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傳統文化 > 揭祕納頓節:土族慶祝豐收的節日

揭祕納頓節:土族慶祝豐收的節日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0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納頓節是青海省民和縣三川地區土族獨有的民俗活動。納頓節是土族人民喜慶豐收的社交遊樂節日,也稱“莊稼人會”“慶豐收會”等。“納頓”是土語音譯,和蒙古族的那達慕含義一樣,意爲“玩耍”、“娛樂”。

每年農曆七月,正是民和三川地區瓜果飄香、新糧入倉、新油入缸的豐收季節。當地的官亭、中川等七個鄉鎮的70多個村莊都過納頓節。生活在這裏的土族羣衆爲了慶祝五穀豐登,便在莊稼最先成熟的下川從宋家村開始,一個村一個村地跳起“納頓”。各地舉行納頓的順序按莊稼收割季節的先後排列,由下川向中川和上川轉移。一般來說,納頓在農曆七月十二開始跳起,因此民間也稱爲“七月會”,活動一直持續到農曆九月十五結束,歷時近兩個月,場面隆重,被人們稱爲“世界上最長的狂歡節”。

一、起源

關於納頓節的歷史淵源,目前還沒有發現文字記載。比較認同的一種說法是,元末明初,土族人民逐漸擺脫了遊牧生活,開始步入農耕生產時期,爲了處理農耕生產中的矛盾,協調人際關係,便形成了一種集體廟會活動,即“納頓”。專家認爲,從納頓節中儺舞儺戲的內容、形式、服飾等考證,納頓節應當起源於元代中期,完善於明代早期。

對於納頓節真正的起源,還需要學者專家進一步地考證研究。

二、主要活動

揭祕納頓節:土族慶祝豐收的節日

納頓節分三個階段進行。首先是籌備,從清明節開始,三川各村即在本村的神廟祭奠二郎神和地方神,並推選出當年七月舉辦納頓會的“大牌頭”和“小牌頭”,他們在節前負責籌集經費,維持本村社會秩序,協調生產管理(如田間用水順序)等,節日期間則具體負責活動的組織和實施。其次是小會,節前,村民在會場搭建大型帳篷,以供安放神像和進行祭奠。節前一日大小牌頭敲鑼打鼓,進行祭典等一系列活動。然後便是納頓節的正會。

一年一度的納頓節是以各個村社爲主體的羣體活動。可由一村單獨舉行,亦有兩村聯合舉行。最爲常見的是兩村聯合,一村充當“主人”,而另一村爲客,兩村男性排成長列,扛着各色彩旗,敲鑼打鼓,高呼“大好!”隊伍一到麥場,拉開了納頓的序幕。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