反削胃氣。

水陸之味,雖珍美畢備,每食忌雜。雜則五味相撓,定爲胃患。《道德經》曰:“五味令人口爽”,爽:失也,謂口失正味也。不若次第分頓食之,乃能各得其味,適於口,亦適於胃。

食後微滓留齒隙,最爲齒累。以柳木削籤,剔除務淨,虎鬚尤妙;再煎濃茶,候冷連漱以蕩之。韋莊詩“瀉瓶如練色,漱口作泉聲”;東坡雲:“齒性便苦”。如食甘甜物,更當漱。每見年未及邁,齒即缺落者,乃甘味留齒,漸至生蟲作{匿蟲}[ni4]。公孫尼子曰:“食甘者,益於肉而骨不利也”,齒爲腎之骨。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