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古文名著 > 《呂氏春秋·孟夏紀》用衆原文是什麼?怎麼翻譯?

《呂氏春秋·孟夏紀》用衆原文是什麼?怎麼翻譯?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7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了《呂氏春秋·孟夏紀》用衆賞析,不知能否幫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識?

【原文】

善學者,若齊王之食雞也,必食其跖數千而後足①;雖不足,猶若②有跖。物固莫不有長,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學者,假③人之長以補其短。故假人者遂有天下。無醜④不能,無惡⑤不知。醜不能,惡不知,病⑥矣。不醜不能,不惡不知,尚⑦矣。雖桀、紂猶有可畏⑧可取者,而況於賢者乎?

【註釋】

《呂氏春秋·孟夏紀》用衆原文是什麼?怎麼翻譯?

①跖:雞爪掌。數千:言其衆多,並非實數。這句話的意思是:善於學習的人博採衆長,像齊王吃雞一樣,必吃雞跖數千而後滿足。②猶若:猶然,仍然。③假:憑藉。④醜:以……爲恥。⑤惡:與“醜”義同,用作意動。⑥病:困窘。⑦尚:上。⑧畏:敬畏。

【譯文】

善於學習的人,就像齊王吃雞一樣,一定要吃幾千只雞爪才感到足夠;即使不夠,仍然有雞爪吃纔是。事物本來無不有長處,無不有短處。人也是這樣。所以善於學習的人,借別人的長處來補自己的短處。所以懂得這樣借取別人的人就能得天下。不要把無能看作醜事,不要把無知看作惡事。把無能看作羞恥,把無知看作恥辱,這就顯得困窘了。不把無能與無知看成羞恥,這才高妙。即使桀、紂還有值得敬畏可取的地方,何況賢能的人呢?

【原文】

故學士曰:辯議不可不爲。辯議而苟①可爲,是教也。教,大議也。辯議而不可爲,是被褐而出,衣錦而入。戎人生乎戎、長乎戎而戎言,不知其所受之;楚人生乎楚、長乎楚而楚言,不知其所受之。今使楚人長乎戎,戎人長乎楚,則楚人戎言,戎人楚言矣。由是觀之,吾未知亡國之主不可以爲賢主也,其所生長者不可耳。故所生長不可不察也。

天下無粹②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衆白也。夫取於衆,此三皇五帝之所以大立功名也。凡君之所以立,出乎衆也。立已定而舍其衆,是得其末而失其本。得其末而失其本,不聞安居。故以衆勇無畏乎孟賁③矣,以衆力無畏乎烏獲④矣,以衆視無畏乎離婁⑤矣,以衆知無畏乎堯、舜矣。夫以衆者,此君人之大寶也。田駢⑥謂齊王曰:“孟賁庶乎患術⑦,而邊境弗患。”楚、魏之王辭言不說⑧,而境內已修備矣,兵士已修用矣,得之衆也。

【註釋】

①苟:如果。②粹:純粹。③孟賁:戰國時衛國的勇士,據說可以生拔牛角。④烏獲:戰國時秦國的大力士。⑤離婁:傳說爲黃帝時期視力最好的人,“能見針末於百步之外”。⑥田駢:戰國時齊人,道家。⑦庶乎患術:幾乎苦於無法。庶:庶幾,幾乎。術:策略,辦法。⑧辭言不說:這裏是不貴言辭的意思。

《呂氏春秋·孟夏紀》用衆原文是什麼?怎麼翻譯? 第2張

【譯文】

所以學者說:對事物不可以不作辯議。辯議後發現某點如果可以仿效,這就是教化。施教,這是需要慎重辯議的。辯議後認爲不可仿效,就不仿效。能做到這樣辯議,這就像穿着破舊衣服出門,穿着華麗衣服回來一樣,由無知變爲賢達。戎族人生在戎狄之地,成長在戎狄之地,於是說着戎族的方言,不知道自己從哪裏學來的;楚國人生在楚地,長於楚地,於是說着楚人的方言,不知道自己從哪裏學來的。

現在使楚人在戎狄之地成長,讓戎人在楚地成長,那麼楚人就會說戎族的話,戎人就會說楚地的話了。由這看來,我不相信亡國的君主不可以成爲賢德的君主,他們所生長的環境不可以使他們這樣而已。所以生長的環境不可以不注意考察啊。天下沒有純白的狐狸,但有純白的狐裘,是取了衆狐狸的白毛做成。善於從衆人中吸取優點,這就是三皇、五帝之所以成就大功名的原因。

但凡君主的確立,是出自衆人的擁舉。確立帝位已成定局後便捨棄衆人,這是得到細枝末節而捨棄根本的事情。得到細枝末節而捨棄根本的君主,沒有聽說過他們會安穩居位的。所以依靠衆人的勇敢就不用懼怕以驍勇出名的孟賁,依靠衆人的力量就不用懼怕以力大出名的烏獲,依靠衆人的眼力就不用懼怕以眼力好出名的離婁,依靠衆人的智慧就不用懼怕趕不上以賢德出名的堯、舜了。

依靠衆人的力量,這是君主治國的法寶。田駢對齊王說:“孟賁對於衆人的力量也感到憂慮,因而齊國的邊境不用擔心。”楚王、魏王不貴言辭,而國內的各種設施都已經修整完備,兵士都已經訓練有素,這都得力於衆人啊。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