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古文名著 > 《論語》季氏篇的原文是什麼?怎麼翻譯?

《論語》季氏篇的原文是什麼?怎麼翻譯?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4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論語》季氏篇的原文是什麼?怎麼翻譯?這是很多讀者都特別想知道的問題,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感興趣的朋友就一起看看吧。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爲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爲?”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

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今不取,後世必爲子孫憂。”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爲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論語》季氏篇的原文是什麼?怎麼翻譯?

季氏準備攻打顓臾。冉有、子路去拜見孔子,說:“季氏準備對顓臾用兵了。”孔子說:“冉求!難道不是你的過錯嗎?顓臾,以前先王讓它主持東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在魯國的疆域之內,是國家的臣屬,爲什麼要攻打它呢?”

冉有說:“季孫大夫想去攻打,我們兩人都不同意。”孔子說:“冉求!周任說過:‘根據自己的才力去擔任職務,不能勝任的就辭職不幹。’盲人遇到了危險不去扶持,跌倒了不去攙扶,那還用輔助的人幹什麼呢?而且你的話說錯了。老虎、犀牛從籠子裏跑出來,龜甲和美玉在匣子裏被毀壞了,是誰的過錯呢?”

冉有說:“現在顓臾,城牆堅固,而且離季氏的采邑費地很近。現在不攻佔它,將來一定會成爲子孫的禍患。”孔子說:“冉求!君子痛恨那些不說自己想那樣做卻一定要另找藉口的人。我聽說,對於諸侯和大夫,不怕貧窮而怕財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因爲財富均衡就沒有貧窮,和睦團結就不覺得人口少,境內安定就不會有傾覆的危險。像這樣做,遠方的人還不歸服,那就再修仁義禮樂的政教來招致他們。他們來歸服了,就讓他們安心生活。現在,仲由和冉求你們輔佐季孫,遠方的人不歸服卻又不能招致他們;國家分崩離析卻不能保全守住;反而謀劃在國內動用武力。我恐怕季孫的憂患不在顓臾,而在他自己的宮牆之內呢。”

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孔子說:“天下政治清明,制禮作樂以及出兵征伐的命令都由天子下達;天下政治昏亂,制禮作樂以及出兵征伐的命令都由諸侯下達。政令由諸侯下達,大概延續到十代就很少有不喪失的;政令由大夫下達,延續五代後就很少有不喪失的;大夫的家臣把持國家政權,延續到三代就很少有不喪失的。天下政治清明,國家的政權就不會掌握在大夫手中;天下政治清明,普通百姓就不會議論朝政了。”

孔子曰:“祿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於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孫微矣。”

孔子說:“國家政權離開了魯國公室已經五代了,政權落到大夫手中已經四代了,所以魯桓公的三家子孫都衰微了。”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有便佞,損矣。”

孔子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誠信的人交友,同見聞廣博的人交友,是有益的。同逢迎諂媚的人交友,同表面柔順而內心奸詐的人交友,同花言巧語的人交友,是有害的。”

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遊、樂宴樂,損矣。”

孔子說:“有益的愛好有三種,有害的愛好有三種。以用禮樂調節自己爲樂,以稱道人的好處爲樂,以有很多德才兼備的朋友爲樂,是有益的。以驕縱享樂爲樂,以安逸遊樂爲樂,以宴飲無度爲樂,是有害的。”

孔子曰:“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孔子說:“侍奉君子容易有三種過失:沒有輪到他發言而發言,叫作急躁;到該說話時卻不說話,叫作隱瞞;不看君子的臉色而貿然說話,叫作盲目。”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說:“君子有三件事應該警惕戒備:年少的時候,血氣還沒有發展穩定,要警戒迷戀女色;壯年的時候,血氣正旺盛,要警戒爭強好鬥;到了老年的時候,血氣已經衰弱,要警戒貪得無厭。”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論語》季氏篇的原文是什麼?怎麼翻譯? 第2張

孔子說:“君子有三種敬畏:敬畏天命,敬畏王公大人,敬畏聖人的言論。小人不知道天命不可違抗,所以不敬畏它,輕視王公大人,侮慢聖人的言論。”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爲下矣。”

孔子說:“生來就知道的,是上等;經過學習後才知道的,是次等;遇到困惑疑難纔去學習的,是又次一等了;遇到困惑疑難仍不去學習的,這種老百姓就是下等的了。”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孔子說:“君子有九種思考:看的時候要思考看明白了沒,聽的時要思考聽清楚了沒,待人接物時,要想想臉色是否溫和,樣貌是否恭敬,說話時要想想是否忠實,做事時要想想是否嚴肅認真,有疑難時要想着詢問,氣憤發怒時要想想可能產生的後患,看見可得的要想想是否合於義。”

孔子曰:“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吾見其人矣。吾聞其語矣。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

孔子說:“見到善的行爲,就像怕趕不上似的去努力追求;看見不善的行爲,就像手伸進了沸水中那樣趕快開。我看見過這樣的人,也聽到過這樣的話語。隱居起來以求保全自己的志向,按照義的原則行事以貫徹自己的主張。我聽到過這樣的話語,卻沒見過這樣的人。”

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於首陽之下,民到於今稱之。其斯之謂與?”

齊景公有四千匹馬,他死的時候,人民找不到他有什麼德行值得稱頌的。伯夷和叔齊餓死在首陽山上,人民到現在還在稱頌他們。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陳亢問於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

陳亢向伯魚問道:“你在老師那裏有得到與衆不同的教誨嗎?”伯魚回答說:沒有。他曾經獨自站在那裏,我快步走過庭中,他說:‘學《詩》了嗎?’我回答說:‘沒有。’他說:不學《詩》就不會應對說話。‘我退回後就學《詩》。另一天,他又獨自一人站着,我快步走過庭中,他說:’學《禮》了嗎?‘我回答說:’沒有。‘他說:’不學《禮》,就沒法立足於社會。我退回後就學《禮》。我只聽到過這兩次教誨。陳亢回去後高興地說:問一件事,知道了三件事,知道要學《詩》,知道要學《禮》,又知道君子不偏私自己的兒子。

邦君之妻,君稱之曰夫人,夫人自稱曰小童;邦人稱之曰君夫人,稱諸異邦曰寡小君;異邦人稱之亦曰君夫人。

國君的妻子,國君稱她爲夫人,夫人自稱爲小童;國內的人稱她爲君夫人,在其他國家的人面前稱她爲寡小君;別的國家的人也稱她爲君夫人。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