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傳統文化 > 滿族人是怎樣馴鷹的?滿族獵鷹文化

滿族人是怎樣馴鷹的?滿族獵鷹文化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3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從古時起,每年秋末冬初的時候,都有一羣鷹從大海的東邊飛來,到部落周圍的山林裏過冬,直到春天將近,它們又向着東方遠去。上千年了,它們就沿着一條看不見的軌跡,在部落與另一個國度往復飛行。

馴化獵鷹,是滿族人的一項傳統技藝,流傳了近千年。四百年前,這裏的後金建州女真向大遼進貢一隻鷹,遼帝非常高興,命其每年都要進貢。這種神祕的鷙鳥,就註定成爲了滿族崇拜和敬畏的對象,把這片鷹的家園也指認爲皇封禁地。他們把獵鷹叫做海東青,意爲“從大海之東飛來的青色之鷹”。

生活在這裏的滿族人,繼承了從祖先那裏流傳下來的馴鷹民俗技藝,傳承了古老的漁獵文化,至今這裏300多戶滿族人家仍保持着捕鷹、馴鷹、養鷹、架鷹的傳統。

在清代,鷹屯裏所有的男子幾乎都是鷹把式,每家每戶院子裏的鷹架上,都站立着數只獵鷹。直到現在,這裏仍有一半以上的男子精通放鷹的技藝。腰挎一把“河州回回刀”,臂套皮韝,手抓勒繩,威風利落的樣子就是鷹把式高手的典型形象。

一隻好的獵鷹,需要馴鷹人去精心地餵養和悉心地關照。要先給鷹喂牛肉、雞肉,讓它儘快長出虛膘,等虛膘變成了肌肉鷹纔會有力量。還要專門捕捉野雞來餵養鷹,這樣才能使鷹保持原始的野性和兇悍。

滿族人是怎樣馴鷹的?滿族獵鷹文化

剛捕來的鷹在馴化時不能讓它吃飽,讓它始終處於一種飢餓狀態,只有這樣才容易馴服。爲了讓鷹能感受到主人的氣味,馴鷹人還經常給鷹喂自己的唾液。

馴化好的大黃鷹可以成爲有效的獵殺工具,然而,將野生的鷹馴化成這樣一隻悉通人性的獵鷹,卻需要付出異乎尋常的努力和耐心。鷹把式們給這個艱苦的過程起了一個恰如其分的名稱———熬鷹,讓它依賴人,跟人建立感情,以後,它就會聽你擺佈。

熬鷹的鷹把式在這個過程中,同樣會倍受煎熬。鷹是一種高傲的生物,若想讓它與人建立親密的關係,鷹把式要陪伴着新捕獲的鷹,一刻也不放鬆,連續7到9個晝夜,在這段時間內,鷹把式需要讓鷹始終站立在自己的手臂上,接受人的撫摸,並且不能給鷹餵食,漸漸地,鷹會逐漸適應站在人的手臂上。

鷹在飢餓的狀態下最多不能超過9天,鷹把式就要給鷹開食,即用一隻活麻雀引逗它來抓。當鷹初步學會聽從人的指令後,訓鷹的場所就要轉移到室外。鷹還是保護莊稼的好幫手,它能夠有效的捕捉莊稼地裏的田鼠。鷹屯裏莊稼的收成保持穩定的增長與馴出的優良黃鷹是分不開的,幾乎沒一個田鼠能逃過它的神嘴。

鷹屯周邊的北砬子山、南砬子山,都是鷹場子。現在養一隻鷹每年要花費千元以上,平時靠養雞用雞肉來餵養。

滿族人是怎樣馴鷹的?滿族獵鷹文化 第2張

養鷹沒有什麼經濟收入,但是爲了不讓祖傳的馴鷹技藝失傳,如今鷹屯裏的滿族人,依然架着心愛的獵鷹置身山野,人、鷹、大自然和諧相融。

初春季節時,東北的原野上,仍然覆蓋着冰雪,隨着萬物復甦人們陸續

開始放鷹,春天的到來,也就意味着與心愛鷹離別。滿族的鷹把式從古時起,就保持着“春夏不留鷹”的傳統。每年春天將近的時候,鷹把式們要趕在松花江冰面開裂之前,把馴養了整整一個冬天的獵鷹,架到江邊,放歸自然,讓它去求偶築巢,繁衍後代。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